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29 期文章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ESG數位轉型案例 —從「除弊」邁向「興利」的永續轉型之路

永續發展來自於持續不斷的「創新」,尤其企業面對人工智慧與數位轉型時代,不論其規模或產業特性,「創新」能力已是標準配備。而未來永續與數位雙軌轉型,已成為各企業必經之路。

近年ESG成為產、官、學界都熱烈關注的議題,而它的「前身」其實與製造業的「ESH」(Environment Safety Health,環境保護、工作安全、勞工健康)高度相關。

與「行銷業務」或「研究開發(R&D)」等「興利」的企業活動相比,ESH的降低環境危害、保護勞工安全健康等工作,多是以「風險控制」的角度出發,也就是所謂的「除弊」,原本就屬於比較保守的思維。

 

製造業如何從ESH邁向新變革?

製造業的運作方式、工作環境相對封閉,不管是ESHESG都有很多行之有年的傳統流程,存在各種改善精進空間。但也正因為偏向保守的環境,要導入新的工具或方法,往往阻力重重。通常要有來自外部的力量或誘因(例如:法令規範、顧客要求等),才能帶來變革的契機。

 

有一家傳統製造業者A公司,為了爭取國際品牌顧客的訂單,投注各種資源來提升管理水平,包括硬體設備的改善、ISO驗證的取得等。某一年,國際顧客派稽核人員到台灣,除了對主要供應商做年度稽核,也順道拜訪一些潛在供應商。經過各種管道的溝通,A公司如願爭取到向顧客當面簡報,以及安排參觀工廠產線的機會。

 

會議前國際顧客特別預告,消費者環保意識抬頭,如何降低生產製程對環境造成的衝擊,是他們最關心的議題。同時還列出三種危害性高的化學物質,明訂不能在生產製程中的任何階段使用,這是成為他們合格供應商的必要條件。簡言之,「化學品管理」是重中之重的評核項目。

 

 

既然顧客都出了這一題「必考題」,A公司的研發單位、生產單位主管們,便在廠長的指揮下成立專案小組,做足各項事前的準備功課,包括盤點化學品在哪些單位使用,並且要求各單位清查「化學品使用清單」與「SDS」等資料。

 

顧客拜訪當天,果不其然提出「不得使用三種危害性化學物質」的要求,並希望A公司提出佐證資料,證明自己有辦法符合這樣的標準。

 

只見廠長攤開十幾個化學品使用單位的書面資料,逐一說明過去一個禮拜內,各單位如何進行化學品的盤點、清查、分析工作,以確保這三項禁用化學物質,確實不會出現在製程。

 

這麼大陣仗且胸有成足的準備,理當得到很高的評價才對,想不到顧客眉頭一皺問道:「如果確認三項禁用物質需要一個禮拜時間,那麼未來每次新產品上市,禁用物質可能多達數十種,貴公司也需要耗費這麼大的力氣才能完成嗎?」

 

 

頓時間,這些耗費龐大人力完成的工作,反而突顯出傳統作業流程「低效率」的缺點。即使我們願意不計代價把事情做完,但是在國際顧客眼中,這種「埋頭苦幹」的傳統思維,卻是阻擋進步與創新的絆腳石。

防守也能轉為進攻 扮演「興利」的關鍵角色

有趣的是,A公司正是我們(威煦軟體)幾年前提案「數位轉型」的潛在顧客,當時聽我們介紹「化學品管理系統(化學雲)」時,對於數位工具帶來的效益顯得興趣缺缺。經過這次的當頭棒喝,A公司重新了解系統的運作方式,並且在很短的評估期後導入系統。我們開玩笑的說,感謝這間國際顧客的間接「助攻」,這一股推力比任何銷售活動都來得有效。

 

A公司在導入系統的隔年,再次向國際顧客做簡報。而且這次顧客不必再舟車勞頓造訪亞洲,去檢視厚厚一疊的紙本文件,而是以視訊會議的方式直接看「化學品管理系統」的操作。

 

 

在系統與資料庫技術的輔助下,不僅禁用物質的清查工作從一周縮短為幾分鐘,還能快速辨識使用中的化學物質,受到哪些主管機關和法規的列管。由於台灣化學品主管機關多達40個,這種透過科技來確保「合規」的方式,相較於傳統人為、經驗的判斷,大大提升了管理的可信度。

 

A公司後來爭取到國際顧客的訂單,並且逐年提高訂單份額占比。廠長與我們分享,過去老闆總把「環安衛」視為「防守」的部門,只要盡力降低成本、減少風險發生的機率就好,連他多年以來也都這麼認為。

 

透過這一次「數位轉型」的經驗,他們才體會到「防守」也能轉為「進攻」。ESH(環安衛)、ESG(永續)部門,也能跳脫過往「除弊」的思維,扮演「興利」的關鍵角色。

 

另外他們也學習到寶貴的一堂課:用聰明方法「做對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s)」,永遠比不假思索「把事情做對(do the things right)」來得重要。

 

這是眾多數位轉型的案例之一。這些年來我們隨著顧客一同學習成長,對於ESG從「見樹不見林」的摸索階段,有時又能遇見「見樹又見林」之美。

 

從「除弊」的角度定義ESG,可能看到的是「天花板」。因為成本與風險的控制有其極限,達到一定水平後很容易陷入「守成」或「原地踏步」的迷思。若是在這樣的思維之下,ESG就只是為了符合法令規範的「低標準」而存在。

 

 

然而,ESG更應該從「興利」的角度出發,以「環保」、「社會」、「治理」層面的各種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為核心,用更創新的思維、更積極的態度,找出讓他們受惠和獲益的方法,我相信這會更接近「永續」的真諦。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輸入驗證碼
TOP
在線客服
客服時間
周一~周五 08:30~18:00
0809-068-58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