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浩斯百年系列① 「包浩斯」亂世中崛起 影響力百年不墜

文/李俊明‧圖/©Bauhaus-Archiv Berlin・©Bauhaus Dessau Foundation
2019年 10月 No.579
包浩斯百年系列① 「包浩斯」亂世中崛起 影響力百年不墜德國德紹所留下的包浩斯校舍已成為建築迷的朝聖景點。
大名鼎鼎的包浩斯設計學派,在德國雖只曇花一現14年,卻為近一世紀的美學發展寫下最難以磨滅的一頁,對工業設計、建築、應用藝術皆產生深遠影響。今年適逢包浩斯創立一百週年紀念,威瑪、德紹、柏林等城市無不卯足全力,回溯這段延續一整個世紀的設計傳奇。

不管你是不是設計師,包浩斯(Bauhaus)都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賈伯斯和他的蘋果產品,到每個人都在用的小寫字體,加上已席捲全球的家具設計、集合住宅,我們可以大膽地說,沒有包浩斯,我們的世界會與現在很不一樣。

在一百年前掀起的設計運動,為何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力?仔細探究其因,就在於創立包浩斯學校、並形成包浩斯學派的成員,他們並不把「藝術」與「科技」視為水火不容,反倒積極利用創新,設計出可供大量製造並融入美感的產品。

像是由瓦根費爾德(Wilhelm Wagenfeld)創作、外型渾圓如蕈菇的同名檯燈、匈牙利設計師馬塞爾.布勞耶(Marcel Breuer)的鋼管椅、藝術家瑪莉安娜.布蘭特(Marianne Brandt)的金屬茶器、德國威瑪的「號角屋」(Haus am Horn)……如今都已成為包浩斯經典;而今日常被提到的「形隨機能而生」、「少即是多」等設計準則,也都是由包浩斯的理想延伸而來。
 

包浩斯百年系列① 「包浩斯」亂世中崛起 影響力百年不墜布勞耶(Marcel Breuer)的鋼管矮凳,至今仍是經典。

風起雲湧中 人心渴望改變

想要了解包浩斯,不能光提師生的作品,更關鍵的是必須回溯它誕生的背景及當時創校的教育理念這兩件事。

包浩斯竄起的20年代,可說是上世紀的關鍵時期,新的文化、創意與美學觀都正面臨轉變的關頭,因此充滿各種試探、實驗與可能。科技也不斷在進步當中,汽車、郵輪、飛機、生產機器持續興起,讓人們一方面充滿昂揚的理想,高度渴望改變。但是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也為歐洲帶來了很大的創傷,不僅政治的不確定性陸續升高,社會的貧富不均也逐漸拉大。當時戰敗的德國,就處在這種極度不安的氛圍中,將國家推向了威瑪(Weimar)共和體制。

那時的權力中心威瑪,自古就是名人輩出的城市,德國的大文豪歌德、席勒(Friedrich Schiller),以及音樂家巴哈、李斯特(Franz Liszt)都曾在此駐足;不過,既然擁有長久的歷史驕傲,就表示它同時也是不容易拋棄過去的保守城市。建築師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就是在這裡,帶著改革的熱血與理想,創立了包浩斯學校。
 

包浩斯百年系列① 「包浩斯」亂世中崛起 影響力百年不墜由穆奇(Georg Muche)設計的「號角屋」(Haus am Horn)是威瑪時期的包浩斯重要代表作品。
包浩斯百年系列① 「包浩斯」亂世中崛起 影響力百年不墜首任校長-建築師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第三任校長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也是重要的現代
主義建築師。

獨特教學法 突破過往傳統

回顧起來,包浩斯最初的理想雖是讓「工藝」、「實用」與「藝術」、「生產」互相結合,但也並不是一開始就讓設計走向大量工業生產的路;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總共要經歷三次重要的轉變。

在威瑪創校之初,包浩斯透過分科的師徒制與工作坊,試圖建立獨特的設計與藝術養成課程。有意思的是,當初這些教職員,除了如今相當知名的藝術家瓦西里.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約瑟夫.亞伯斯(Josef Albers)、保羅.克利(Paul Klee),還有一些導師從現代眼光看來,也相當帶有「異人」的味道,特別是他們充滿創意與實驗性的課程安排,強調由精神層面或形上學去尋找創作靈感,顯然跟過往有很大不同。

比如說第一位女教師葛楚.谷瑙(Gertrud Grunow),教的是所謂的「和諧課程」,其實也就是讓學生藉由聲音、動作、媒材,甚至韻律體操,感受「色彩」的觸動。

追求與眾不同 從教育顛覆傳統

而聘僱這位女老師的人物就更有意思了,負責執行課務的約翰.伊登(Johannes Itten)本來是小學教師,後來轉成象徵主義畫家後,創校的格羅佩斯便請他負責新生必上的六個月基礎課程。當時這位剃了光頭的神祕主義者,不但設計自己的制服,常以法蘭絨長褲加上類似中山裝的高領外套出現,現在看來很有漫威「古一大師」的風範,還是包浩斯早期最具教派崇拜色彩的導師。

狂熱信仰拜火教的伊登,嚴格謹守素食規範與吐納模式,他將這種呼吸練習帶進每一堂課,因此早期包浩斯師生的創作,不時也受到這種心靈至上與神祕主義的影響。

不只負責教授陶藝的格哈德.瑪克思(Gerhard Marcks),將整個工坊遷往小城多恩堡(Dornburg),與學徒一起過著集體生活,就像原始部落一樣,只有做了陶罐等器皿後,才拿到農夫市集販售。帶領戲劇工作坊的奧斯卡.希勒姆爾(Oskar Schlemmer),也同樣深富實驗性格,他鼓勵學生以模型及偶戲創作,自己則在1922年以破格的芭蕾舞劇出名,讓舞者穿上如同棒棒糖的繽紛太空裝,超現實的前衛感,現在看了還是很難想像是近百年前就出現的創意。

這樣的追求與眾不同,就是想從教育體制進行變革,因此校長葛羅彼斯就說:「我的唯一目標就是讓所有事情保持懸浮、流動,避免我們的小群體又變得跟傳統學院一樣。」
 

包浩斯百年系列① 「包浩斯」亂世中崛起 影響力百年不墜導師之一的克列(Paul Klee)為1923年的包浩斯展覽所創作的作品、Josef Pohl設計的單身漢衣櫥。

遷校德紹 抓住改變契機

這樣的理想,加上左傾的政治立場,讓包浩斯很難在右派保守勢力強大的威瑪存活下來,因此1923年被迫遷至另一座城市德紹(Dessau)。但這樣的轉變,卻也因禍得福,讓包浩斯有了更多展現機能美學主張的機會。

在這段時期,包浩斯逐漸轉型,除了編撰叢書,建立起明確的設計理論基礎;由格羅佩斯親自設計的校舍、教職員宿舍也在1926年底落成,並由全體師生參與家具、室內空間設計,更能具體傳達包浩斯的設計理念,也更強化朝向建築、空間等領域發展的取向。

不僅馬塞爾.布勞耶著名的鋼管椅,以及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設計的第一張懸臂椅都是在此時期誕生,包浩斯的建築學系,也在這時候創立。

三遷校舍 不敵柏林最後一擊

不過,隨著納粹興起,被認定充滿左傾色彩的包浩斯,也逐漸成為當權者的眼中釘,直指它帶來腐敗。當時才接任校長不久的建築師密斯.凡德羅,只得於1932年被迫關閉德紹校區,接著帶領師生前往柏林另起爐灶。

可惜的是,柏林時期的包浩斯,延續不到一年,便被掌權的希特勒第三帝國強制驅離,僅能走上永久解散一途,結束了包浩斯在德國短暫的14年歷程。

值得慶幸的是,包浩斯的影響力不但沒有從此減弱,反而漸漸擴散到全球。當時參與包浩斯的學者、教師,有不少逃到了美國,進入學院系統,像是首任校長格羅佩斯,便在1937年前往美國擔任哈佛大學建築系主任;第三任校長密司.凡德羅也於同年任教於伊利諾理工學院。

而著名視覺藝術家摩荷里.那基(László Moholy-Nagy)落腳芝加哥,創立新包浩斯(New Bauhaus),成為芝加哥設計學院前身;約瑟夫.阿伯斯(Josef Albers)則進入黑山學院及耶魯大學,負責平面設計教育。二次世界大戰後,校友馬克斯.比爾(Max Bill)亦以包浩斯為典範,在德國創立烏爾姆造型學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 Ulm),一時成為德國設計教育的重鎮。

這些意外的轉折,反倒使包浩斯的設計理想,找到全新舞台,延伸至全球的建築、藝術、平面設計、工業設計等領域,成為如今枝繁葉茂的局面。
 

包浩斯百年系列① 「包浩斯」亂世中崛起 影響力百年不墜László Moholy-Nagy帶領的新生課程所創作的燈具習作。

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

震旦集團 AURORA GROUP
瀏覽人次:443
標籤索引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或撥打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延伸閱讀

日本大阪國際博覽會➀ 大阪世博以創新力與設計力再獲喝采

2025年對大阪來說至為關鍵,在睽違55年之後,這座城市再度舉辦萬眾矚目的世界博覽會,不僅吸引各國旅人前來朝聖,也創下許多紀錄與先例,帶來再次向上升級的契機。

建築設計大師安藤忠雄 以「青春」動力 寫下設計之詩

身為最廣為人知的日本建築師,自學而成的安藤忠雄不僅以建築名揚全球,獨特的人生歷程也為人津津樂道。繼2017年以「挑戰」為題的個展之後,近期他所設計的大阪文創空間「VS.」也舉辦一檔以「青春」為題的特展,除回溯他自1969年起始的設計生涯,也為觀眾預告這位大師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動工的作品,展現他對建築美學持續不懈的耕耘與願景。

全球最美機場專題➂ 卡達機場以設計創造荒漠奇蹟

過往的全球最佳機場,總是不外新加坡、首爾、香港、東京、阿姆斯特丹等常勝軍。但自2016年開始,業界指標Skytrax評選出現變化,卡達首都杜哈的哈馬德國際機場突然空降十大,勢如破竹不斷挺進,2021年甚至擠下新加坡躍身全球最佳機場冠軍,後來兩者每年均持續伯仲之間的激烈纏鬥。究竟這座2014年才啟用的機場,如何能十年不到就登上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