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達184天的大阪世博,匯聚了來自全球160多個國家和組織的展館,藉由「為我們的生活設計未來社會」命題,對人類未來與福祉提出各種想像。在眾多百家爭鳴的展館當中,究竟有哪些特別引起矚目?
來到大阪世博會場,除了觀賞國家館的精采表現之外,由企業或組織發起成立,針對特定主題進行發想與展演的展館也很值得一看,比方像是法國精品卡地亞(Cartier),就在會場特別設立了「女性館」(Women's Pavilion),攜手六位參展藝術家,邀請觀眾思考現代女性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女力所蘊含的巨大潛力。
01.「卡地亞女性館」頌揚當代女性
卡地亞對女性角色的頌揚向來不遺餘力,早從2006年便開始設立「女性創業家計畫」(Cartier Women's Initiative),協助得主將商業計畫轉化為推動世界「向善提升」的正能量。這次除將展館設計重任交給日本女性建築師永山祐子,由傳統日式「組木」(Kumiko)工藝技法進行發想,進行現代的演繹,營造出造型與意念都讓人眼睛一亮的展館建築;另外也邀請英國藝術家埃斯.德夫林(Es Devlin)策劃一系列沉浸式展覽。
展出匯聚了日本知名作家吉本芭娜娜(Banana Yoshimoto)、美籍蘇丹裔詩人恩米.馬哈茂德(Emi Mahmoud),以及來自墨西哥的氣候議題倡議者希耶.巴斯蒂達(Xiye Bastida)等三位重要女性意見領袖的發言與故事,加上六位藝術家作品一同展出,搭配電影、VR(虛擬實境科技)等形式提出「共生,共創,共未來」的宣言,一方面激發觀眾對性別議題的思考,另一方面也頌揚在塑造更美好未來的過程中,女性所蘊含的力量與潛能。



02.「大阪健康照護館」聚焦先進技術
而靠近展場東口的「大阪健康照護館」也很有看頭,除了建築本身就相當引人入勝,展出主題也緊密扣連本屆主題,比方觀眾在「未來食品與文化區」可以購買由Air Water集團推出的特調蔬果汁,享受由機器手臂現場製作的手搖飲。而在館內中庭展區,也有數項科技運用於生活、健康與醫療照護的展示。
像是鎖定淨水、微細氣泡產品等水科技為訴求的Science集團,便在舞台上展示噱頭十足的「未來人類洗滌機」,強調坐進密封艙之後不僅能自動潔淨身體,還能一邊洗澡,一邊利用感測技術取得入浴者生理數據,為沐浴創造不一樣的價值與感受。
展場另一邊也推出「未來的iPS細胞」專區,展示大阪生技研發機構如何積極開發「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再生技術」,以修復或替換人體受損的組織與器官(例如:心臟等),讓再生醫療的可能性向前大步邁進。


03.「荷蘭國家館」突顯永續能源創新
而西歐的荷蘭,儘管在歐陸只能算是小國,但在本屆世博的表現卻遠遠超過許多大國,以前衛策展概念與細膩展覽規劃讓人驚豔。「荷蘭國家館」不僅面積不小,造型與設計也很獨特,除了建材採用可環保回收材質,能拆卸重新組裝,重複使用,另外通透的長方玻璃盒外牆飾板,也巧妙融入「水」與「波浪」的流動意象,建築中央還漂浮著一顆發光球體,形成視覺焦點!
負責設計的RAU Architects以「共同點:共同創造新的黎明」為主軸,讓圓球結構宛如太陽,象徵帶來潔淨且取用不竭的能源,展現荷蘭對循環利用理念的落實。
展出內容除了大量採用感應式聲光互動科技,讓觀眾邊玩邊學,也與資源永續主題環環相扣,聚焦創新的水力發電等技術,突顯荷蘭對推動淨零排放的努力,以創新驅動更多循環經濟的可能。



04.「瑞士國家館」聚焦環境與人工智慧
歐洲內陸國瑞士,也是本屆世博另一「以小博大」的有趣範例。宛如巨大溫室的球狀造型在會場極度吸睛,由馬努.赫茲(Manuel Herz)建築事務所操刀的展館,其實是五顆相連的大型泡泡。這樣的結構意在留下最小的環境足跡,你可以看到聚合物塑料薄膜是由輕量金屬結構撐起,整個重量不到四百公斤,相當於只有傳統建築外牆的百分之一,不僅非常容易運輸,大幅減少碳排,也很方便回收利用,展期過後亦預定將被重製為家具,實現永續再生的理想。不僅展館本身強調永續環保,展出內容也鎖定生命(生命科學、健康與營養)、地球(環境、永續、氣候、能源)、人體增強技術(Human Augmentation,包括機器人技術與人工智慧)等三大領域。



05.「科威特國家館」串聯傳統與現代
中東國家展館也有獨特之處,比方遠遠看去如同一對翅膀翩翩飛起的「科威特國家館」,無論白天或夜晚都很搶眼。身為全球最主要的產油國之一,科威特在五十四年前的首度大阪世博會,就已是當時參展的阿拉伯四國之一。
此次交由橫跨德國與澳洲的「前瞻建築實驗室」(Laboratory for Visionary Architecture,簡稱LAVA)設計展館,力圖表現「放眼未來的燈塔」意象,也象徵以小國之姿,企圖邁向永續發展的企圖心。內部展覽空間也以流線摩登取勝,為觀眾串聯波斯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展現歷史、文化、科技等不同面向,也邀請參觀者對心中的未來生活提出想像。


06.「巴林國家館」創造建築驚嘆號
而波斯灣地區少數的非主要產油國巴林,則請來將事務所設立於法國巴黎的黎巴嫩裔建築師——麗娜.戈特梅(Lina Ghotmeh)操刀設計。這位近年因贏得「大英博物館」西翼展廳增建競圖而大受矚目的女建築師,本次大膽採用外露的結構,讓三千多根未經工程處理的木材,以榫卯技法精準組構成為四層樓高建築,形成宛如木船造型般令人驚豔的流線造型。
這也是繼日本建築家隈研吾操刀的「卡達國家館」之外,又一由波斯灣區傳統單桅三角帆船Dhow汲取靈感的獨特設計,兩相對照,有著截然不同的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