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忘了怎麼思考

編譯/《EMBA雜誌》
2021年 5月 No.598

林斯壯 MARTIN LINDSTROM
國際品牌大師、2009年《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

科技的便利,讓我們像在轉輪裡的倉鼠,不斷向前跑, 但卻離顛覆性與創造性的思考,越來越遙遠。

不久前,一位作家和我在倫敦街頭漫步,他告訴我一個他從來不曾向任何人透露的祕密。過去幾年來,他覺得自己的創意正不斷流失。他必須費盡心思,才能勉強擠出一、兩段文字。

這位作家不是唯一的例子。幾天前,另一個朋友也對我說了同樣的話,他是某個全球知名創新實驗室的領導人。

這兩位朋友所經歷的「創作瓶頸」,使我想起了我在三年前進行的一個實驗,實驗結果使我決定再也不用智慧型手機。這些朋友所描述的創意枯竭,使我想起我當時戒手機的「戒斷症狀」。那個時候我正在適應口袋裡沒有手機的階段,我的感覺就和那兩位朋友的情況一模一樣。

在過去幾個月,我們的生活由一個接著一個的Zoom會議、完美無瑕的試算表,以及令人眼花撩亂的PowerPoint簡報建構而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大腦成了認知裝配線的一個工作站。「線性思考」主宰了我們的思考流程。

多年前,我在為樂高公司(Lego)探索嶄新的創新概念時,曾經研究過創造力這個議題。從前,大人會把一大盒樂高積木丟給孩子,讓他們自由發揮,盒子裡沒有附任何說明書,但孩子們總能幻想出最奇妙的城堡。

到了一九九○年代中期,情況開始出現變化。孩子們的腦子彷彿破了一個洞,想像力流失殆盡,失去了靠自己想出點子的能力。電玩遊戲、上網、追劇與社交媒體,奪走了孩子的注意力,把他們的顛覆思考力都變成了線性思維。樂高對這個現象的反應是,推出「預製幻想素材」,並開始提供說明書。

很久沒有重組大腦了

現在想想,這和大人遭遇的情況沒有兩樣。試想一下:你上一次把手機和電腦擺在「安全距離」之外,花一個小時(或甚至只是幾分鐘)單純地想事情,是什麼時候的事?你最近一次從事靜態的認知性活動,而不是用線性思考開視訊會議,是什麼時候的事?我敢說,你應該已經很久沒有花時間「重組」(defragment)大腦、反省深思,以及想出一些有創意的新點子了。

馬不停蹄的Zoom會議,使我們就像在轉輪裡無止境奔跑的倉鼠,以致於我們離原有的顛覆性與創造性思考越來越遠。我們不再鍛煉曾經為我們發想出絕妙點子的創造力。

我問頂尖領導人教練湯普森(Mark Thompson),執行長怎麼應對這個情況?湯普森最近在二○二○年史隆管理學院(MIT Sloan)校友線上高峰會擔任主講者,和幾位全球知名領導人有了一番對話。他歸納了結論:

結論1:增加接觸點
所有的全球性企業都有跨越國界的團隊,過去十年來,數位會議已然成為企業的例行性活動。不過亞馬遜(Amazon)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告訴湯普森,現在和過去有個差別,那就是現今所有的員工都處於隔離狀態,因此主管必須大量增加接觸點。所有的執行長與團隊的聯絡頻率,都翻了三到四倍。


結論2:創造社會脈絡
若不能和同事到酒吧聯絡感情,何不改成在線上進行?惠普(Hewlett Packard)執行長洛爾斯(Enrique Lores)向湯普森表示,「身為執行長,我一直覺得維持個人社會脈絡是一件充滿挑戰的事。我最近經常透過視訊會議,進入別人的廚房、地下室和車庫,在那樣的情境下,我可以順帶了解對方的家人和嗜好。」


結論3:注入前瞻性的氛圍
以員工投入為主題的研究指出,心理安全感是釋放員工創造力,以及創新能力的最大關鍵。因此,企業的人資長每週會為領導團隊提供,員工與顧客投入(engagement)的分數,作為提醒。

百思買(Best Buy)執行長喬利(Hubert Joly)表示,「在疫情期間,我們已經從『在家工作』演變成『全天候工作』」。這會導致我們養成慣性思考,而不是創造性思考模式。「你必須以同理心領導,讓人們願意跳脫既有框架思考。千萬不要無止境地數算過去的錯誤。」


結論4:多元觀點
湯普森在撰寫紐約時報暢銷書「備受推崇」(Admired)時,曾經研究蓋洛普(Gallup)「最受推崇人物」,以及財星雜誌(Fortune)「最受推崇企業」之間的關聯。他發現,最有工作熱忱的員工(占所有員工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會欣賞領導人的不同特質。

湯普森的研究聚焦於,那些員工對主管的著眼之處。最有工作熱忱的員工最欣賞的是,願意授予他們更多創意空間與職權,對顧客發揮影響力的領導人,以及有幽默感,或是在遇到困難時大力支持部屬的領導人。比較受到推崇的領導人,往往帶有自嘲的傻氣與非常謙卑的態度,同時鼓勵有包容性、創造性與多元的觀點。

我的看法是,人們可能不太敢徹底揚棄Zoom會議,而選擇繼續維持趕場開會的習慣。但這意味著我們正被科技牽著走,而不是掌握科技的主導權。賈伯斯在職業生涯的早期,曾希望蘋果公司被視為「人類心智的催化劑」。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僅是蘋果公司做到了這點,整個科技業都扮演了這樣的角色。 

但時代正在改變,我們最好努力保有自己原有的創造性與策略性思維,以免為時已晚。讓我們一起努力,不要成為「科技的催化劑」。

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

震旦集團 AURORA GROUP
瀏覽人次:168

延伸閱讀

從企業到個人的圈粉力 善用信任影響力,轉動品牌商機

50、60後應該還記得,年幼時打開收音機,收聽廣播節目是一種心靈的慰藉與享受,在數位科技流行之前,藉由無線電波,知名電台主持人展現語言魅力,收割無數粉絲⋯⋯

薩提爾溝通引導師——李崇義 用對話重啟職場關係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也都能夠替自己做出最好的決定,如果有人只看到別人的所做所為不符合自己期待就忿忿不平、自怨自艾,沒有動力改善當前的困難,他很有可能並未意識到每個人都應該、也都可以為自己負責,面對自己的課題。

留才不是靠錢 價值共鳴才永續

一家年營收數十億的製造業客戶問我:「我們給得比別人多,為何人還是留不住?」深入診斷後發現,問題不在錢,而在信任與溝通。當企業忽略了人才的內在驅動,當制度與文化失去共鳴,離職就成為必然。留才,該從價值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