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9 期文章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2019創新人才 別等到機器人追上來那一天

「機器人」會不會搶走我們的工作?幾年前還是個假設性的問題,現在可不一樣。人類下一波有價值的工作在哪裡?企業經營者、職場工作者自己要先思考清楚,準備好應對了嗎?

 

大陸官方媒體「新華社」與搜尋引擎「搜狗」合作,在2018年11月推出第一位「AI(人工智慧)主播」。這位AI主播是從真人主播邱浩的播報片段中,擷取聲音與影像後,經過語調、唇形、表情的比對合成技術,讓AI主播可以自動播報任何其他新聞。

 

如果要固守傳統,你可以挑剔AI主播的首次登台,眉毛、眼球、嘴唇的擺動都不夠自然,表情和真人主播比起來顯得僵硬。但是你不得不承認,科技進步的速度,將很快改善這些細節,讓人難以分辨「真人」與「AI」的差別。AI的「缺點」越來越少,那麼「優點」呢?他不但能播報中文、英文的新聞,還能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持續播報不喊累。如果未來閱聽大眾接受AI主播的比例越高,科技對「新聞製播」很可能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不只是媒體業,2019年是「人工智慧」在許多產業遍地開花的一年,因為技術逐漸成熟、應用門檻降低,「機器人」搶走「真人」的工作不再是科幻電影裡面那遙不可及的劇本,它已經是現在進行式。

人工智慧的浪潮是危機,也是轉機

過去幾年,我參與行銷業務團隊組織改造、轉型變革的過程,感觸特別深刻。銷售循環(Sales Cycle)中重複性高、附加價值低的工作,逐漸交由軟體系統、管理工具來執行。過去業務人員會抱怨行政作業(paper work)太煩人,但是當機器幫忙處理了大量行政作業後,業務人員就必須扎扎實實的受到檢驗。那些機器做不到的工作像是:跨部門協商、衝突化解、危機處理、議價談判、客訴溝通等,從來不是容易的差事。而這些挑戰會把「好」與「壞」的業務員差距快速突顯出來,無所遁形。

 

所以機器人終究會搶走真人的工作,只是早或晚、多或少的問題罷了。重點是人類下一波有價值的工作在哪裡?企業經營者、職場工作者自己要先思考清楚,才不會突然措手不及。

 

對抗拒改變的人來說是危機,因為機器人把沒有價值的工作拿走之後,學習新觀念、新技能都需要跨出舒適圈,對他們的衝擊很大,很容易因為適應不良被淘汰;但是對勇於改變的人來說是轉機,因為市場、職場都會在新的遊戲規則下重新洗牌,你要佔據到什麼位置、扮演什麼角色,由自己的企圖心高低來決定。

「改變」什麼,哪些工作習慣是可以「調整」?

一)擴大資訊來源。

網路崛起之前,資訊的力量掌握在少數媒體手上,當時有不少所謂的「權威媒體」,但是如今資訊的力量已經分散到許多分眾媒體、自媒體(專業人士)。在這個媒體百家爭鳴的時代,要快速掌握情報,甚至避免被單一資訊來源誤導,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有多方的資訊來源。以工作上的專業領域來說,我建議至少選五至八個新聞網站或專業人士的部落格,當作固定的參考資訊來源,確保自己隨時抓緊市場脈動。

 

二)重新回到「人」的價值

既然「搶工作的機器人」都已經兵臨城下,對人們手上的工作虎視眈眈了,我們更應該冷靜下來思考:哪些事情是CPU(電腦中央處理器)再快、記憶體容量再大,也難以搶走的工作?我想答案都在「人」的身上。電子商務發展到極致後,人類終究會發現自己還是喜歡到街上逛一逛,做些沒效率、無意義的事打發時間,我認為屆時「服務業」會重回經濟發展的主軸。

 

三)「抬頭環伺」比「埋頭苦幹」重要

幾年前一位行銷人員告訴我,他準備研究某一個行銷工具(平台),在不借助外部力量或諮詢的情況下,要獨力把行銷工作做到專精,這是老闆給他的任務。我聽了不禁為他捏一把冷汗,因為「埋頭苦幹」沒有不對,只是若沒有同時做到「抬頭環伺」,時間與資源丟到同一個籃子裡,風險非常高。果不其然,他傾全力學習與經營的工具,不出兩年時間更改流量曝光機制,原有廣告預算創造出來的ROI(投資報酬率)幾乎是腰斬。而他們對其他行銷工具與方法的了解甚少,已經落後同業兩年時間。

 

四)管理的關鍵在「未來」而非「過去」

有些業務團隊花大量時間檢討「過去」的業績結果,不過馬拉松式的會議沒有產生新的做法,「未來」該怎麼做,團隊一樣無所適從。未來環境變動越快的情況下,過去的歷史紀錄會越來越不具參考價值,有時候成功經驗反而還阻礙前進。不管是管理者或第一線同仁都要意識到,能夠對未來提出具體的想法、作法,才是最有價值的。

五)執行的重點在「修正」而非「一次到位」

所有公司都希望找到執行力強的人才,這無庸置疑。然而在變動快速的情境下,我認為「執行力」還有一項配套要素,那就是「邊執行、邊修正」的能力。道理很簡單,環境變化快到「完美的解決方案」是什麼,當下還不清楚,所以贏家不是一次到位的先知,而是快速修正錯誤的執行者。好的執行者既要掌握公司的「底線」在哪裡,又要懂得持續調整修正,兩者缺一不可。

 

在變動快速的環境下,沒有什麼是不可挑戰的規則,也沒有永遠安逸的保護傘,人才的流動會變得更透明、更公開。包括LinkedIn、Netflix等科技公司都曾經對媒體公開表示,他們不但不介意在職同仁評估其他的工作機會(找工作),還願意提供必要的協助,只要對同仁職涯發展有幫助,企業不一定得是同仁一輩子的避風港。這樣的態度,充分詮釋未來人才市場的趨勢:開放、彈性、多元、變動。

我們能做的就是擁抱變動,勇敢大步向前邁進。別等到有一天回頭,「機器人」已經緊追在後,那恐怕「真人」是哪裡也去不了了。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輸入驗證碼
TOP
在線客服
客服時間
周一~周五 08:30~18:00
0809-068-58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