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時常都在抱怨自己所在的公司,尤其是年輕世代的一輩較容易產生這樣的問題,如果可以放下抱怨學會欣賞,相信你會得到更多。
抱怨企業多又多
“時常抱怨公司”這是個常見的問題。以前我在企業服務時,也經常想到這個問題。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跟我提到他工作的企業有多少的缺點。首先,我想到罵歸罵,可是爲何很多人還不離開的理由。因爲有些人天性就是會嫌東嫌西,抱怨只是口頭禪、嫌棄只是發語詞。
以前服兵役時,會聽到很多人對軍中環境的不滿,這絕大部分是由於軍隊的個人自由受到相當限制。但很少有人會(或是可以)提早退役,因爲,沒有地方可以任意轉調,另外要熬到終身俸,這是更重要的誘因。
但是,在私人企業任職,如果對工作環境不滿,可以選擇離去。這正是現在年輕人頻頻轉換工作的主因,只要不順心、不如意,就遞上辭呈,回家吃自己,反正家裏雙親還會接納這個“啃老族”。
思考自己要什麼?
人需要工作,但理想、價值觀或核心理念,總是要堅持。我最近聽到有關愛情的一句話:愛一個人不是因爲他是誰,而是在他面前你可以是誰?同樣的,在企業工作,不是因爲這家企業是什麼?而是你在這家企業,可以做什麼?這應該是更重要的。
有不少社會新鮮人,一踏入社會,第一次放假總會回來學校找我聊天。絕大部分的話題,會以“這家企業不是我理想中的公司?”或是“我覺得這家公司不好開始?”這就像談戀愛,我們總有些期望和條件,在我們訂出很多條件後,我們真的能夠依照這些條件找出真命天子或真命天女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找工作或在企業服務,或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新鮮人或上班族對於企業總會有一些期望,以往說“錢多事少離家近”,這應該算最簡明扼要的求職目標,但真的有多少人的工作能夠符合。因此,很多企業的新鮮人,因爲不符合理想,就會開始對這家企業不滿,想要轉換工作。
不過,理想歸理想。新鮮人對於工作的企業,不應該要高水準要求,或是說應該要去計算“達到多少百分比”理想,來當思考去留的標準。當你的戀愛對象都不是你百分百理想時,對企業卻要百分百理想的高水平要求,這會不會有點算苛求呢?
欣賞企業的優點
當我們降低“工作理想”後,我往往也會要學生去做一張簡單的“優缺點表”。一開始,學生很快就會列出所工作企業的十大缺點、萬惡不赦;但是,要列出優點時,學生都會開始搔頭細想,無法馬上列出。想來平常應該都是在和同事講缺點、論是非,很少去認真思考或想想企業的優點。
爲何要去思考企業的優點?其道理在於我們經常以負面觀點去看事物時,越來越多的負面觀感,只會加深求去的意願;而不能去思考優點,以正面的觀點來思索時,你纔會找出在這家工作或奉獻所學、努力工作的動力。
我所工作的第一家企業是臺灣當時數一數二的傳統製造業集團,進入該公司是因爲同學介紹,但久了之後,發現自己對業務工作並無興趣,我也開始對企業不滿了!之後我找出了優點,也發現了缺點。歸納起來有三個優點、一個缺點,優點大於缺點,我好像不應該離職。其實不然,每個優缺點應該要有個人的評比權重。當家庭壓力大,薪水的權重可能高達0.8;而當工作到某一個階段,薪水不再是工作追求的主要標的時,成長或挑戰性的權重或許也會變成0.8,而薪水變成只有0.1的重要性。
正面思考增強工作動力
進入一家企業工作,對於社會新鮮人,通常很多職場專家都會建議一定要有一、兩年的工作經驗,再行轉換會比較吃香。除了工作經驗之外,我覺得第一個工作要做滿一年以上的理由,在於工作不僅在賺一份養活自己的薪水,社會和學校環境也有極大的不同,應該要有個進入期的調整。
剛進入企業時,新鮮人一定會發現企業的工作壓力和同儕相處,絕對不同於步調緩慢、自由隨性的學校。因而,多數人一定會適應不良,這種調適期長短因人而異。但是,如果一個月或兩個月後,就另行謀職,會不會下一個工作仍舊是因爲適應問題,而非公司環境好壞問題,讓新鮮人絕對離去?因而,停留較久的工作狀況,才能讓自己的工作步調和工作情緒,從學校調整到正式企業的分秒必爭、打拼血戰。如果,三、五個月就想離職,那就無法培養企業的工作精神了!
如果進入企業已有相當時間,那轉換時間,一開始可能是爲了追求薪水的生理需求;而後,可能是爲了頭銜的地位問題;當然,也有的人考量工作的挑戰性、個人生涯規劃、工作職能的學習等等,而考慮轉換。轉換時,如果能夠培養業界聲望或知名度,這時的談判籌碼當然就和自己主動求職時,相差有天壤之別。
總之,進入企業如果只是會挑缺點,不利於建立正確工作心態;應該要欣賞企業優點,才能讓自己增加工作動力;最後,要考慮轉換職場時,不妨也列出自己追求的首要工作目標,纔不會盲目的爲變動而變動,浪費自己的資源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