第 511 期文章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從《經濟學人》,看全球博物館發展趨勢

從《經濟學人》,看全球博物館發展趨勢

博物館的定位與功能正在轉變中,既神聖又世俗;既學術又生活;既嚴肅又歡愉。在網絡化的時代,所有的資訊幾乎都垂手可得,但世界各國爲何還在持續興建博物館?人們爲什麼還是喜歡來博物館?而當代藝術又爲何比古代藝術更容易觸動人們的心靈?

世界知名的《經濟學人》週刊,在2013年12月的特刊中,以文化爲專題,做了全球博物館的趨勢觀察。震旦博物館很榮幸地,被報導爲中國民營博物館的成功範例之一。

已有170年歷史的《經濟學人》,在全球每週發行140萬份,是世界上最具權威、也最具影響力的財經週刊。每年底,《經濟學人》都會根據當年的政經局勢,規劃重要的專題報導。面對多變的2014年,在2013年底的特刊中,以“歡愉的神殿”爲主題的五篇博物館趨勢分析,別具意義。

博物館是一座歡愉的神殿

博物館(英文Museum),源自希臘文Mouseion,原意是:禮拜繆斯的神殿。繆斯女神掌管人間的九大藝術,賦予人類知識與靈感、鼓舞人們的精神生活。因此,博物館自然成爲文明展示與文化夢想的最高尚場所。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博物館代表着老舊、無趣,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毫無直接關係,然而少數成功的博物館卻改變了我們的認知,這些博物館主題廣泛、生動有趣,有別於傳統的藝術、歷史、科學類的博物館。例如:德國的麵包博物館、澳洲的人類疾病博物館、土耳其的純真博物館等。這些新主題中的最大亮點,是當代藝術。

當然,博物館的基本功能還是作爲收藏與學術的展場,但也逐漸成爲公衆思考與孩童嬉戲的場所,然而博物館畢竟兼具着多元教育的功能,而不僅僅只是藝術品的陳列。英國泰特美術館館長的觀點是:博物館越來越像是個百寶盒式的廣場。今天,人們不再需要經由旅行來看世界,大家都是以電視及網際網路方式來獲取資訊,那麼在博物館內的文物資訊已經垂手可得之際,人們還有什麼理由非來博物館不可?

    

 

在發達國家,社會上的各個利益團體對於博物館各有其不同的期望,博物館既是城市的象徵地標與觀光亮點,也是讓衰退城市起死回生的魔杖,媒體樂於報導在這些地區所舉辦的精彩展覽;富人則在這些展覽中找到公益資助的可能性;而年輕人在埋首電子遊戲無聊之際,也可以流連佇足於另一個新奇有趣的地方。

在發展中國家,博物館被視爲是文化理唸的象徵,是國家敘事與人民教育的場所,當然更希望能以文化的精彩內涵來吸引觀光客。在卡達與阿布達比,現在正在抓緊建設新的博物館,就是希望能吸引歐洲、俄羅斯與南亞的旅客,到中東海灣地區來觀光。

以往,博物館都承擔着神聖的目的,甚至有人認爲無需講述藝術作品或闡明內容,純粹倘佯於有如神殿般的環境中,就是最美好的文化薰陶。1977年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的開幕,徹底打破了這個迷思,其張揚的後現代建築風格、怪異的外觀、新奇的展廳、有趣的當代藝術展覽,在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朝聖者前往膜拜。現在的博物館必須魅惑參觀者的感官,遠勝於去教育參觀者的智識,因而創造出以知性與感性交融、富有創意的公共節目,以引吸更多的年輕羣衆,樂於來到博物館這個歡愉的殿堂。

此外,由於全球景氣不佳,博物館也已經無法完全仰賴政府的財政支持,它們都必須努力爭取企業與個人的贊助捐贈。有的博物館還以出借館藏展品、提供顧問服務等方式來籌措財源,例如:大英博物館與2016年開幕的阿布達比Zayed國家博物館已簽訂合作,每年可以賺取1000萬英鎊的收入。而爲博物館之友所設計的不同會員方案,也讓社會上的富人與一般大衆,都可以有機會來支持博物館的長遠發展。雖然全世界多數博物館都面臨經營困難的窘境,新的博物館還是陸續開出,在西方國家,多半是以當代藝術爲主,這似乎是博物館目前經營的最大賣點。

        

畢爾包效應

1997年西班牙畢爾包的古根海姆美術館分館開幕,創造了一個奇蹟與神話:一個活力充沛的市長,以一個新建的博物館扭轉了這個城市的命運。在開幕後的三年內,觀光客爲畢爾包地區政府增加一億歐元的稅收,這不僅可以回收博物館的全部建設成本,還帶來其他更大的經濟效益。世界上其他缺乏歷史文化與古蹟的城市,都把畢爾包當作一個成功的模式,努力學習如何運用想像力,以文化效應去達成城市的願景。但是,並非每一個城市的新建博物館都會成功,展館長久空置或者觀衆稀疏的情況,比比皆是。

當代藝術的新館與新信徒

2003年灰暗的冬季,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舉辦了一個名爲“氣候計劃”的藝術展,在渦輪廳這個長約150米,寬23米,高35米的超級巨大空間裏,天花板高懸裝置由無數鏡子、二百盞燈具反射構成的一輪人造太陽,五個月的展期內,吸引了超過二百萬好奇的參觀者來到這裏,在溫熱光綫與糖水混合的甜美迷霧中,如夢似幻地歡聚取暖。這個空前成功的展覽,爲2000年纔開幕的泰特現代美術館創造了全球的知名度,也締造了一個策展的最經典案例,那就是:經由藝術家的想像力與科技結合,爲參觀者營造出一種全然參與的新體驗,這就是大衆所喜愛的當代藝術形式。

當代藝術之所以迷人,是在我們熟悉了電影、電視、電腦、網際網路生活方式之後,藝術家們混合使用各種視覺語言,用新的創意表現,讓藝術不再只是懸掛在牆上的作品,一切的創意發想開始鮮活、生動、有趣起來,加上題材如此寬廣豐富且觸動人心,因此,許多城市新設的博物館,多是展示當代藝術的美術館。而知名的傳統博物館,也都開始建設新展館用來收藏並展示當代藝術。例如: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也將另設新館,用來陳列19世紀歐洲繪畫的現代藝術,以及當代藝術藏品。在英國牛津大學,擁有330年歷史的Ashmolean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即將興建當代藝術的新畫廊,並與知名的美國收藏家冠名合作,設置新的展廳。

在19世紀的美國,富有的慈善家有責任爲社會 設立博物館,在當時形成一種良好的文化傳統。因此,博物館的董事會成員經常都是那些最大的贊助者。相對的,這些贊助者也在博物館的平臺上,享有獨特的藝文社交圈,並被標誌爲重要的藝術收藏家。

近三十年來,全世界的新富階級興起,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理財顧問就建議這些富有的客戶,要分散他們的投資組合,其中當代藝術品就成爲普世公認的投資標的,因此,在國際拍賣市場上,當代藝術品的價格不斷攀高,也就不足爲奇。

從全球十大熱門當代藝術博物館,在2012年的全年入館統計人數來看,第一名是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530萬人;第二名是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370萬人;第三名是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 270萬人;第十名是東京的“森”美術館也有110萬人。從這些資料可見,當代藝術對社會大衆的強大吸引力已是不爭的事實。也難怪傳統的古藝術博物館或者新設的博物館,都不敢忽略當代藝術與其日益新增的信徒。

在全球化、網絡化的時代,古今文化與東西文化都快速的再融合與再轉變。今天,當代藝術成爲公共需求的藝術主流,也成爲了人們在生活中直接反映社會現象、共同觸動心靈、激發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普世媒介。

中國博物館的建設狂潮

2009年中國國務院將文化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層級,在十二五計劃中,文化成爲支柱型產業,因此,博物館也成爲全國省市的建設重點。政府官員們都知道,在全世界偉大的城市裏,都有非常重要影響力的博物館及美術館,中國正需要以此來展現中華文化的歷史輝煌,同時也作爲年輕世代的教育平臺。

這一波博物館的建設狂潮中,令人擔憂的卻是,不少量體巨大的博物館在硬體設施完備後,依然忽略更重要的典藏係統、展覽規劃、人才教育、管理制度與社會推廣辦法。

《經濟學人》的文化主編在中國的考察期間,看到了經濟快速發展之後,人們對文化的強烈渴望,也見到年輕藝術家們不斷地從傳統藝術中,尋找當代的表達形式。例如:當代水墨在中國與國際市場上,都受到關注且有良好的迴響。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大小、公私立博物館,普遍存在的問題都是:軟體跟不上硬體、經營定位不夠明確、全年常態活動不足、對社會大衆的服務不具吸引力等。以《經濟學人》的這次觀察,認爲目前軟硬體兼具的成功案例有三家,分別是:北京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上海的外灘美術館,以及收藏中國古器物的上海震旦博物館。

博物館的未來策略――如何滿足快速增長的大衆文化需求

在巴黎的盧浮宮裏,每天有三萬人涌現於《蒙娜麗莎的微笑》畫像前。若依照人潮即是錢潮的理論,博物館不只是守護國家文物、傳承歷史文化,爲社會大衆提供教育學習、生活休閃、思考創想的場所,更是推動城市經濟繁榮、文化創意產業的基地。博物館的成功本身就隱藏着無限的社會價值,以及文化創新的商業機會。

      

並非只有大型的、國家級的博物館才能引領風騷,有些小型的、具特色的博物館,在富有想像力與創造力的領導者專注努力之下,同樣獲得大衆的關注與好評。諮詢各國博物館館長,哪一個纔是他們最喜愛的博物館?多數人的答案都是:由安藤忠雄設計的日本“直島”美術館。因爲“直島”美術館建築本身就是一件藝術作品,而參觀者必須乘船抵達並且停留過夜,因此,那些精心設計的藝術裝置,讓人在無比安靜的環境中,由然生出不同的感動。

博物館經營的核心關鍵,是要在歷史文化中發掘出現代價值。因此,在博物館的發展策略中,尋找國際合作夥伴往往比金錢更加重要。因爲一件有意義的館藏,不僅可以幫助博物館走出國門、提升知名度,也可以幫助另一個博物館,帶來新的參觀人潮與商機。

大英博物館館長相信:博物館具備一種推動世界和平的力量。近期,大英博物館借展於印度孟買的一件古波斯器物:“居魯士銘筒”,就是最好的例證。這是一件公元前六世紀的泥制圓筒,上面所刻寫的楔形字文書記載着:古波斯帝國創建者居魯士大帝,在攻陷巴比倫之後,宣佈釋放所有囚犯與奴隸,讓他們返鄉,並且可以將不同信仰的神像,重新安奉於原來的神廟中。這項器物所銘刻的史實,被視爲是世界上最早的人權宣言。如果每一個展覽都能夠引發人性的共鳴,捕捉參觀者的想像力,這樣博物館就會有光明的未來。

2013年7月30日《經濟學人》文化主編費爾梅塔·洛柯女士(Fiammetta Rocco)來到震旦博物館,在採訪與交流的過程中,洛柯女士仔細的聆聽與觀察,並隨時將她的見聞記錄在筆記本上。前後五小時她始終神採奕奕、優雅端莊,專業且好學的精神令人敬佩。

她所詢問的問題非常廣泛而直接,包括:博物館的創辦理念、館藏體係與布展思維、團隊組織與社會推廣、震旦博物館爲何參與威尼斯雙年展、未來新展廳的發展定位、中國博物館快速建設的現象與問題等等,由館內事務擴及社會大環境的發展等問題。在深入且愉快的交談之後,她對陳董事長經營什麼樣的事業也甚感興趣,於是我們也帶她參觀震旦家具展示中心,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參訪次日,她特地來函向博物館同仁致謝,並表達對震旦博物館的肯定與讚許。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輸入驗證碼
TOP
在線客服
客服時間
周一~周五 08:30~18:00
0809-068-58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