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晚期的組佩飾是在傳統與創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組件品類方面,傳統的圓形小系璧、扇形玉珩及龍形佩大量興起,但又融入了前期遺留物與韘形佩等新式器物,構成新興品類與舊型式樣的混搭組合。在紋飾方面,除了有穀紋、丁字雲紋、階梯式連線乳丁紋及V字形連線乳丁紋之外,還有平面立體化的動物紋飾,這些規律性紋樣與立體動物紋並列一器,使戰國晚期的組佩飾呈現獨樹一幟的特色。
一、戰國晚期組佩飾
戰國晚期的組佩飾仍然依循「中軸平衡、左右對稱」的繫組原則,但是在組件玉飾的品類上與早期略有不同。
例如圖一為戰國晚期的組佩飾,此套佩飾包含玉珩、系璧、龍形佩、鏤空龍紋佩及聯璧形佩等九件玉飾,每件玉飾的繫帶孔皆位於器身中央或左右兩端,依其相對關係排列後,形成如圖所示的串飾,主要的線軸由上至下繫連,各件器物的造型與成對並排的玉飾皆呈左右對稱之狀。
仔細觀察此套佩飾的組成玉器,扇形玉珩與圓形玉璧是從春秋時期延續下來的形制,龍形佩、鏤空龍紋佩及聯璧形玉佩是戰國早期興起的樣式,而雙龍首玉珩的斧形下頷則是戰國晚期的風格,全套佩飾即在新舊交融的組合中呈現混搭的新風格。
除此之外,戰國晚期組佩飾也常用各種作組件,如山東省臨淄商王墓所出土的組佩飾即可作為對照的參考。
二、龍紋玉璧
戰國晚期的佩飾玉璧以圓形的小系璧為主,表面裝飾規律性的紋樣、扭絲紋或平面立體化的動物紋飾。
例如圖二為戰國晚期的玉璧,此器的外廓為正圓形,內部透穿一個大圓孔,表面細刻二圈邊框,框內以浮凸的乳丁紋和雙龍紋為飾。二個龍紋的頭部由正前方取象,身體分成兩束開展,採二分法的形態對稱布局,龍紋周邊的地子布滿突起的乳丁,並以橫線和豎線相連成階梯式連線乳丁紋。
雖然此器呈「內圓外圓」的傳統造型,但是龍紋用深刻法形成淺浮雕的輪廓,再用凹弧面區隔肢體,並以正面龍首和側面肢體組成回首、扭身、擺尾的立體形象,此平面立體化的動物紋和規律性的階梯式連線乳丁紋共飾一器,為戰國玉璧的特有設計。
三、龍首玉珩
戰國晚期的玉珩以傳統扇形為基調,除了有幾何式的純扇形之外,還有出廓玉珩及雙龍首玉珩等樣式。
例如圖三為戰國晚期的玉珩,此器大約可以分為三部分,中段向上隆起如拱橋狀,是玉珩的本體,表面雕琢浮雕穀紋,左右兩段以鏤空技法透雕為龍的造型,龍首翹鼻張口、向後回望,頭頂上的鬣毛朝下飄捲,單足向後踢蹬,頸部和胸部也以浮雕穀紋為飾。
雖然此器的輪廓仍維持在下弦月的形狀之內,但是因為龍形周邊採造型鏤空法透雕完成,龍的形象也以凹弧面和多視點的角度取象產生立體化的效果,使此器猶如二個威風凜凜的連體雙龍一般,是從傳統造型裡開創而出的新形式。
四、百態玉龍
玉龍在春秋晚期由獸身演變為蛇身後,在戰國時期獲得大幅度的發展,早中期即因依料施工法的運用而塑造出千變萬化的形態,到了晚期,在造型鏤空與平面立體化的雙重技法下,表現更為豐富。
例如圖四為戰國晚期的龍形玉佩,此器以不規則的玉料製作,龍首位於左邊,鼻吻上翹,張口向後回望,頭頂上的鬣毛順著胸部飄垂而下,長長的身軀作ㄇ字形的轉折,尾巴拖曳於後方,方轉的背脊處依附一個鳳鳥,龍身下方以一個連續性的勾狀裝飾支撐,都是因料施工的設計。
玉工在方轉的龍身表面雕琢階梯式連線乳丁紋,龍首、胸部、腿部、尾部及背脊處的鳳鳥,則以凹弧面的技法表現立體化的形象,而且它們周邊的透空以圓管打孔和金屬線具拉切而成,圓形的透空與流暢俐落的線拉技法讓平面立體化的龍與鳳顯得更加華麗。
五、龍形玉觿
觿本來是解結的工具,在春秋時期多為頭粗尾細的彎條狀,前端常常製成龍首的造型,到了戰國時期龍首玉觿成為一股趨勢,不僅因料施工為各式各樣的形狀,還因為平面立體化的關係而出現首身尾足皆俱的完整龍形。
例如圖五為戰國晚期的龍形玉飾,此器以半橢圓形的玉料製作,龍首位於上端,鼻吻朝向左邊,龍身以S形的狀態向下彎轉,尾端分成兩束朝外捲起,前肢彎曲探出足爪,拱身內側插飾一段勾狀裝飾,屬於餘料盡用的設計。
龍首頰邊透穿一孔,向上繫連其他串飾,可知此器位於組佩飾的最下端,功能與玉觿一致。然而此器的頭、身、尾、足皆俱,除了身體中段布滿階梯式連線乳丁紋之外,其餘部分都以凹弧面的技法表現立體化的形象,是戰國晚期玉觿的特色。
戰國晚期的組佩飾具有新舊交融的特徵,表面以規律性紋樣和平面立體化動物紋共飾一器,對漢代組佩飾的製作影響深遠。下期即以漢代為題,介紹平面立體化的組佩飾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