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2 期文章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如何建立個人知識管理體系

彼得.杜拉克也曾提倡「終身學習」的概念,認為人人都將成為「知識工作者」;當今的互聯網時代,彼得·杜拉克的預言成真:Big Data當道,到處都是Open Source,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成為企業的顯學,職場人士更要及早建立「個人知識管理」的體系,方可立於不敗之地。

終身學習,永不嫌老

終身學習的概念首見於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法爾報告」,1981年,日本提出「終身學習報告書」,美國也在1991年將終身學習納入加教育方針,台灣則在2002年訂立「終身學習法」。終身學習涵蓋的範圍有橫向的正規、在職、非正式教育和直向的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等;任何人只要能善用時間、居安思危、擁抱改變、放下身段、相信自己,都可不受時空限制為自己加值,享受終身學習的無限好處。

 

彼得.杜拉克從未管理過任何事卻發明了管理學,被稱為「現代管理學之父」;雖然他自謙是全世界最糟糕的管理者,美國學院派的管理學者也不把他的著作當一回事兒,但美國布希總統卻頒給他「總統自由獎章」、英特爾的葛洛夫則視他為偶像、UNIQLO的柳井正將他當作指南針、企管界人士言必稱「杜拉克」……等,獲得各方無比的尊崇。彼得.杜拉克一生勤於寫作,96歲往生前還在寫書《The Fiv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s You Will Ever Ask About Your Organization.》,留下一個終身學習的典範。

 

現年106歲的趙慕鶴老先生,身體還算硬朗,一切尚可自理;他是40歲逃難到台灣,66歲從教育界退休後,精彩人生才開始 : 75歲居然當起歐洲背包客來,在不會半句英文的情況下,就憑著反應快和觀察入微,竟只花16萬元新台幣就可暢遊英、德、法……等國5個月、體現出「要活就要動」的鐵則;95歲考上台灣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上課從不打瞌睡,風雨無阻3年全勤,98歲畢業時列名金氏世界紀錄;100歲還立志要學習電腦和英文……等;實踐「活到老,學到老」的古訓,立下另一個活生生終身學習的典範。

 

聯合國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改寫老年的定義:80歲以上才能稱為老年人,讓「終身學習」更具可行性和意義;台積電張忠謀也加入提倡的行列,並列出「有目標、有計畫、有紀律」三大原則;有人甚至以「學到老才能活到老」自我警惕;學習真的既不嫌晚也不嫌老!(It is never too late or old to learn.)。

個人知識管理體系

作者以一個「金融老兵」轉型「企管顧問」,並以「智慧老人」自居,以「生活教練」和「生命管家」自許,期能提供世界級經營智慧給職場人士為例,建立「個人知識管理體系」的第一步,是要先將經營智慧聚焦在管理、領導、策略和其他四方面,同時能兼顧實務和理論;實務以松下幸之助、傑克.威爾許和王永慶等三位經營之神為主,再參考其他知名人士之經驗;理論則師從彼得.杜拉克、肯.布蘭佳和麥可.波特等三位大師,再參考其他知名人士之說法;上述幾位企業名人和學界名師都是一時之選,都能提供世界級的經營智慧。

 

其次,要為跨國的職場人士提供世界級經營智慧須以國家為單位,將各國的競爭優勢掌握清楚,當然要注意其總體經濟及金融發展,並時時以股匯市為念;各國的產業風雲及市場趨勢會影響到企業與個人,因此,將企業和個人的檔案依企業名稱和個人姓名按筆畫分國內外兩大類列管,企業會因做對6件事而成為高績效企業(HPO),而個人則會因12項自我修練而成為職場贏家(Winner);以人為本的企業所建立的檔案很適合運用且頗具參考價值。

 

最後,考量在學歷上是台大經濟系學士,獲美國Temple大學碩士學位,主修金融;目前正抱著「終身學習」的態度,天天向上;在經歷上曾服務台灣中國信託25年後,轉換跑道到哈佛企管迄今已有13年的經驗,並以「永不言退」的精神,努力學習;有這樣學經歷的企管顧問,年紀愈大愈值錢;若能再成功轉型為個人的「生活教練」和「生命管家」,善莫大焉!目前正以李開復的父親所珍惜的一副對聯自勉:「老牛自知夕陽晚,不待揚鞭自奮蹄」。

智慧老人,現身說法

這位職場上的智慧老人,小學的第一篇作文《我的志願》被老師批得滿篇通紅,尤其「人窮志不窮」更被欽點為佳句,初試啼聲就被評為「甲上」,從此喜歡上寫作;初中畢業時在校刊上發表一篇離情依依的應景文章《鳳凰花再開時》;大學時在班刊上為賦新辭強說愁;也曾將一封郵差誤投的信,依正確地址送達,當了一次《義務郵差》有感,發而為文,竟獲得中央日報的青睞,並驚動郵局高階主管的家訪;就業時養成將實務經驗寫成文章發表在公司刊物《中國信託月刊》分享同事的好習慣,小小的文名就這樣傳開了。

 

因大學同學的介紹,認識了《管理雜誌》的總編輯,當時的他正在找能把金融的專業知識用白話說給社會大眾聽的人,沒想到一拍即合,從此成為《管理雜誌》的長期專欄作者,先談銀行的實務和金融的創新;再談投資理財,把經濟指標活化成命盤的星星;最後談起多采多姿的職涯規畫,每個月一篇文章,每二十幾篇文章就匯編成冊,哈佛企管公司先後出版了《銀行開門》、《錢的關係》、《錢的遊戲》、《經濟命盤》、《生涯管理36計》等五本書。因大學同學的推薦,成為《工商時報》的專欄作家,並結集出版《貸款敲門磚》;後來高寶出版社也興沖沖地搶著出版《Money專賣店》、《從24封信學管理》……等書,就這樣洋洋灑灑出版了近十本書,也算是著作等身。

 

從台灣中國信託銀行轉換跑道到哈佛企管顧問公司擔任講師及「管理雜誌」的總編輯,十幾年來兢兢業業,專注在管理和領導上;「經濟日報」拔刀相助出版《做對6件事,打造高績效企業》,遂順理成章地成為它的專欄作者,每隔周五一篇文章迄今不斷;「雅書堂」慧眼識英雄,勇敢地出版《贏在起點的12項自我修練》和《不瞎忙的自我管理術》,三本書合稱為「職涯三部曲」,為最新的代表作。「震旦月刊」熱誠邀約在「經營廣場」寫專欄;而「金融研訓院」院長則認為出身金融業,又有企管顧問的經驗,理應是金融研訓院的最佳拍檔,談合作先從「台灣銀行家」的專欄寫起。上述種種因緣際會,還蠻符合智慧老人自擬的一副對聯:「握珠抱玉未可輕,發跡振藻指日待」。

知識無價,智慧無邊

任何人若能建立好「個人知識管理體系」(如附圖),則面對浩瀚的海量數據,每天只取一瓢飲,將所需要的數據分門別類,按部就班地歸檔;要演講或上課前信手拈來,稍加整理就是一篇好講稿或好文章;所謂的「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或者說練就一身「沙中淘金」的功夫。

 

個人知識管理體系的建立除輸入(Input)外,還要有輸出(Output),而有管道發表文章,進行有計畫性的寫作是不二法門。主動爭取在報章雜誌開闢專欄的管道,或至少可在自己的Facebook發表過乾癮;計畫性的寫作是指將新書的構想發展成一份詳細的目錄,然後按照目錄去寫文章,接著一本一本知識無價、智慧無邊的好書就這樣印出來了。

 

 

 

這位職場上的智慧老人正在憧憬著「第三春」:「在知識經濟的大數據時代,掌握新3C趨勢,建立個人知識管理,進行十二項修練、做對六件事情、善用兩把刷子,突破數字魔障,創造瞬時競爭優勢,踏入跨世代、跨專業的領域,享受在輕鬆中教與學的樂趣。」這是每個有智慧的知識工作者的夢想!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輸入驗證碼
TOP
在線客服
客服時間
周一~周五 08:30~18:00
0809-068-58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