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0 期文章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古器物學的發軔—震旦博物館張臨生館長在復旦大學開講

5月17日,震旦博物館館長張臨生女士以“古器物學的發軔”爲題在復旦大學景萊堂開啓首場震旦博物館主辦的“古器物學”係列講座活動。活動吸引了各大院校師生及公衆的參與和關注,促進了館校之間的學術研究與合作,併爲即將開幕的震旦博物館進行預熱。

“古器物學”係列講座活動是震旦博物館爲響應“5.18國際博物館日”而規劃的。國際博物館日是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於1977年發起創立的,每年都爲國際博物館日確定活動主題。2013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記憶+創造力)=社會變革{Museums(memory+creativity)=socialchange},旨在通過展現博物館的社會功能,讓全社會在共享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民衆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而震旦博物館從辦館以來,一直秉持對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奉獻”的精神與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不謀而合。

曾任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的張臨生館長,有着40多年的博物館工作經驗,她以自身深厚的史學知識,結合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與震旦博物館推廣的“古器物學”,對“古器物學”產生的背景與內涵作了簡要說明,介紹了宋代古器物著錄的情況,重點論述宋代古器學形成之背景、淵源,以及幾位知名古器物學家的貢獻。張館長與在場聽衆分享總結了北宋學者在開創古器物學研究方面的成績:第一,努力收錄古代文物,使原來的奇器珍玩成爲學術研究物件,爲後世的國學研究開拓了先路。第二,藉墨拓銘文和繪製圖形,左圖右文,使古器研究得以推廣。第三,訂定了古器物的名稱,如鍾、鼎,原都是古器自載其名,宋人因以定名;另有無以名之的古器,博洽學者根據古代禮書。分別定名爲爵、觚、敦、尊,沿用至今。

歷代的“古器物學”並不只是歷史文化,應“古爲今用”,讓中華傳統文化得到持續的傳承與創新。即將全新開幕的震旦博物館就是秉持這樣的信念與使命,以“古器物學”爲核心,向公衆以教育方式分別展示館藏珍品-佛教造像、漢唐陶俑、歷代玉器、青花瓷器爲主題的展覽。

未來震旦博物館將陸續推出專題講座及定期文化活動,來豐富上海民衆的業餘生活和文化,讓每位觀衆到館後,在感受典雅、寧靜的空間氛圍同時,更能深入地體驗震旦博物館的文化內涵與魅力。

相關圖片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輸入驗證碼
TOP
在線客服
客服時間
周一~周五 08:30~18:00
0809-068-58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