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0 期文章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聆聽你心裏的樂觀音符

什麼是樂觀?不同的心理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從預期結果的角度來看,人在面對不確定環境時,預期會有正向結果的發生。以歸因的角度來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用正面或負面來解釋,決定了是樂觀或悲觀。另一種解釋,是對自己的因應能力,有高度的信心。您認爲的樂觀是什麼?

瞭解自己的樂觀想法、感覺,以及發生的過程,形成一個適合自己樂觀的樣貌纔是王道,將當中蘊含的潛能發揮出來,也就可增加競爭力,可以嘗試的步驟有三:

瞭解真實的自己,接納如實的自己

以中立的眼光,看待自己在工作上的表現,進一步思考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想要什麼,自己能做到的又有哪些?同時,不批評也不打壓自己,就是接納自己的現狀,在職場所展現的是不過度自我膨脹、不過度自我否定,避免消耗精力,相對就提升競爭力,這是三步驟的首要。

尊重、協調、彈性的溝通

做到第一步之後,便影響我們在工作團隊中表達自己,與他人協調的過程。比方說,容許對方跟我的意見不同,讓別人有迴應的空間,尊重不同面向的聲音存在。這樣的溝通上顯得具有彈性,當對方覺得跟自己的對話是舒服的,便促使別人願意與自己合作,此時也就結合了更多人的力量,而且朝向共同的目標前進,這將是競爭力的一大躍進。

積極的行動力

有了前面兩步驟的基礎,建立充分的信賴感與安全感,接下來執行工作、評估風險等,就會有較多的把握,當遇到困難時,能運用的資源也就相對的多。當解決問題的行動策略變豐富了,面對挑戰與冒險的勇氣將會增加,視困難爲暫時的,產生了一種有能力的感覺,能夠採取行動、做出決策,避免鑽牛角尖,積極帶領團隊走向更有希望的明日。

筆者在諮商門診的服務過程裏,曾經有一位結案的當事人,回顧適應職場的甘苦談:“我的樂觀是一步步堆積起來的,從努力打拼、經歷自我懷疑、挫敗、想放棄,然後學着求助,瞭解到尋求幫忙並不等於不足、弱者,慢慢地有一些經驗的累積、不放棄地持續耕耘,漸漸有好的回饋、新的機會,進而把握並接受挑戰。”她接着說:“以前我去上班都覺得壓力好大,緊張焦慮的感覺籠罩着我,在會議上想到要發言就害怕,更恐懼被問到有什麼想法,心裏頭好多的膽怯、不確定。對自己表現的不滿意,而感到挫折感。曾試圖充實自己,多做些準備,但還是會不如意,常覺得沮喪,然而當我開始接受足與不足的自己,也學着敞開心胸,不羞愧的開口問、去請教,之後開始有不同的想法在腦中竄出。”

“改變的初期,覺得對方的主意很好就拿來用,但總覺得少了什麼,於是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加入,更相信自己的感覺,嘗試後發現,效果比未接納自己前更佳。”他不急不徐的繼續說:“這是一個對自己很棒的鼓舞來源,也是面對壓力的資產,慢慢周圍的人也會看見自己的轉化,更樂於交流、分享,肯定我的能力,也給予機會合作,進一步互相協助、彼此合作,激盪出自發性與創造性。”

最後結束在這段分享:“縱使到現在,接受新挑戰的歷程,難免還是會有不熟悉、不確定的感覺。此刻,與前一個階段的自己不一樣的是:帶着上述不確定感的同時,內心有種想要冒險、嘗試的想法漸漸萌芽,再加上先前下苦功而獲得的正向經驗累積,會對接下來的挑戰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期待,好像身體裏面產生源源不絕的動能,迫不及待想要做些行動的力量。”

 

自我實現,讓工作變得帶勁

“工作”本身並不輕鬆愉快,再加上需要有應變能力,不斷地充實知識,還要指揮調度、善用各種專長的同事,達到顧客最高福祉、公司最高利益。工作是種責任,因此除了“完成”工作的這個動力之外,需要有更多的趨力來支持。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ew)提出,人有“發展”的需求,例如個人的潛能、創造力、理想和信唸的實現傾向。在專業領域中,結合自己想做的、想成長的;工作崗位是實踐目標的道場,看着自己一點一點的進步,是面對日復一日辛勤忙碌的動機與回饋。

比方說,曾有一主管分享:“活在當下,過去不可追,未來太遙遠,只有現在最真實;做好現在的工作,用力的過好每一天;別人會看到我努力地過每一天,累積每天的成果就是我的競爭力,也因爲自己目標設立在把握每一天,所以我不會想一些勾心鬥角的事,自然而然人際關係就會變好。”將樂觀的態度落實在生活行動中,不代表就一路順遂,他低語:“過去對未來規劃太多,失落也多”。

壓力將樂觀修剪的更彈性,挫折將樂觀萃取得更精華,最後他說道:“不再想未來就輕鬆多了”我在話語裏面,聽到一種更積極地投入,專注今天的行程中,就是爲明天所作的最佳準備,未來的持續競爭力,這種累積的渾厚競爭資產,是從內在產生出來的力道,不是企圖控制外在,與同事攀比、傷害對方等。探索與打造自己的內在資源,比試圖掌控外在世界,來得有着力點,相對工作產生的沮喪也較小。

爲自己真正帶來好處的樂觀競爭力,不是絕對的。不是結果都符合期待、符合主流評價的“成功”才叫好;而不樂觀不等於悲觀,否則就變成一種絕對性的社會價值。壓迫被評價的不樂觀者,形成另一個條件說或要求,怎令人趨之若騖呢?更枉論發揮個人潛能,以及激勵人際互動合作特質。

法國文學評論家兼美學家傳柯(Foucault),鼓勵人培養屬於自己的內在知識(local knowledge):生活智慧的產生,不再只是少數精英和技術專家頭腦中的東西,而是我們通過活動或實踐過程中,正在形成與創造的,是一種新型的知識觀念。正視與反思你的經驗,跟信任的人討論、分享,從中找出獨一無二的寶藏,你就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輸入驗證碼
TOP
在線客服
客服時間
周一~周五 08:30~18:00
0809-068-58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