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年,我們重新學習了「有距離的關係」,「遠距」與「零接觸」之後,下一片烏雲,誰知道從哪兒飄來?心理學專家劉軒表示,情緒就像天氣,每天都在改變,雖然有時不穩定,但也不會持續很久。就像是太多雲會讓人想曬太陽,太陽太大也會讓人想找地方乘涼,情緒是一種訊號,告訴我們該如何行動;我們應該聽取自己的情緒,但我們不等於自己的情緒。
每一個起伏、挫折、災厄造成的裂痕,正是撥開浮雲,顯露出內在自我的機會
接受這些雲,等思緒慢慢飄過。你會發現,其實情緒的起伏、人世的無常並沒有那麼可怕。儘管疫情打亂了各種節奏,但也提醒了人們:獨處、靜觀反思、運動、閱讀、行走⋯⋯這些原本夾在忙碌工作之間,屬於日常節奏中的「休止符」,其實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樂曲。工作可以變、生活節奏可以變、但為了自己的喜悅和成長,有些時間還是必須爭取,有些修練還是必須堅持。認清了生活中必要的修練,安頓了內在流動的自我,將能重啟對明天的篤定與安心。
一次次的冒險,為生命注入活力和能量;在一遍遍的努力、突破中,我們實現了更好的自己!
打開社群媒體,你會不會和我一樣,滑過一個又一個旅遊冒險故事?那些踏過中南美洲雨林的步伐,深入原始部落記錄的鏡頭,還有描述海拔三千五百公尺的高山上,空氣如何稀薄到呼吸都要格外費勁的文字。
這些遠遊都帶著冒險因子,為旅人帶回一些老的時候可以下酒的回憶、故事。
螢幕另一頭的你是否也曾渴望來場冒險?渴望一趟看見壯闊風景的探險?甚至你可能已經在為自己策劃一場出走的壯遊。「但人,到底為什麼會渴望遠行和冒險呢?」
可能是因為夢想,你在小時候曾經指著地圖說:「長大以後我要去這裡!」也可能是因為在挑戰體能極限的過程中,你感受到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提出的「心流」(flow)——一種全心投入、專心一志、沉浸在當下的心理狀態。
這在在都顯示,一場真正以挑戰自我為目標的冒險不是因為旅人不珍惜生命,而是他們在追求著馬斯洛「人類需求金字塔」的最高點—自我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