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1 期文章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2030年永續企業革命 創新思考 驅動組織永續成長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是「2030永續發展目標」、ESG是企業達成目標的方法與過程,為公司謀利VS.解決地球上的問題,其二者並不矛盾,企業可以同時兼具「獲利」與「讓世界變得更好」,企業落實「永續經營」的關鍵問題在「要怎麼賺錢?」畢竟企業本質在追求利益,如果不賺錢該如何生存?

 

SDGs是領先世界變化的創新與新市場的泉源。SDGs揭示的是2030年世界前進的方向,也是未來十年的趨勢。在169項細項指標中,有些指標以現存的技術仍無法達成,但可以刺激創新的產生,進而開拓新的市場。

 

2016年,在世界經濟論壇成立「商業暨永續發展委員會」(Busines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mission,BSDC),並於2017年1月發佈報告書《更好的企業,更美好的世界》,預估在食物與農業、都市、能源與原料、健康與福祉這四大經濟系統中,SDGs將可以創造約12兆美元的市場(約新台幣342兆元)。

 

追求SDGs 誕生新市場

根據《更好的企業,更美好的世界》的報告內容,與SDGs目標相關,規模在2030年達到最高峰的產業就是移動系統。像最近汽車業最火紅的幾個關鍵字CASE〔連結(Connected)、自動駕駛(Autonomous)、共用服務(Shared and Services)、電動化(Electric)縮寫。〕和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的縮寫,「交通行動服務」是一種架構在雲端的資訊與交通應用服務。)的表現,汽車產業正迎來百年一度的大變革時代。比如說,由於都市人口增加、大氣污染以及自駕車上路的法規限制,電動(EV)巴士在全球市場的需求急速增加,預估到2030年規模將成長超過十六兆日圓。

 

在這個新市場中快速成長的例子,就是大陸的電動車大廠比亞迪。該公司是1995年成立的電池製造商,鋰電池市占率世界第三,為手機用電池的世界第一大企業。在日本,引進該公司產品的電動巴士還不多,2015年京都府、2018年沖繩縣各別引進,福島縣的會津巴士與岩守交通也已經於2019年開始運作,目前看來有擴大使用的趨勢。只要你可以先掌握SDGs提出的社會趨勢,並在市場取得先機的話,就能抓到商機,比亞迪的案例就做了很好的示範。

 

創新並非僅僅「對症療法」

近來,創新(Innovation)這個名詞幾乎天天都會聽到,其定義早在1911年由經濟學家熊彼得(Schumpeter)提出。熊彼得把創新定義為,採用與既有方法不同的手段產生新結合的事物,並將創新分成幾種類型,像是新產品的開發、導入新的生產方法、開拓新的市場、獲得資源、組織改革等。在日本創新被翻成技術革新,但按照原本的定義其實不只停留在新技術的開發,還有更多面向。

 

但是現在大家談論的創新,大多是為了用來處理已顯化的問題,也就是「對症療法」。比如說,發展中國家在自來水管尚未普及的地區,運用滾動式的水桶讓小孩子取水變得更輕鬆。

 

全世界仍有八億四千四百萬人無法飲用到乾淨的水,其中有二億六千三百萬人每次取水往返要花上三十分鐘。取水在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地區是小孩子重要的工作。很多人一定看過類似的照片,小朋友頭上頂著大水桶,一口氣走好幾公里的路。為了取水他們不能上學,失去受教育的機會。

 

掌握問題本質的「演繹式創新」

滾動式水桶取水的好處是,小孩一次性可以取得最大量的水,減少往返次數。其次,小孩不必再用頭頂著沉重的水桶可以減少脖子或腰部痠痛。這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發明,我完全沒有否定它的意思。不過,這種水桶還是無法讓小孩從取水工作中完全解放出來。

 

只要自來水管線設施沒做好,水源離家遠這件事依然沒有改變。解決取水這個近在眼前的問題,會不會推遲了原本必須要有的理想實現,也就是普及連接衛生飲用水的上水道設施。所以我才說,在埋頭解決眼前問題之前,應先掌握問題的本質。

 

像這種對症療法的創新,我們把它定義為「歸納式創新」。但是所謂的創新,應該從人類理想的狀態出發再回推出來。比起歸納式創新,回應問題根本的是演繹式創新。

 

關於取得飲用水的方法,麻省理工學院開發出一種新技術,他們透過特殊有機金屬捕捉空氣中的水分,這項研究進一步開發出從空氣溼度萃取出飲用水的技術。實驗中,他們成功從乾燥的沙漠空氣中製造出水。

 

這幾個例子的共通點是,從「隨處都能獲得衛生且乾淨的水」這個人類生存的理想狀態做為出發點,再全力開發為了實現這個理想所需的技術,最後開花結果。像這種從理想狀態回推再從中思考,就是演繹式創新,也是達成SDGs不可或缺的方法。

 

演繹式創新的泉源「設計思考」

產生演繹式創新的思考方法最著名的就是設計思考。近年,設計思考在商業領域愈來愈受到矚目,聽過這個名詞的人應該很多。最先將設計思考運用在商業領域中的,是世界知名設計公司IDEO創辦人大衛.凱利(David Kelley)。就算你沒聽過IDEO的名號,也應該看過蘋果的滑鼠,該設計就是出自IDEO之手。史丹佛大學的設計學院提出設計思考的過程可以分成五個步驟:①同理(Emphathize)→②定義(Define)→③發想(Ideate)→④原型(Prototype)→⑤測試(Test)。一般來說,大家對這五個步驟的認識如下:

 

STEP1  透過觀察,從使用者的觀點發現顧客的問題。

STEP2  重新定義體驗價值,找出使用者未被滿足的需求。

STEP3  不斷腦力激盪,產生創意想法。

STEP4  製作企畫書,確認創意想法是否可行。

STEP5  獲得回饋,反覆修正。

 

大家談到設計思考大多聚焦在方法上,但其本質不在使用手法,而是思考的方向性。設計思考來自建築師與都市規畫師之間思考差異碰撞後產生的火花,在一九八七年由彼得.羅(Peter Rowe)執筆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中第一次被提出。後來經過系統化整理,大家在解讀設計思考的理論時,不再著重於特定的問題解決,而是把起點擺在問題被改善後的狀態,或是問題發生前應有的狀態,然後思考要如何具體實現理想的狀態。

 

以前述的取水問題為例,若以設計思考的方式觀察就不會把重點擺在讓取水工作變得輕鬆的工具,而是有沒有辦法讓小朋友不用再取水。從設計的角度來解決開發中國家的社會課題,其實早已經在一九七○年就有人發表了。換句話說,設計思考的本質不是用來產生特定的服務或產品,而是一種適合解決廣泛的社會課題。

 

歸納式創新是從現狀找出問題,透過不斷用邏輯、講求解決策略的系統性思考而引導出來。相對地,演繹式創新則是以設計思考為基礎,也就是人的本質或理想狀態出發,再用邏輯回推而產生。

 

融合系統思考與設計思考

上文花了許多篇幅介紹演繹式創新,卻不代表歸納式創新毫無用處。針對SDGs揭示複雜、複合性的問題,我們需要的發想絕對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要兼而有之。想要達成SDGs的目標必須想辦法融合系統思考與設計思考。

現今,許多經營者都強調企業想要持續成長必須創新,但實際上他們可能連歸納式創新都做不到。經營者應該在未來理想中找到自家公司的存在意義,這樣才能找到演繹式創新的靈感。

 

出自:《2030永續企業革命:全方位ESG永續實戰攻略》/商業周刊出版社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輸入驗證碼
TOP
在線客服
客服時間
周一~周五 08:30~18:00
0809-068-58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