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創造新常態

編譯/大師輕鬆讀
2023年 2月 No.619
每當發生改變時,你必須創造你的「新常態」。不要急著下結論,也不要試圖過度簡化。帶頭走向新常態,不管那是什麽。而且也不要把它看作是你的目的地,它將僅僅只是你再次飛躍之前,一個站穩腳跟的地方。

改變的可怕之處在於你感到無能為力,也許還被剝奪了權利。你希望它停止,因此採取防衛措施,或是做出本能反應的決定,希望一切迎刃而解。但這是不可能的。相反的,你要把恐慌看成可以利用,而不是要躲避的東西,透過強迫自己思考已經獲得的東西盡快進入新常態。

要如何做到這一點呢?一些建議包括:

1. 始終將失敗視為數據──作為向前邁進所需的回饋

查姆.皮耶卡斯基(Chaim Piekarski)在2000年創辦了C&A行銷公司銷售底片,但數位相機出現了。他們隨後與一個競爭對手合作銷售數位相機,但智慧型手機的出現再次擾亂市場。因此,C&A轉而進入消費性電子產品,在亞馬遜銷售。

查姆很快意識到,亞馬遜實際上是針對大部分未開發的消費者,一個巨大、免費的研發實驗室。他開始閱讀產品評論,了解消費者對現有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喜惡。然後,C&A找大陸的契約製造商小批量產產品的升級版,並以一個無謂的品牌名稱銷售。

如果產品賣得好,C&A會請製造商生產更多產品。如果不好,他們就停產。截至2013年,C&A行銷公司現已更名為C+A全球集團,發展成為一個擁有150名員工,在紐澤西、倫敦和大陸都設有辦公室,年成長率超過30%、上億美元的企業。

2. 建立一座熟悉的橋梁──在現狀和新常態之間

強調你是如何以新的方式提供舊的東西,讓人們接受它。在亨利.福特出現之前,早期的汽車製造商總是告訴人們,他們可以買一輛汽車,然後拋棄他們的馬,結果並不順利。相較之下,從1910年開始,亨利.福特的訊息就形容汽車其實是「一匹更好的馬」。這個說法引起消費者的共鳴,業界也開始刻意使用馬力等術語。一旦人們開始認為汽車是馬的新版本,他們就會購買亨利.福特製造的東西,而且蜂擁而至。

3. 提出好的問題,並開發出一套理論──然後取得實際經驗,弄清楚你的理論是否正確

例如,《企業家》雜誌的編輯一直負責撰寫雜誌封面上的封面文案。有一天,雜誌主編傑森.費弗(Jason Feifer)想出一套理論,他說:「如果雜誌封面主要是公司的廣告,為什麽我們不找行銷人員而是讓編輯撰寫封面文案呢?」為了驗證這套理論,他聘請一家行銷和設計代理商,代理商建議他們的任務應該是重新設計整個封面,而不僅僅是產生更好的封面文案。他們帶來16款版型,展示《企業家》雜誌如何使自己與眾不同,以便吸引其核心讀者。其中一款版型甚至包含一份列表,因為研究發現企業家喜歡列表。2018年4月推出了新的封面設計,事實證明,自那時起封面成為銷售持續成長的動力。提出問題,開發理論,然後在測試這些理論是否正確時投入學習。

4. 始終以新的角度詢問「它有什麼用?」──促使你挑戰你的假設,並賦予事物適當的脈絡

例如在1930年代,許多人住在用燃煤爐取暖的家裡,牆壁清洗劑有一個巨大的市場。Kutol產品公司是一家肥皂公司,它將麵粉、水、硼砂和礦物油混合成一種黏土狀物質,可以沿著牆壁滾動收集煙塵。然後在1950年代,隨著愈來愈多人使用石油、天然氣和電力取暖,需求下降。Kutol的總裁沒有退出市場,而是問道:「它有什麼用?」並想出一個基進的答案。他的嫂子是一名學校教師,她把這種清潔產品帶到她的教室,發現孩子們很喜歡玩這種東西。這項產品很好,因為它是無毒的,因此Kutol重新配製該產品,並為它取了一個新名字:「培樂多」。

「人生是美麗與混亂的平衡,沒有任何東西能長期保持不變。一個什麼都知道的世界是一個無聊的世界。在那樣的世界裡,我們沒有理由努力或探索,冒險也得不到回報。當我們覺得自己懂得一些東西,我們就不會再思考我們不知道的東西。然而,真正的機會存在於未知的領域。為了到達不再回頭的時刻,我們必須重新思考不可能的事物。

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

震旦集團 AURORA GROUP
瀏覽人次:1011
標籤索引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或撥打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延伸閱讀

從企業到個人的圈粉力 善用信任影響力,轉動品牌商機

50、60後應該還記得,年幼時打開收音機,收聽廣播節目是一種心靈的慰藉與享受,在數位科技流行之前,藉由無線電波,知名電台主持人展現語言魅力,收割無數粉絲⋯⋯

薩提爾溝通引導師——李崇義 用對話重啟職場關係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也都能夠替自己做出最好的決定,如果有人只看到別人的所做所為不符合自己期待就忿忿不平、自怨自艾,沒有動力改善當前的困難,他很有可能並未意識到每個人都應該、也都可以為自己負責,面對自己的課題。

留才不是靠錢 價值共鳴才永續

一家年營收數十億的製造業客戶問我:「我們給得比別人多,為何人還是留不住?」深入診斷後發現,問題不在錢,而在信任與溝通。當企業忽略了人才的內在驅動,當制度與文化失去共鳴,離職就成為必然。留才,該從價值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