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6 期文章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忽冷忽熱 你的身體做好準備了嗎?

從去年底開始,猝死的新聞不斷出現,寒舍創辦人蔡辰洋心肌梗塞過世;農曆年前藝人孟庭麗腦出血倒下,這除了病人本身的慢性病有關外,遽烈的氣候則是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極端天氣對身體的影響到底為何? 

中原大學生物環境工程學系老師王玉純與前中國醫藥大學公衛學院教授宋鴻璋,從十年前就開始就經由衛生署(現為衛福部)死亡登記資料,分析台灣四大都會區六十五歲以上總死因及心血管、呼吸道與極端氣候的關係。

結果發現,無論高低溫都會影響心血管、呼吸道、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病),氣象對健康的影響就像溫水煮青蛙,天氣一有變化,身體的反應就開始出現。

王玉純分析原因,在低溫時,會導致膽固醇增加,血液變粘稠,血管就承受更大的壓力幫助血流,血壓會升高,若沒有適時補充水分降低血液粘稠度,會增加心血管壓力,不只影響心血管,也連帶影響代謝性疾病。夏天高溫則因排汗後,體內缺水,也同樣的造成血液粘稠度上升情形。

每天喝足2000cc的水

這就是為何醫師總叫大家一天要喝足兩千西西的水了,尤其是溫開水,但冬天很多人怕跑廁所,喝水的量都不夠,要特別小心。

王玉純也認為,台灣位處亞熱帶,民眾對高溫的忍受度較好,相較於低溫,就比較難適應了,而且冷季效應也比較久,可以長達二十天,溫度變化與心血管疾病死亡較有相關,即使只有一天的低溫對老人來說都是風險。尤其是第一波寒流下來時,很多老人身體來不及因應,生病的風險比後面的幾波寒流都要高。

調查中也發現,極度低溫事件對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可增量高達百分之百,其中一般心臟病的風險又高於腦中風及缺血性心臟病,其中以桃園及中彰投的民眾影響最大,原因可能在於人口特徵,及醫療資源普及度有關,尤其桃園是台地風大,民眾的體感溫度會更低。

至於北部則是盆地加上民眾保暖機制較好,醫療便利性高,所以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沒想像中高;至於高雄地區則腦中風的風險高於心臟病風險。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志鴻指出,這份調查與臨床上的觀察差不多,尤其六十五歲的老人本來就有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壓,當第一波寒流來臨時,血管收縮、血壓增加,心臟負擔過大,很容易就造成心肌梗塞猝死。

陽明大學神經內科教授、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清標也說,早期入冬的病人,腦中風的個案多於心肌梗塞,近年心肌梗塞的個案愈來愈多,一方面是很多民眾胸痛就會想到是心臟病,會趕快去就醫,但是腦中風的症狀多樣化,很多人以為要半邊肢體癱了才是中風,實際上,早期的小中風(TIA)的症狀,有可能只是說話不清、突然失智、拿在手上的筷子掉了,這都是血栓突然塞住造成,但血栓若通過血管後,可能又沒有症狀了,因而忽略就醫。

這些都是因為,民眾飲食習慣改變,造成高血脂、高血糖後,在血管中的膽固醇大軍,與血管破裂後釋出的血小板、發炎物質結合後,形成粥狀硬化,產後的血栓就四處跑,塞住心臟血管,就要通血管,若塞住重要位置來不及救,可能就心肌梗塞走了。

而腦中風的型式,因高血壓引起的出血性中風也大幅降低,反而是梗塞型腦中風的病人大增,尤其這些沈積物最易堆在大小血管交叉處,如大腦的基底核,就是大小血管呈九十度的分枝處,很容易塞住爆掉,而這個地方就是負責我們的肢體運動、自主及非自主運動的地方,蔡清標說,若血塊完整,還能開刀清除,若太大壓到底下的腦幹,就連動刀都不行了。

呼吸道與心血管症狀居冠

而近期台灣的天氣一下熱到二十五度,沒幾天就變寒流,對身體的負擔極大,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提醒,五年前北極振盪偏正,七天一個天氣周期,近五年北極振盪在負值,冬季冷熱對比明顯,三四天就有波動,讓人難適應。蔡清標也說,這種冷熱交替,高溫血管擴張,低溫血管收縮,正常人的血管還可以應付,但對於已有粥狀硬化的病人而言,血管彈性不佳的人而已,意外發生的機率就更高了。

特別的是,溫度導致呼吸道死亡不大,但就診人數則是比心血管患者還多,王玉純解釋,呼吸道症狀明顯,人一不舒服會去看醫師,加上有疫苗預防,死亡率自然下降。而近年疾管署在入冬,都會呼籲大家多洗手,多注意衛生,都有助於因呼吸道造的意外死亡。

在寒流來襲時,王玉純也呼籲,由於脖子、肩頸及腹部最易散熱,因此這三個部份要先保暖,戴帽子圍巾、手套是基本配備,而一定要多喝熱開水,讓血液可以流動;而各縣市也要啟動關懷保暖措施,讓低收入戶及街友不致於冷出病來。

 

高溫就診台南居冠 

王玉純也有同時分析,高溫對民眾的影響,發現連續高溫對身體的影響為前三天,就診人數以台南居冠,原因可能是嘉南平原是農業大縣,務農者在日正當中工作而中暑及熱衰竭,總死亡風險增百分之五。而腎臟病也受極端氣候影響,無論北中南就診人數都會增加,尤其連續高溫出現時,門診的人數就增加。而每年第一次的高溫事件,會增加百分之四到八全病因及百分之十三的心血管急診就醫,連續高溫則會額外增加百分之五的死亡風險。

相較於民眾對低溫無法忍受,歐美人士則對高溫熱浪難消受,七、八月一到,很多熱死人的新聞,國際上研究氣候對身體的影響,九成都是在分析熱浪對都會區的影響,這還包括病媒蚊的滋生,尤其是登革熱,台灣已連兩年萬人感染的紀錄。

疾管署指出,氣候變遷讓蚊蟲長得特別快速,病媒蚊生長區域拉大、海拔拉深,跨區傳染,以威脅東南亞最嚴重的登革熱為例,已發現在歐洲大陸及美國南部,去年還嚴重威脅新加坡,是非常難防治的傳染病。

在全球登革熱滅不掉的狀況,巴西這個登革熱感染大國,又出現新的茲卡病毒,傳播的病媒蚊又與登革熱相同的埃及斑蚊,更是棘手,全球已36國有病例出現,連亞洲的泰國都有,民眾要更加小心了。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輸入驗證碼
TOP
在線客服
客服時間
周一~周五 08:30~18:00
0809-068-58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