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震旦月刊》50年不間斷發行,見證時代發展。我們秉持公益發行的初衷,在無數成功企業家、學者的經驗中尋找脈絡,解讀和展望未來成功的路徑,從中獲取向前走、向上走的力量與信念。

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全球著名管理學大師
任何人都可以在太平盛世展現熱情,並且以身作則;唯有在艱困時局,我們才能看出誰是真正的偉大領導人。
出自:2016年11月號 No.544

馬雲 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
一家公司最珍貴的資源,是創辦人和執行長有時間去從事公益。從扶貧、脫貧再到致富,是三個不同的階段:扶貧,是我們授人以魚,解決的是一時的問題;脫貧,是我們授人以漁,給的是技術,解決的是長久的問題;致富,則是造魚池、建魚塘,營造養魚的生態環境。
出自:2017年9月號 No.554

馬化騰 騰訊創辦人
騰訊提出了「用戶體驗」的概念,並推出了「會員服務」、虛擬道具出售、Q幣等服務型創新,從而使得QQ由一款沒有溫度的即時通訊工具逐漸轉型為一個「類熟人」的網路社交平台。騰訊是全球最早的社區網路的試水者之一。
出自:2018年4月號 No.561

吳曉波 財經作家
在2008到來之前,全球化的浪潮已經高漲了整整六十年,人類學著用和平競爭的方式推動物質文明的進步。1946年才發明的電腦,用一代人的時間完成了資訊世界的建設;網際網路不但改變了資訊流動的方式,更推動了新的公司典範和財富積累運動。
出自:2018年9月號 No.566

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亞馬遜公司創辦人
近年來,亞馬遜積極投入數字內容服務的發展,背後有相當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為了要增加Amazon Prime會員數。這是一套兼顧規模經濟、範疇經濟、速度經濟,且藉著這三位一體結構發揮出龐大綜效的服務。
出自:2018年12月號 No.569

馬汀.林斯壯(Martin Lindstrom)品牌大師
在數百個品牌互相競爭的時代裡,讓樂高公司重振往日雄風的,不是行銷手法,不是名人背書,也不是顏色或字體,而是「界定」,並且放大差異,而差異的線索就在顧客心裡。
出自:2019年4月號 No.573

吳清友 誠品創辦人
「誠品未必需要我,但我的生命需要誠品。」經營誠品的所有挫折與挑戰,都是其自我的許諾與完成。他深信:「人的一生,都應為自己相信的美好價值而無怨無尤!」
出自:2019年6月號 No.575

曾鳴 阿里巴巴集團學術委員會主席
賦能,英文是enable,意思是怎樣讓別人有更大的能力去完成他們想要完成的事情。賦能比激勵更依賴於企業文化,只有企業文化能讓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
出自:2019年8月號 No.577

稻盛和夫 京都陶瓷創辦人
如何才能將每個人的能力發揮到最大,為自己的生活目標而工作。我認為是讓全體員工參與經營。把全體依照工程與製品群分為數個小團體,每一個小團體都像一個獨立的中小企業,自行計畫管理,自行收支盈虧,即「阿米巴經營」(變形蟲經營)。
出自:2019年11月號 No.580

何飛鵬 城邦媒體集團創辦人
主管要是二刀流:能相信部屬,必要時也要會懷疑;要親力親為,也要能放手授權;能自己培訓團隊,也要能外求挖角。二刀流的主管才是功能完整的主管。
出自:2020年3月號 No.584

劉潤 知名商業顧問
到底什麼是新零售?新零售就是更高效率的零售,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提高資訊流、資金流、物流的效率。如果把使用者和產品之間的距離拉近,就是在做新零售。
出自:2020年3月號 No.584

赫曼.西蒙(Hermann Simon)世界知名管理大師
想要採擷全球化的豐碩果實,內心就得先具備國際化的思維。累積外語能力、熟悉異國文化,能日益減少國際化所遭遇的困難與負面經驗。
出自:2020年7月號 No.588

菲力浦‧科特勒(Philip Kotler)現代行銷學之父
有些人甚至相信,顧客第一個想到的品牌就是高市占率的指標,但在顧客參與度高、購買週期較長的產業,品牌知名度只是行銷工作的開始。
出自:2020年9月號 No.590

黑幼龍 中文卡內基創辦人
創新是一條無止盡的路,像我即使八十歲了,還是一直在思考新點子,開發新的機會。因為唯有不斷創新,企業才能持續向前走,邁向基業長青之路。
出自:2020年7月號 No.588

里德.海斯汀(Reed Hastings)網飛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
想成為冠軍隊伍,每個位置都要盡可能是最佳球員。每一場比賽,隊員都要力求表現,以保住自己在團隊裡的位置。
出自:2021年2月號 No.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