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01 期文章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古器物學講座——中國古代陶瓷專題⑱ 白釉瓷系的發展

北宋.定窯孩童枕 孩童衣著與墊子皆用刻花裝飾,表面施釉,釉色牙白,是北宋定窯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圖一) 圖片來源:《定州花瓷 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頁144,圖90。北宋.定窯孩童枕 孩童衣著與墊子皆用刻花裝飾,表面施釉,釉色牙白,是北宋定窯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圖一) 圖片來源:《定州花瓷 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頁144,圖90。

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面發展而來的,當陶工逐漸掌握土質成分與瓷器顏色的關係後,改良窯工程技術,降低胎土的鐵質含量,表面釉層幾乎沒有什麼呈色劑,即能燒出白淨的顏色。

最早成功燒出白瓷者,是北齊~隋代的北方窯場,到了唐代發展成熟,以邢窯產品最著名。宋代白瓷走向精緻化和多元化,定窯白瓷、遼代白瓷、磁州窯系白瓷及景德鎮窯青白瓷相繼興起,帶動南方外銷窯場的白瓷製作,形成範圍廣大的白瓷系統。以下選取五件宋遼時期的白釉瓷器,說明它們的特色。

 

一、定窯白瓷枕

定窯位於河北省曲陽縣,創燒於唐代,經過五代的發展,到了北宋時期達到鼎盛,窯內燒造白釉、黑釉、醬釉及綠釉等器物,以白瓷著稱於世。

定窯生產的白瓷有碗、盤、瓶、枕等品類,胎土質地細緻緊密,顏色近似牙白,表面使用刻花、劃花、印花及彩繪等技法裝飾,部分碗盤採覆燒法裝燒,口沿露胎為「芒口」,或用金屬包鑲邊緣,做工頗為精緻。

例如圖一為北宋定窯孩童枕,此器為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主體部分為一名幼童,雙臂交叉趴臥在橢圓形的墊子上,雙腳交疊翹起,表情安詳可愛。衣著與墊子皆用刻花裝飾,表面施釉,釉色牙白,是北宋定窯的代表性器物。

定窯本是民間瓷窯,北宋時期品質優良的白瓷曾被宮廷選作貢瓷,這些上品白瓷形制優雅,紋飾素雅流暢,呈色牙白瑩潤,故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遼代.白瓷提梁皮囊壺 此器的胎質較粗,表面先上一層化妝土,再施透明釉燒成米白色,屬於粗土細作之工法。(圖二) 圖片來源:《中國出土瓷器全集4內蒙古》,頁18,圖18。遼代.白瓷提梁皮囊壺 此器的胎質較粗,表面先上一層化妝土,再施透明釉燒成米白色,屬於粗土細作之工法。(圖二) 圖片來源:《中國出土瓷器全集4內蒙古》,頁18,圖18。

二、遼白瓷提梁皮囊壺

五代~北宋時期,契丹族在中國北方建立大遼王國,透過征戰的手段,收受北宋上繳的物資和歲幣,擄走北宋的手工匠人,才開始設窯燒造陶瓷。

遼代白瓷大約分為二類,其一是中原類型,如梅瓶、碗盤、注壺、溫碗、蓋罐及葫蘆瓶等等,可能由中原傳入或在當地仿製;其二是契丹類型,如雞冠壺、鳳首瓶、長頸瓶、穿帶壺、雞腿瓶及海棠花式盤等,造型來自契丹傳統的器物。

例如圖二為遼代白瓷提梁皮囊壺,此器由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遼會同四年耶律羽之墓出土,造型模仿契丹傳統的皮囊壺,表面突起一道隨形彎轉的凸稜,也是模仿皮革拼接縫製的狀態,富有游牧民族之色彩。

此器的胎質較粗,表面先上一層化妝土,再施透明釉燒成米白色,屬於粗土細作的工法。

北宋.磁州窯白瓷瓜稜荷口瓶 此器的釉面米白,圈足露胎,露出未上化妝土的灰白色胎體,呈現磁州窯粗土細作之特徵。(圖三) 圖片來源:《中國磁州窯 下卷》,頁331。北宋.磁州窯白瓷瓜稜荷口瓶 此器的釉面米白,圈足露胎,露出未上化妝土的灰白色胎體,呈現磁州窯粗土細作之特徵。(圖三) 圖片來源:《中國磁州窯 下卷》,頁331。

三、磁州窯白瓷荷口瓶

磁州窯位於河北省磁縣觀台鎮,創燒於北宋,延續至元明,窯系範圍廣大,歷時悠久,產品種類繁多,既有純粹的白釉瓷,也有在白瓷基礎上加以變化的品類,是當時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

磁州窯白瓷產品的胎料加工不精細,胎土白度不高,坯體表面先塗一層化妝土,再施透明釉燒製,顏色米白。例如圖三為北宋磁州窯白瓷瓜稜荷口瓶,此器為日本東京松岡美術館藏品,瓶口往外翻折,口沿做成花形,頸部粗長,腹部外擴為瓜稜狀,腰部以下收窄,底下具有圈足,足底外撇,器表遍施透明釉。

仔細觀察它的釉色米白,圈足露胎處可以看到未上化妝土的胎體,其胎體顏色灰白,胎質略粗,與定窯白瓷細緻白淨的胎質不同,所以要用粗土細作的技法才能燒成白色,是磁州窯的特徵。

宋代.青白瓷瓜稜水注 此器胎體細白堅硬,釉層透明度高,深刻處因積釉而為淡青色,使瓜稜造型更有立體感。(圖四) 圖片來源:《宋磁展 朝日新聞1999》,頁80,圖43。宋代.青白瓷瓜稜水注 此器胎體細白堅硬,釉層透明度高,深刻處因積釉而為淡青色,使瓜稜造型更有立體感。(圖四) 圖片來源:《宋磁展 朝日新聞1999》,頁80,圖43。

四、景德鎮窯白瓷瓜稜水注

景德鎮是中國南方著名的瓷都,燒造歷史源遠流長,但是早期的情況大多見於文獻記載,直到宋代才真正繁榮起來,成為中國陶瓷的重要產區。

宋代景德鎮以燒製青白瓷為主,此類產品用當地的高嶺土為原料,胎質細白,表面釉色並非純粹的白色,而是介於青白二色之間,在視覺上呈現青中有白、白中閃青之狀,故名「青白瓷」,又稱「影青」。

例如圖四為宋代青白瓷瓜稜水注,此器為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品,壺口微敞,上方加蓋,頸部粗長,腹部做成瓜稜形,肩部兩側附加長流和曲柄,胎體細白堅硬,釉面晶瑩,透明度高,器面多呈白色,深刻處因積釉而為淡青色,使瓜稜造型更有立體感。

宋代.西村窯刻花鳳首壺 此器兼具中國瓷藝與波斯文化藝術的風格,主要外銷東南亞,菲律賓和印尼可見類似器物出土。(圖五) 圖片來源:《故宮陶瓷館 上編》,頁226,圖160。宋代.西村窯刻花鳳首壺 此器兼具中國瓷藝與波斯文化藝術的風格,主要外銷東南亞,菲律賓和印尼可見類似器物出土。(圖五) 圖片來源:《故宮陶瓷館 上編》,頁226,圖160。

五、西村窯白瓷鳳首瓶

宋代生產白瓷的南方窯場除了景德鎮之外,還有福建地區的同安窯和泉州窯,以及廣東地區的潮州窯與西村窯。

例如圖五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代西村窯青白瓷刻花鳳首壺。西村窯是北宋年間以外銷為主的民間窯場,生產青瓷、黑瓷及白瓷,青瓷產品類似耀州窯系的風格,白瓷產品則模仿定窯或是配合海外需求製作的外銷器物,以鳳首壺和刻花盤最著名。

鳳首壺的造型如圖所示,頂端為大眼勾喙的鳳首,頭上豎立花冠形瓶口,頸部收窄,表面以凸稜為飾,腹部圓鼓,具有圈足,肩部兩側安裝壺流和曲柄,壺身雕刻纏枝花卉和蕉葉紋,通體施釉,釉色白中泛青,此類器物大量出土於東南亞一帶,是西村窯的產品。

 

白釉瓷由青瓷發展而來,在全國各地開枝散葉,產品類型與色澤質感各不相同,精者瑩潤優雅,粗者質樸淳厚,彼此之間的淵源和演變值得深入探究。下期將以磁州窯系為題,介紹此一重要民窯的產品特徵。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輸入驗證碼
TOP
在線客服
客服時間
周一~周五 08:30~18:00
0809-068-58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