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媒體人—— 楊瀾 教會你提出好問題的生存之道

圖.文/果麥文化
2020年 8月 No.589
愛因斯坦說:「一個人提問的能力比回答的能力更重要。」在三十年的媒體工作經歷,二十二年製作《楊瀾訪談錄》的過程中,提問不僅成為楊瀾的職業,甚至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她相信,提問是認知與溝通的語言方法論,同時提問也是一種底層能力。「如何更好地在某時、某地、與某人交談」的能力是每個人都用得上的。提出一個好問題,改善自己的認知與溝通的品質,甚至改變人生的軌跡。

共情於「共同」

楊瀾:你為什麼叫賢二啊?
賢二:大家都太精明了,總要有個二的,對不對?
楊瀾:那你聽過「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這句話嗎?
賢二:有的,有的。
楊瀾:機器僧與人有什麼區別呢?
賢二:機器也好,人也好,到頭來,都是空。


2016年,在北京龍泉寺,我與人氣頗高的機器僧賢二進行了對話。

在人工智慧的支持下,賢二變得越來越「聰明」,它的聰明表現在對人類自然語言的「理解」。推動機器與人「交流」的背後,是科學家們將人腦的認知技術運用於機器的研發過程。

作為人類特有的心理現象,「情緒」在嬰兒剛出生時就已經具備,一種是恬靜,一種是激動(興奮),然後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分化出憤怒、愉快、懼怕、厭惡、嫉妒等複雜的感情。「有位科學家說,我們無法預測機器了解情緒甚至是價值判斷的可能性,你怎麼想?」我曾經向研發Watson(與人類對話的機器人)的IBM科學家提出關於「情緒」的問題。「電腦可以透過觀察人類所運用的語言、面部表情、手勢等,部分地理解人類的情緒,但是很難說機器可以體會到同樣的情緒。這很難,理解情緒與體會情緒是完全不同的。」

如同科學家的觀點,機器能夠輕易地說出「我愛你」,卻不能體驗戀愛中「怦然心動」的美妙感受;能注視一個嬰兒,但代替不了媽媽看孩子的眼神。人類與人類之間的情緒互動,正是雙方達成彼此體會的共情能力。在實現共情的道路上,共情式的提問則為人際交流推開了一扇更為通透的窗。
 

知名媒體人—— 楊瀾 教會你提出好問題的生存之道Moretextgoeshere.

全文未完...

欲閱讀完整文章,請先登入會員。尚未成為會員加入會員即可免費閱讀!

震旦集團 AURORA GROUP
瀏覽人次:955
標籤索引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或撥打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延伸閱讀

城邦媒體集團執行長——何飛鵬 自在慢行,活在當下

在職場上全力衝刺的你,是否常感到時間不夠用,每天都被排滿的行程追著跑?城邦媒體集團執行長何飛鵬長的前半生,也都在和時間賽跑,事事求快,因而對許多事只留下模糊的印象。驚覺到這個現象後,他開始練習放慢腳步,凡事預留時間,仔細體會生活的每一刻,領悟到「自在慢行,活在當下」的智慧。這並非要你凡事都慢條斯理,而是在衝刺的過程中,懂得適時停下,讓自己有空間看見選擇、整理思緒、感受當下。

薩提爾溝通引導師——李崇義 用對話重啟職場關係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也都能夠替自己做出最好的決定,如果有人只看到別人的所做所為不符合自己期待就忿忿不平、自怨自艾,沒有動力改善當前的困難,他很有可能並未意識到每個人都應該、也都可以為自己負責,面對自己的課題。

建築設計大師安藤忠雄 以「青春」動力 寫下設計之詩

身為最廣為人知的日本建築師,自學而成的安藤忠雄不僅以建築名揚全球,獨特的人生歷程也為人津津樂道。繼2017年以「挑戰」為題的個展之後,近期他所設計的大阪文創空間「VS.」也舉辦一檔以「青春」為題的特展,除回溯他自1969年起始的設計生涯,也為觀眾預告這位大師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動工的作品,展現他對建築美學持續不懈的耕耘與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