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什麼「東西」? 當東京墨田VS.華盛頓特區品牌再生

文/李居翰‧圖/Gerome Lee、SHOP MADE IN DC、SUMIDA MODERN
2020年 3月 No.584
搞什麼「東西」? 當東京墨田VS.華盛頓特區品牌再生01_Marusa balloon的造型氣球,在生產過程中加入穀物原料,讓氣球在製作時可以塑型產生出不同造型。
自古以來,地球的比鄰被粗略地彼此劃分成東方與西方,這是一個充滿神秘且有意思的二分法,將生命價值、語言、種族、文化、對美的感知等等都被巧妙地在人們心中分類。在地理上,東方與西方在經緯上的差異依舊存在,只不過透過文化交融與持續理解上,設計上的東方與西方界線,加入了更多維的面向且令人玩味。

美國華盛頓特區與日本東京墨田區,相距11,000公里左右的距離,兩者在地理環境、國家文化與歷史都有截然不同的偌大差異。尤其提到藝術設計而言,大家對於日本東京的文化渲染與多元呈現,大多能理解與想像;不過總是出現在財經版面或國際報導上的華盛頓特區又與在地品牌扯上了什麼關係?這兩者之間有太多的不同之處,都同樣用地方為名,並以品牌再生的模式發展。

1東京墨田區
SUMIDA MODERN

SUMIDA就是位於東京的23區的墨田區,或許你會對這個詞沒什麼太多印象,夾在隅田川以及荒川相間的地帶,這邊正是東京著名的晴空塔所在地。因為這裡水陸便利,墨田區從江戶時代開始就有許多工藝職人駐於當地,就為了大量供給上層社會所需要的精巧商品,也自然累積了高度專業且帶有文化深度的日本技藝,像是玻璃、皮革、金屬鑄件、印刷、精密機械等都是不同年代中的當地盛行。而這樣位於中心地帶的地區,面對製造業外流、觀光產業的需求興起,當地政府曾在1980年代進行過一波以製造、職人為主的訴求,讓這群手藝人沒有隨著產業轉型而大量流失或外移。「SUMIDA MODERN」從起初,就是透過日本政府從日本東京塔的商業價值來看,在晴空塔所在的隅田川周圍畫起的墨田區,相較於晴空塔快速帶來的人潮之後,墨田區的「SUMIDA MODERN」乘載的是快流行之後的慢體驗。

墨田區政府早在多年前開始推動優良設計的認證制度標章「SUMIDA MODERN」,該機制裡頭都是設計業界人士、藝術設計相關校系重要人士等參與評選。墨田區推動認證機制上並不是推薦廉價品,也不是伴手禮,而是強調本質的好設計,而涵蓋範圍品項除了工藝品、手工品也包含大量生產的商品以及食品等等,極盡可能地讓這支品牌傘下庇蔭的範圍越大越好。目前獲得「SUMIDA MODERN」認證的當地產品,都有很高的工藝技術,也讓這些強調品質的好設計能在日本許多通路被看到與認識,而對於外來的觀光客來說又具有相當的指標性。
 

搞什麼「東西」? 當東京墨田VS.華盛頓特區品牌再生02_東霰本舗有百年以上的煎餅零食製作經驗
 
搞什麼「東西」? 當東京墨田VS.華盛頓特區品牌再生03_用極致卯榫工藝打造無邊縫且全木工的江戶指物
 
搞什麼「東西」? 當東京墨田VS.華盛頓特區品牌再生05_三浦裝飾工藝的手作金工錺簪(裝飾簪子)
 
搞什麼「東西」? 當東京墨田VS.華盛頓特區品牌再生06_成為日本代表性玻璃精工的江戶切子,也源自東京墨田區

美國華盛頓特區
SHOP MADE IN DC

提到美國華盛頓特區,對於大多數的人而言就是美國政經中心的所在地,除了白宮、國會大廈、五角大廈等等之外,造訪的旅客泰半是為了看這邊為數眾多的博物館群。隸屬史密森學會在華府地區的主題性博物館群就有超過20間,而且幾乎全數都是免門票入場,能讓參觀民眾看到展覽內容豐富且具知識性的內容。不過從2017年起,「SHOP MADE IN DC」給當地觀光客另一個不同類相的選擇。
 

搞什麼「東西」? 當東京墨田VS.華盛頓特區品牌再生07_帶有高度的手作感與原創性是SHOP MADE IN DC選品的重要邏輯。

宣揚Maker精神與推動設計聚落的兩難

「SHOP MADE IN DC」的創辦人Stacey Price以及Michael Babin,兩人分別來自Peopla Make Place以及Neighborhood Restaurant Group,他們所創辦的宗旨就是希望能讓大華府地區的設計師、藝術家以及一些手工藝者,可以透過平台零售的方式讓他們作品能被看到,同時讓這些東西產生經濟形成循環。創辦人之一的Stacey Price,從2012年起就開始投入華府地區的藝術工作者發展,並且希望透過這樣的創意群聚讓這些藝術人能被更多人看到,目前「SHOP MADE IN DC」所合作的當地藝術人至少就超過500位。

其實在華府要解決這些創意者商業模式的問題,首先面對到的是華府地區高價的土地房屋,GDP在全美排行前五的都會區,其中占比最高的是來自政府部會,緊接著的專業型企業服務,排行在第三的是金融、保險、房產與租賃,這並不像其他擁有廣大腹地或是過往因工業沒落,而有大量廢棄工廠得以做空間轉化的場域。而這項挑戰基本上限制了華府地區這類小規模的店面型手工產品銷售,畢竟房租、人力對比商品價值有一段不小的落差。再加上,藝術設計在華府地區並不像紐約或舊金山這類型的城市相對多元,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華盛頓特區的設立本來就是很強烈的政治與經濟目的。

而真正讓店面開起來的契機,除了創辦人本身對於這群藝術人的熟悉之外,SHOP MADE IN DC在幾個單位的協助下,2017年正式出現,透過華府小型與地方企業發展部DSLBD(Department of Small and Local Business Development)、Golden Triangle BID以及波士頓房產(Boston Properties)三個單位的幫忙,開始經營不同於華府地區的另類。而這三個單位正好分別跨足了政府部門、地方NGO組織以及企業公司三者,而這也說明了在這個區域要開設這樣的設計店面,所牽涉到的專業範圍,並不是一般藝術工作者能夠獨自應付的。但也因為有一群對於地方藝術的喜好者,讓華府具有另一項特色能讓其他人認識。
 

搞什麼「東西」? 當東京墨田VS.華盛頓特區品牌再生08_SHOP MADE IN DC創辦人之一的Stacey Price

 

搞什麼「東西」? 當東京墨田VS.華盛頓特區品牌再生09_SHOP MADE IN DC店內陳設以簡單隨興的方式呈現(攝影_Mady Sieracki)


不一樣的東西文化,不一樣的商業呈現

日本東京墨田區的「SUMIDA MODERN」與美國華府的「SHOP MADE IN DC」,都是主打當地設計製造的品牌,不過可以發現兩者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模式與發展。首先,這兩個名字被賦予的意義就截然不同。

「SHOP MADE IN DC」和「SUMIDA MODERN」前者強調在地工藝者打造的創意;後者是讓存在已久的脈絡得以翻新而延續。再進一步看,是個人以及產業發展的差異,「SHOP MADE IN DC」可以說是由個人偏好從下往上去推行出來的再生品牌,走的經營模式也是尋求市場經濟,當中公部門的角色只在做最後的資源分配,是符合美國自由經濟的發展模式,而供給的對象除了當地居民之外,再來就是鎖定華府地區每年造訪的眾多觀光客;「SUMIDA MODERN」則是由政府部會從上而下的資源整合,從策略端到通路以及商品形象和店家品牌教育,這樣一套緊密的架構主要就是為了維繫當地具歷史傳承意義的文化價值。
 

搞什麼「東西」? 當東京墨田VS.華盛頓特區品牌再生10_店內陳列最大的挑戰在於讓上百組的手工職人們,可以透過展演方式不違和的出現在同一空間內。

從國際四大設計獎,看美國與日本對於設計的需求認知

國際上所公認的四大設計獎,可以從各獎項定位看出端倪,包含德國的iF、reddot,加上日本設計振興會的Good Design,另外還有美國工業設計協會所舉辦的IDEA(Industrial Design Excellence Awards)。德國的iF與reddot紅點設計獎,近年來除產品設計之外,對具前瞻性的設計概念和視覺傳達也增加關注。而日本的Good Design Award除了表彰優良設計的產品外,也積極關心解決社會問題的設計解法。而美國的IDSA工業設計協會從一開始便是以工業化量產產品進行評選,只是當前消費個人主義較以往抬頭,如何大量客製化滿足差異需求更受市場青睞。但也是因為這樣不同的環境與文化差異,讓兩個地方整合性的品牌再生案例有不同面向的可看性,也都讓這兩個地區的旅人們多了一個認識當地的停靠站。

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

震旦集團 AURORA GROUP
瀏覽人次:612
標籤索引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或撥打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延伸閱讀

日本大阪國際博覽會➀ 大阪世博以創新力與設計力再獲喝采

2025年對大阪來說至為關鍵,在睽違55年之後,這座城市再度舉辦萬眾矚目的世界博覽會,不僅吸引各國旅人前來朝聖,也創下許多紀錄與先例,帶來再次向上升級的契機。

建築設計大師安藤忠雄 以「青春」動力 寫下設計之詩

身為最廣為人知的日本建築師,自學而成的安藤忠雄不僅以建築名揚全球,獨特的人生歷程也為人津津樂道。繼2017年以「挑戰」為題的個展之後,近期他所設計的大阪文創空間「VS.」也舉辦一檔以「青春」為題的特展,除回溯他自1969年起始的設計生涯,也為觀眾預告這位大師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動工的作品,展現他對建築美學持續不懈的耕耘與願景。

全球最美機場專題➂ 卡達機場以設計創造荒漠奇蹟

過往的全球最佳機場,總是不外新加坡、首爾、香港、東京、阿姆斯特丹等常勝軍。但自2016年開始,業界指標Skytrax評選出現變化,卡達首都杜哈的哈馬德國際機場突然空降十大,勢如破竹不斷挺進,2021年甚至擠下新加坡躍身全球最佳機場冠軍,後來兩者每年均持續伯仲之間的激烈纏鬥。究竟這座2014年才啟用的機場,如何能十年不到就登上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