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玉龍繼戰國玉龍之後興起,栩栩如生的造型令人耳目一新。然而立體生動的效果各代都有,為什麼漢代玉龍可以獨佔鰲頭?它的造型設計究竟有何祕訣呢?答案即在多視點的角度取象與隨著器形和玉料所做的變化設計上。
一、多視點的角度取象
漢代玉龍狀似壁虎,人們俗稱其為「螭龍」,是一種首、身、足、尾四者皆備的完整龍形,但是它很少做成圓雕,主要以浮雕或平面的形態最多見,造型採分段式的多重角度取象,利用凹弧面的區隔法讓各角度所取得的部位合成一個整體。
例如圖一為漢代的玉珩,此器呈下弦月形,表面裝飾一個螭龍紋,龍首為正面,頸部由俯視轉為側面,前胸隱約可見,但身軀又為側面,接著是後臀,尾巴再由後視轉為側視。螭龍的首身足尾皆以微微鼓起的弧面表現,彼此之間用凹線紋區隔,塑造出回首、扭身、擺尾的立體動感。
此種多視點的角度取象與凹弧面的組合法是漢代玉龍的共同特徵,也是當時的基本樣稿,如廣州南越王墓所出土的玉劍璏上,即有風格相同的螭龍紋樣。
二、高浮雕的立體設計
漢代玉工在厚塊狀的玉料上製作螭龍紋時,往往會利用玉料的厚度做成高高突起的浮雕形態,成為高浮雕紋飾。
例如:圖二為漢代的玉劍璏,此器的主體部分呈長方形,左右兩端向下彎捲,上面保留較厚的玉料,雕琢二個高浮雕螭龍紋。龍紋皆採多視點的角度取象與凹弧面的技法製作,透過壓縮處理的方法將原本立於身體下方的四肢安排於身體兩側,而其首、身、足、尾的高度不同,則是因為去料多寡不同所致,此種多層次的壓縮處理讓高浮雕龍紋產生上下起伏的動感。
相同的製作技法常見於同一時期的器物上,如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玉劍璏上的高浮雕螭龍紋,即是多層次壓縮處理的作品。
三、淺浮雕的立體設計
如果玉料的厚度不夠做高浮雕紋飾,漢代玉工就會採用一次性的壓縮處理方法,將螭龍的首身足尾都壓縮在相同的水平上,其高度僅比主體器面略高一些,形成淺浮雕的紋樣。
例如:圖三為漢代的玉劍璏,此器也是長方體、兩端下捲的器形,表面用二個螭龍紋為飾。形體較大的龍紋昂首闊步橫跨大部分的器表,體型嬌小的龍紋蜷起身軀倚在其後。二個龍紋的體表高度相當,龍身周邊磨去一層薄薄的玉料,由於去地不深的緣故,龍紋不若高浮雕明顯,因此玉工用尖錐狀的桯具在龍紋旁邊鑽磨圓形的小凹痕,以強化肢體的勾轉。
類似的淺浮雕螭龍紋亦可見於湖南省長沙蓉園十三號墓所出土的玉劍璏上,其微微突起、全身高度相當的狀態,正是以一次性壓縮處理後的淺浮雕特色。
四、平面線刻的設計
除了浮雕之外,漢代也有陰刻法的龍紋,這種紋飾大多出現在片狀的玉板上,紋飾本身用細砣雕琢的陰線紋所組成,紋飾周邊不去地,成為平面線刻的紋樣。
例如:圖四為漢代的玉片,此器呈不規則的四邊形,其中一角向外尖出,表面陰刻一個邊框,框內用細砣雕琢一個龍紋作為主紋,其餘器面布滿勾捲狀的副紋。龍紋昂首張口,四肢前後打開,作大步行走之狀,頭上的鬃毛與前肢上的翅羽向後飄揚,雖然整體形象是由旁邊所取得的側面像,但是玉工以細線紋區隔頭身足尾等部位,產生右腿在前、身體居中、左腿在後的景觀深度,讓平面龍紋也有立體化的感覺。
此類紋樣以流暢的陰線紋表現紋飾的內容,好像用筆在紙上描繪圖案一般,具有繪畫的風格,是漢代平面線刻的特色,如河北省定縣四十三號墓所出土的玉屏座上即有類似的紋飾可供參考。
五、虛實相襯的鏤空法
平板玉片上的線刻紋飾具有繪畫之美,但是紋飾形狀不夠鮮明,如果要突顯龍紋的形狀,就必需用淺浮雕或鏤空的方法來製作,此種淺浮雕大多去地極淺而有隱約之感,但是鏤空則因餘料盡除,所以效果最好。
例如:圖五為漢代的玉片飾,此器呈長方形,周邊具有較窄的邊框,框內透雕龍紋和鳳鳥等紋樣。龍紋昂首張口、跨步行走,表面以凹弧面區隔肢體,從其頭部、頸部、前胸、身體及後臀等部位來看,可知其融合了側視、俯視、斜角前視及後視等多重角度的取象。
龍紋表面以短平行線、鱗片紋及短弧線表示不同的部位,周邊以鏤空技法透雕成空,由於鏤空線條圓緩柔和,與主體紋飾相融無間,所以龍紋在其烘托下更顯得立體生動,達到虛實相襯的效果,類似的技法亦可見於湖南長沙曹墓的出土玉器上。
漢代玉龍以多視點的角度取象和凹弧面組合法構成基本樣稿,玉工再根據玉料或器物的形狀製成浮雕、線刻及鏤空等形式,使立體生動的漢代龍紋顯得更加豐富多彩。下期將以玉鳥為題,介紹歷代玉鳥的形制演變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