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0 期文章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古器物學講座—玉器專題(17) 璜珩演變專題研究

玉璜是上弦月形的玉器,玉珩是下弦月形的玉器,前者盛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西周,後者流行於春秋戰國及漢代,器形的相似度與時間上的先後顯示二者之間存在着承接的關係,但是它們的形制、功能及裝飾方法都隨着時代的遞嬗而改變,因此本文分素面玉璜、紋飾玉璜、傳統玉珩、創新玉珩、變化玉珩五項,說明璜珩演變的概況。

齊家文化 玉璜 上弦月形,兩端各有一孔,表面光素無刻紋,是齊家文化玉璜的特色。(圖一)齊家文化 玉璜 上弦月形,兩端各有一孔,表面光素無刻紋,是齊家文化玉璜的特色。(圖一)

一、素面玉璜

新石器時代的玉璜主要出現在北陰陽營遺址、凌家灘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齊家文化等地,有的呈條狀,有的爲橋形,有的近似半璧或半橢圓形,有的則爲扇形,其中除了少數的良渚文化玉璜之外,大部分都沒有雕琢紋飾。

例如圖一爲齊家文化的玉璜,此器呈彎曲的片狀,輪廓近似扇形,左右兩端各有一個係綁孔,器表可見青白、黃褐等色澤紋理,是多色玉石本身即有的天然色澤,用手觸摸時可知,表面平整光素無刻紋。

此類玉璜亦曾出土於甘肅省天水市師趙村遺址中,是齊家文化玉璜的形式之一,它的扇面形狀一直延續到商代與西周,成爲玉璜的典型樣式。

二、紋飾玉璜

西周 玉璜 西周玉璜表面雕琢左右交纏的龍紋,綫紋流暢生動,爲西周的典型風格。(圖二)西周 玉璜 西周玉璜表面雕琢左右交纏的龍紋,綫紋流暢生動,爲西周的典型風格。(圖二)

西周是重視紋飾的時代,幾乎所有的玉器品類都有紋飾,玉璜當然也不例外,表面總是雕琢了西周時期的典型紋樣—龍紋、鳳紋或人紋。

例如圖二爲西周的玉璜,此器呈上弦月形,器表雕琢二個龍紋,龍首位於左右兩端,以臣字形眼和翹鼻張口的形象回首互視,龍身朝向下方蜿蜒,彼此交纏於器面中間,形成左右交纏的同體紋樣,是西周玉工配合此類器面所做的設計。所有紋飾皆以內細外粗的雙綫紋構成,綫紋彎轉流暢生動,也是西周紋飾的標準風格。

玉璜兩端各有一孔,可以向上連接用綠鬆石、玻璃或瑪瑙所做成的珠、管、勒等飾件,形成色澤繽紛的串飾,有些貴族以多件玉璜串成一套佩飾,彰顯使用者的尊貴地位,顯示西周玉璜具有身份等級的象徵意義,如河南省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的五璜聯珠串飾即可作爲鑑賞的參考。

三、傳統玉珩

春秋 玉珩 下弦月形,左中右各有一孔,表面佈滿浮雕虺龍紋,是春秋晚期的風格。(圖三)春秋 玉珩 下弦月形,左中右各有一孔,表面佈滿浮雕虺龍紋,是春秋晚期的風格。(圖三)

向上彎曲的玉璜到了春秋時期開始倒向使用,成爲下弦月形的玉珩,在組佩飾中具有連接上下方玉飾的主幹地位,而在器形輪廓方面,除了幾何式的扇形之外,也盛行雙龍首的形制。

例如圖三爲春秋晚期的玉珩,此器呈向下彎曲之狀,左右兩端製作爲側面龍首的形狀,龍首後方用一條斜紋帶將器面分隔爲三個區塊,位於中間的區塊雕琢四個浮雕虺龍紋,以左右相反的形態對稱排列,其抽象繁密的佈局正是春秋晚期的典型風格。

玉珩兩端的龍首皆呈翹鼻張口狀,張口處的圓形透空又可作爲繫帶孔,與器身中央的小孔一起連結上下方的玉飾。有的春秋玉珩中間琢磨一道淺凹槽,功能也與繫帶孔相同。類似的器形亦可見於江蘇省吳縣嚴山的出土物中,提供我們鑑賞的參考。

 

四、創新玉珩

戰國晚期 出廓玉珩 拱形本體下方保留玉料透雕成對的鳳鳥,成爲出廓玉珩的創新形制。(圖四)戰國晚期 出廓玉珩 拱形本體下方保留玉料透雕成對的鳳鳥,成爲出廓玉珩的創新形制。(圖四)

戰國時期的玉珩既有簡單的扇形,也有在扇形外側附加透雕紋樣的出廓式玉珩,前者雖是簡易的扇面造型,但是它們的開展幅度比春秋玉珩大,而出廓玉珩更因爲依料施工的緣故,造型與前期截然不同,呈現出創新的風格。

例如圖四爲戰國晚期的玉珩,此器以圓拱形的珩體爲主,左右兩端製作爲側面龍首,上緣突出若幹勾狀邊飾,下緣保留玉料透雕一對鳳鳥,鳳鳥昂首挺胸呈蹲坐之狀,鳥喙輕啓,彼此相對。此器除了龍首鼻吻處各鑽一個繫帶用的小孔之外,玉珩上方的橢圓形透空與鳥足合攏的水滴形透空都可以作爲繫帶孔,發揮“中軸平衡、左右對稱”的係組功能。

玉珩的主體中段以淺浮雕谷紋爲飾,龍首和鳳鳥則以凹弧面技法表現平面立體化的感覺,規律性的紋樣和平面立體化的動物紋飾並存一器,以及因料施工的出廓式造型都是此一時期所開創的新風格。類似的器形亦可見於山東省臨淄商王墓的出土物中。

五、變化玉珩

漢代 鏤空玉珩 磬形輪廓,透雕雙龍與“延年”二字,是從傳統玉珩中開展而出的新造型。(圖五)漢代 鏤空玉珩 磬形輪廓,透雕雙龍與“延年”二字,是從傳統玉珩中開展而出的新造型。(圖五)

漢代玉珩在全面立體化的風潮下又有更進一步的發展,玉珩輪廓既有微微彎曲的弧形,也有近似“磬”的形式,器面運用純熟的鏤空技法透雕爲立體化的動物紋樣,造型變化更加豐富。

例如圖五爲漢代的玉珩,此器的輪廓近似“磬”的造型,器面透雕爲鏤空的形式,其中包含二個龍紋,以鼻吻朝外的背對姿態位於左右兩側,它們的四肢展開作跨步奔走狀,其中二足朝上擡起,共同撐起一個臺座,臺座上面透雕“延年”二字,是將吉祥文字融入造型之中的新設計,“延年”之上還有一個半環形的提環,造型頗爲特殊。

仔細觀察龍的表面以凹綫區隔不同的肢體,表現出側面龍首、正面胸綫及背後的臀尾,是漢代常見的多視點取象技法,而龍紋周邊將管鑽圓孔融入造型之中的藝術鏤空,使此器既有連接上下的組佩功能,也有獨立的藝術美感。類似的雙龍形玉珩亦可見於河南省永城縣芒山鎮僖山漢墓的出土物中。

玉珩由玉璜轉變而來,隨着各代的紋飾題材和製作工藝不斷演化,形成各種不同的時代風格,提供我們鑑賞的依據。下期將以“勒”爲題,探討各時期勒的發展概況。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輸入驗證碼
TOP
在線客服
客服時間
周一~周五 08:30~18:00
0809-068-58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