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秋後早晚轉涼、氣候漸乾,是感冒與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期。中醫強調「秋養在陰」,營養師則提醒「吃得溫潤、吃得均衡」,才能在季節交替中維持免疫力與代謝平衡。從潤肺、護胃到穩情緒,掌握飲食與作息調理原則,讓你安然度秋、平順迎冬。
最近天氣逐漸轉涼、空氣變得乾燥,不少人開始出現喉嚨癢、咳嗽等感冒症狀。迪化馬光中醫診所醫師魏士晉表示,這段時間正值「寒露」節氣,是秋天由暖轉寒的分界,氣溫明顯下降,早晚溫差大,呼吸道疾病也因此特別容易找上門。
魏士晉強調,秋季氣候乾燥、寒熱交替,人體陰液易損、外邪易侵,特別容易出現喉嚨乾、咳嗽或皮膚乾癢等「秋燥」症狀。在這個時候,保養宜以「養陰潤燥、扶正祛邪」為原則,順應節氣調整作息與飲食,能減少感冒與過敏發作的機會。
秋分後防呼吸道不適,從養陰潤燥做起
而針對秋季常見的「燥咳」與呼吸道不適,魏士晉表示,中醫強調應以「養陰潤燥、清肺止咳」為原則。臨床常用方劑如沙參麥冬湯、清燥救肺湯,能滋陰生津、潤肺止咳;若咳嗽頻繁,可按壓「天突穴」以舒緩喉嚨不適,並配合「肺俞」、「尺澤」等穴位,幫助調暢肺氣、改善呼吸順暢。
秋分過後早晚溫差加大,保暖也很重要。出門上班或傍晚外出時,可用圍巾或小絲巾護住頸部,避免寒氣從後頸入侵、降低身體抵抗力。建議多曬太陽,特別是在傍晚4到6點時背對太陽,讓後背的膀胱經吸收陽氣,有助經絡疏通,不僅能減輕腰背痠痛,也可緩解鼻過敏、哮喘等症狀。
做好保暖、多曬太陽外,也可準備一壺潤肺養生茶:取百合20克、麥門冬10克、生甘草15克、桔梗10克、玄參5克,加入約2,000毫升清水煮成一日茶飲,能潤肺生津、預防秋燥。
此外,每天以吹風機熱敷「大椎」、「合谷」、「足三里」三個穴位約一分鐘,或以指腹按壓15至20次,可促進氣血循環、提升免疫力,幫助身體對抗外在風寒。
 

吃出免疫力:秋天最實用的防禦策略
除了中醫調理,營養師也提醒,入秋後氣溫變化大、空氣乾燥,飲食同樣是強化免疫與防病的關鍵。秋天不只是養生的好時節,更是讓身體重新調整步調的時機。從提升免疫、保養腸胃、穩定情緒到呵護血管,飲食是最簡單也最實用的防禦策略。秋天想要不感冒、少生病,第一步是「吃得多樣又均衡」。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組長周育如表示,入秋後的氣溫逐漸下降,天氣由熱漸轉涼,由於氣溫變化大,免疫力不夠時,細菌、病毒就容易入侵人體,某些疾病就容易發生或復發,所以在這個季節交替的時候,需要格外注意身體的保養。從營養學角度來看,周育如認為,秋天養生的重點在於提升免疫力。除了保持愉快心情與適度運動外,「均衡飲食」是最重要的一環。秋天同時也是進補的好時節,只要掌握幾項飲食原則,就能在轉涼的季節中強化抵抗力、預防感冒。
告別大魚大肉!營養師提出7大飲食原則
周育如提醒,秋天的進補並不一定要大魚大肉,重點在於吃得均衡、營養充足,讓身體慢慢適應氣候變化。她提出以下7大飲食原則,幫助民眾在日常餐桌上實踐「養生不負擔」。
❶均衡與多變化的攝取食物:確保人體所需的營養素不缺乏,及維持適當免疫力的不二法門。只要各類食物都吃,不偏食、不過量,免疫功能就能維持正常。
❷飲食清淡不油膩:吃太多的油脂,會抑制免疫系統功能,適量脂肪,人體才能健康運作。建議烹調用油,可以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如橄欖油、花生油、黃豆油等,或者多種油交替使用。
❸多食用富含ω-3脂肪酸的魚類:例如:鮭魚、秋刀魚、鰻魚、白鯧魚、牡蠣等,都有助於增強免疫功能。
❹選擇富含膳食纖維素的五榖類:每天至少吃一碗五穀雜糧飯,或是選擇雜糧麵包、全麥製品,來取代白飯、白麵條或白吐司。
❺選擇富含多醣體的菇類食物:例如:香菇、金針菇、蘑菇和猴頭菇等食物,許多研究指出這些菇類含有多醣體成分,可以提高人體免疫的功能。
❻選擇富含抗氧化營養素的蔬果類食物:每天五蔬果,每天至少要吃三碗的蔬菜及二份水果,這些食物中富含維生素A、C、E、維生素B群、茄紅素及各種礦物質等,是維持人體免疫系統正常運作的必要成分。
❼多食用溫食及粥品:腸胃道也是人體重要的免疫防禦系統,在秋天中也要格外注意腸胃功能的保健。建議可以吃些柔軟易消化的溫食,特別是喝些養生粥品,例如:山藥枸杞粥、蓮藕排骨粥、百合蓮子粥等。
心血管、腸胃與情緒的飲食對策
掌握上述基本原則外,不同族群在秋天也可以依自身狀況做出更細緻的調整。
營養師宋明憲建議,腸胃功能較弱的人可多吃護胃食材;有心血管疾病或血壓偏高者,要特別注意控油與減鹽;而容易秋鬱、睡眠不佳的人,則能靠天然食物穩定情緒、幫助放鬆。
值得注意的是,秋季日夜溫差大,是中風與心肌梗塞的高風險期。想維持血管暢通,重點是「多纖維、少油脂、控鹽」。乾銀耳富含膳食纖維(64克/100克),能吸附膽固醇與毒素排出體外,改善動脈硬化;百合則是高鉀低鈉食物(鉀570毫克/100克、鈉4.2毫克/100克),有助於血管擴張與血壓控制。
入秋後萬物漸凋,許多人情緒也容易低落。宋明憲建議,可多吃能促進多巴胺與血清素合成的食物,幫助放鬆、穩定情緒。香蕉富含維生素B6(0.4毫克/00克),能幫助神經傳導物質生成;芭樂則含豐富維生素C(126毫克/100克),具強大抗氧化力,可同時提振免疫與心情;豆腐、百頁豆腐等黃豆製品含色胺酸,也能讓人更好眠、更快樂。
秋天的養生關鍵在「溫、潤、均衡」三原則:吃得多樣、少油鹽、多蔬果、多纖維,再搭配適度運動與好心情。順應節氣調理,讓身體在秋涼中維持活力與平衡,迎接一個不感冒、好氣色的健康秋天。
高血壓患者的生活型態調整
除了藥物與治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養成良好習慣,才能達到長期穩定控制:
• 飲食控制:減少高鹽食物,每日鈉攝取量低於2,400mg;增加含鉀食物(香蕉、菠菜、地瓜);採用地中海飲食或得舒飲食(DASH diet);避免過量咖啡因與酒精。
•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腳踏車。
• 情緒管理:保持心情平穩,透過深呼吸、冥想、園藝或書寫等方式舒壓。
• 規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可降低交感神經活性,減少夜間血壓波動。
• 定期監測血壓:建議在家自我量測並紀錄,與醫師討論治療調整。
• 中醫養生輔助:穴位按壓(如太衝、合谷)、藥膳食療(如菊花茶、決明子茶)能幫助血壓平衡。
• 健康減重:體重每下降1公斤,血壓平均可下降約1 mmHg。
 

高血壓既是「疾病」,也是「徵兆」
在西醫的框架中,它是一種需要嚴格管理的慢性病;而在中醫的視角裡,它是一個提醒身體失衡的訊號。當我們結合西醫的精準控制與中醫的體質調理,就能從「降數字」走向「調體質」,真正守護患者的健康。
高血壓控制是一場長期戰役,需要醫師、藥物、生活習慣與自我養生共同努力。中西醫攜手合作,將能更全面、更有效地提升患者生活品質,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