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媒體人—— 楊瀾 教會你提出好問題的生存之道

圖.文/果麥文化
2020年 8月 No.589
愛因斯坦說:「一個人提問的能力比回答的能力更重要。」在三十年的媒體工作經歷,二十二年製作《楊瀾訪談錄》的過程中,提問不僅成為楊瀾的職業,甚至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她相信,提問是認知與溝通的語言方法論,同時提問也是一種底層能力。「如何更好地在某時、某地、與某人交談」的能力是每個人都用得上的。提出一個好問題,改善自己的認知與溝通的品質,甚至改變人生的軌跡。

共情於「共同」

楊瀾:你為什麼叫賢二啊?
賢二:大家都太精明了,總要有個二的,對不對?
楊瀾:那你聽過「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這句話嗎?
賢二:有的,有的。
楊瀾:機器僧與人有什麼區別呢?
賢二:機器也好,人也好,到頭來,都是空。


2016年,在北京龍泉寺,我與人氣頗高的機器僧賢二進行了對話。

在人工智慧的支持下,賢二變得越來越「聰明」,它的聰明表現在對人類自然語言的「理解」。推動機器與人「交流」的背後,是科學家們將人腦的認知技術運用於機器的研發過程。

作為人類特有的心理現象,「情緒」在嬰兒剛出生時就已經具備,一種是恬靜,一種是激動(興奮),然後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分化出憤怒、愉快、懼怕、厭惡、嫉妒等複雜的感情。「有位科學家說,我們無法預測機器了解情緒甚至是價值判斷的可能性,你怎麼想?」我曾經向研發Watson(與人類對話的機器人)的IBM科學家提出關於「情緒」的問題。「電腦可以透過觀察人類所運用的語言、面部表情、手勢等,部分地理解人類的情緒,但是很難說機器可以體會到同樣的情緒。這很難,理解情緒與體會情緒是完全不同的。」

如同科學家的觀點,機器能夠輕易地說出「我愛你」,卻不能體驗戀愛中「怦然心動」的美妙感受;能注視一個嬰兒,但代替不了媽媽看孩子的眼神。人類與人類之間的情緒互動,正是雙方達成彼此體會的共情能力。在實現共情的道路上,共情式的提問則為人際交流推開了一扇更為通透的窗。
 

知名媒體人—— 楊瀾 教會你提出好問題的生存之道Moretextgoeshere.

全文未完...

欲閱讀完整文章,請先登入會員。尚未成為會員加入會員即可免費閱讀!

震旦集團 AURORA GROUP
瀏覽人次:1118
標籤索引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或撥打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延伸閱讀

創業家 薩希.布魯姆—人生的五種財富

在快速追逐成功的時代,我們常以「金錢」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然而,創業家薩希.布魯姆以親身經歷告訴我們,真正的富有遠不止財務數字的累積。他重新定義「財富」的意義,提出時間、社會、心理、身體與金錢五大面向,引領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值得一生追尋的幸福與圓滿。

資深公關人 丁菱娟——重新定義公關價值 放大影響力

真正的公關,是一門關於「信任管理」的專業,是讓理念、行動與話語產生一致性的能力,助你「被看見」,還能「被理解」。資深公關人丁菱娟擁有30年公關實戰經驗,不藏私解密品牌×公關×溝通方程式,助你正確的理解公關價值,展現品牌的態度與高度。

管理大師 查爾斯.韓第 ——活出長壽與知足的生命感悟

管理大師韓第最後遺作《九十自述》,在這本書中,他集結個人的生命經驗、對世事的獨到觀察,以及從他人身上學來的智慧,闡述如何過上充實與滿足人生的原則,並指出實踐這些原則的具體方法。他用這本書回望人生,沉靜、坦然,卻依然睿智如初。這是韓第給我們的最後禮物,也是值得一讀再讀的生命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