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00 期文章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青花攜玉,佛音俑歌 震旦博物館五大必看文物

震旦月刊自1971年創刊以來,至今已走過50個年頭,月刊的發行見證了震旦集團企業文化的塑造和累積。隨著月刊的發展,其內容也變得更為豐富、多樣、與時俱進。從1998年第318期開始,在月刊上學習文物知識逐漸成為了讀者們的新習慣,這一專欄至今也走過了23個春秋。值此嘉期,我們精心挑選了五件文物,通過它們讓大家速覽震旦博物館的收藏,並一同感受跨越千百年的古器物之美。

南朝.辟邪神獸

震旦博物館二樓入口處的南朝神獸以昂然挺立之姿守護著博物館裡的文物,造型極富動感,呈現出英氣勃發又不失俊美的外形特點,可謂神形皆備,並體現了古代工匠「識材成器」的設計巧思。石雕神獸主要用於守護闕門和神道。中國古代陵墓前置石雕神獸之風大約始於漢代,多見於河南、四川等地。此後因三國兩晉時期的連年戰亂以及薄葬風氣的盛行而數量銳減,直至南朝時期才得以復興。南朝時期的石雕神獸主要集中見於南京及附近一帶,通常以「成對」的形式列於神道兩側。神獸頭上角的數量能夠昭示陵墓主人之身份地位,具體而言王侯神道兩側的神獸均無角,而帝后級別則有角;且在分佈上,單角神獸位於神道右側,雙角位於左側。這一類神獸不僅是陵墓的守護者,同時也是將往生人們引入仙界的引導者,是通往長生之路的象徵。據考證這尊神獸原本可能出自于南朝齊梁時的丹陽地區,上世紀初流落日本,經藝術史學者Ernest Fenollosa的推薦,被一位美國收藏家收藏。這位藏家過世後,將神獸捐給了他故鄉紐約州水牛城的博物館,2007年出現在蘇富比的拍賣會上,由震旦博物館收藏,並展出至今,這也彰顯了震旦博物館為中華歷史文物回流事業所盡的一份心力。

 

唐代.彩繪陶金彩樂俑

唐代是陶俑燒造的高峰時期,尤其是盛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對富足的經濟條件為厚葬之風的復興提供了土壤,而文化藝術的興盛則為制俑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來源。唐代的樂舞尤為繁榮,樂俑出土眾多。這組陶俑身上的繪彩雖局部有剝落,但整體保存情況較好,周身施以紅、白、黑、金等色彩,其頭部、衣服上的細節描繪還依稀可見。從樂伎儀容儀態以及使用樂器等方面來看,其身份較高,很有可能是一組宮廷樂團。這六位女樂伎手中分持觱篥、箜篌、琵琶、毛員鼓、笙和鈸作演奏狀,個個面頰圓滿,薄施脂粉,秀眉朱唇,神情自若,姿態優雅,體態豐腴,表情豐富,造型曼妙,具有強烈的表演藝術風格。此外,樂俑的頭飾較為特別。其中一件帶有時下流行的胡帽,根據《新唐書.五行志》中記載:「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這種帽檐上翻,並裁剪出波曲的帽子是較為典型的胡帽。另一位樂俑的帽子上則刻畫出裝飾性極強的「孔雀」造型,根據《舊唐書.音樂志》的記載,《天授樂》及《鳥歌萬歲樂》中的演奏者需要佩戴「鳥冠」、「鳳冠」,這組陶俑很可能就是當時演奏的再現。

戰國.獸首玉帶鉤

「帶鉤」是一種古代的掛鉤形器物,類似於現在的「皮帶扣」。除此之外,也有用於配飾,或隨身懸掛刀、弩等工具及兵器或是銅鏡、銅印等,更有單獨出現取其吉祥寓意的等等,功能不一而足。震旦博物館收藏的戰國獸首玉帶鉤本身為青白色玉質。由於年代久遠,且流傳有序,曾被許多藏家所玩賞,久而久之呈「熟坑」的現象,發色紅褐,潤澤滑熟。此帶鉤包括鉤身、鉤首、鉤紐和鋪首四部分。整器精於設計,採用「一體成型法」製作而成,獸面鋪首收折回帶鉤底部時,恰與鉤鈕高度平齊,紋理連貫。推測玉工在製作時,將鉤鈕左邊的部分由上向下橫剖至四分之三的深度,再用鏤空技法把未切穿的四分之一玉料透雕成活環,並將已剖分的四分之三玉料翻轉下來,製成獸面鋪首。這種化體積為面積的製作工藝為戰國晚期特有的技術,充分體現了玉工的智慧和巧思。

 

元代.青花雙龍戲珠紋扁壺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裡透分明」,青花瓷是一種白地藍花的高溫釉下瓷,盛行於元明清三代,除了滿足國人需要之外,還遠銷海外,是流傳最廣的中國瓷器。這件館藏青花雙龍戲珠紋扁壺就是中國傳統同外來文化碰撞後的產物。扁壺形制受歐亞大陸各地區文化的影響頗深,應源自於中東地區的金銀器,但亦有異議認為,此形制是因應蒙古遊牧民族的馬背生活需求,從盛水或酒的皮囊演變而來,無論如何,從造型來看這件瓷器帶有明顯的異域風格。但細觀其紋飾,卻又充滿著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器身兩面主題紋飾都為雙龍戲珠紋,上部三分之一位置均繪有如意雲頭紋,這類如意雲紋是源于金、元袍服上俗稱「雲肩」的圖案。如意雲紋中繪有雙鳳穿花,網底一面滿飾纏枝菊花,另一面滿飾石榴花圖案,兩側雙鳳體態婀娜,上下翻飛各有不同。主紋兩條三爪蛟龍遒勁有力,龍紋底部以海水紋裝飾,烘托出蛟龍翻騰於海水之中的壯闊之感。

宋代.觀世音菩薩立像

觀音是西方世界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觀音崇拜於西元二世紀左右在印度成立,後很快流傳開來。西元五世紀中葉起,我國就出現了不少觀世音菩薩造像。宋朝時以木頭雕刻的觀世音菩薩,大多為坐姿。故震旦博物館收藏的這尊高度超過兩米,整體立姿,且形體相當完整的造像非常珍稀。這尊菩薩作男像,頭戴華麗寶冠,整體給人以法相莊嚴、雍容大度之感。其胸前瓔珞由泥塑製成,木雕本身年代久遠,周身彩繪多大面積脫落,僅於衣褶處見部分斑駁彩繪,這些衣擺上極細的陰刻細線,似蜘蛛結網般的圖案,線條內填飾金彩,與宋代漆器的戧金花相若。

 

50年是一段歷程的紀念碑,也是新旅程的開始,祝願月刊在未來的發展中給更多的讀者帶來閱讀的喜悅、收穫知識的充盈。

 

 

線上導覽請掃描QRCODE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輸入驗證碼
TOP
在線客服
客服時間
周一~周五 08:30~18:00
0809-068-58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