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曾寶儀將20年來從各種工作經驗中,一點一滴努力探索,挖掘與思考什麼是「說話溝通」做細膩分享。她認為說話富含熱情,才可以讓別人產生好奇。並要找到互動中的共鳴點,當不知道說什麼就先別說,要等一等,停一停。她常常提醒自己在言語中給予對方鼓勵,永遠不忘溝通的初衷是愛,是人心。
20多年前開始演藝工作,我有一段漫長的自我探索過程。很多人從我的外表判斷,誤以為我很甜美,而那時候我總覺得那就符合他人期待吧,這樣最輕鬆,但事實上這卻令我十分不快樂。直到我懂得辨識自己的情緒與喜好,我開始能夠不再錯誤表達自己。
學習正確地表達自己,透過自己喜歡的事物來練習
做真正的我之後,與他人相處反而更自在,不快樂的情緒也隨之煙消雲散。這便是認識自己所帶給我的美妙回饋。
為什麼我們會想跟某個人溝通呢?通常是因為我們想和那個人建立關係。但當你沒把自己建立起來時,往往也難以與他人建立關係。錯誤的溝通,就會讓他人錯誤地對待你。
要如何學習正確地表達自己?可以透過自己喜歡的事物來練習。在懂得單向的表達後,我想進一步跟大家談談雙向的溝通—能夠跟自己成功溝通的人,才能跟他人溝通成功。
能成功與自己溝通,代表著能夠更深入了解自己,在不會錯誤解讀自己的情況下,自然不會錯誤解讀他人,這跟溝通一樣是雙向的連結。
比如說,我熱愛美食,我能用說話來表達我有多熱愛美食,但是我們可以再進一步觸類旁通、抽絲剝繭—深究熱愛美食的原因,而不是只會形容有多好吃。當我更深入探索為什麼喜歡吃美食後,我發現原因原來是:我喜歡被認真對待的食物,以及認真做食物的人!
在眼前的美食背後,有食材來源地的土壤、陽光與雨水,有種植食材與養育牲畜的農人,有烹調的廚師,他們都將精神與能量注入在食物裡,讓它們成為一道道佳餚,而我吃下的便是這些人與大自然合作細節的總合。
從前的我不明白這些,只知道我將美食吃下肚之後心情會變好,現在我明白讓我吃得很快樂真正的原因了—我真心感謝為美食付出的大自然與人們,這所有的一切,都令我感動莫名。
真的好吃的美食總能讓我開展畫面。比方說,我最近迷上食材產地直送的餐廳,若餐廳能在介紹或菜單裡羅列肉類蔬菜甚至調味料的來源(能附上照片更佳),我總能在一面感謝的時候,一面幻想這些食物到底是從哪片土地逐漸吸收了天地精華,被哪位農夫細心照護收穫,然後成為進入我口中的食物,變成讓我有活力的能量。這些細節不但讓我的感恩更全面,也讓進食這件事不只是餵飽肚子這麼簡單而已。
再用食物舉例,我們並非總是吃到美食,有時候會吃到地雷,那麼你曾想過它為什麼難吃嗎?是食材不好?是廚師烹調手法不好?還是餐廳環境不好,服務生態度不佳影響用餐心情?甚至可能是選錯跟自己吃飯的人了?其背後原因就跟人的情緒一樣複雜。但向內照見自己,變得更有自覺之後,就能明確地找到真相。
如果有一天,我遇見一位跟我一樣對食物十分有熱情的人,我一定能馬上察覺到並且認同那個人的熱情。

跟自己溝通,挖掘心中的無名恐懼
關於向內覺察與自己溝通這個面向,我可以再往下鑿深來談。我從小是一個非常沒有安全感的人,也許可以歸因於我單親家庭、隔代教養的背景。
20歲那年男友考上研究所,我的第一反應不是為他高興,而是心想:他就要功成名就,就要把我丟下了。30歲時,我的兩個弟弟跟我說:「姊,我們晚上要出去玩。」我說:「我也要去!」他們說:「女生不准跟。」這時我當場掉下眼淚,因為我覺得自己被丟下了。
到了40歲時,我與男友的關係已經非常穩定,但他偶爾出去旅行或去外地開會,一個人在家午夜夢迴時,我會想:他會不會回來之後就說要跟我分手?此時我已經可以覺察到這個念頭有點奇怪,它實在來得太莫名其妙了。但我這個時候已經有能力停下來問我自己:等一下,這個想法是從哪裡來的?
我是在他身上看到其他女人的頭髮了嗎?還是偷看到他手機裡有跟其他女人傳的訊息?如果都沒有,那麼這個心情是從哪裡來的?如果沒有證據而只是空想,那麼我就是被心中盤踞的回憶與情緒制約了。我開始抽絲剝繭往回推,推到30歲、推到20歲……一路往回推到我更小的時候,我意識到,原來在我年紀很小時,奶奶有時候會無心地對我說:「如果妳不乖,我就不要妳了。」
於是我內心一直存在著被丟下的恐懼。只要有一點點跡象,我就會非常受傷,或是乾脆自己先離開,因為我不想要被拋棄。但我現在已經40多歲了,沒有人可以拋棄我,我為什麼還要被制約呢?因此在這個當下,我開始療癒我自己,我對自己說:「妳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妳了,這個受傷,妳已經可以跟它說再見。」
你可以用跟自己溝通的方式,把心中的無名恐懼一層層挖掘出來,正視它們後,跟這些無名的恐懼說再見。只要不斷練習,你自己就能做到這件事。跟自己成功溝通了,便可以放下錯誤的理解與負面思考,跟他人溝通成功。當你說話富含熱情時,別人就會產生好奇:這熱情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而願意專注聽你說話。
我能不能也體會到有多好玩?聽你說話的人會被你的熱情感染,期待著被你的熱情滿足。
前陣子我看完歷史學家哈拉瑞的《人類大命運》《人類大歷史》與《21世紀的21堂課》,他說未來的人類會非常欠缺「體驗」,「體驗」這件事會成為一種重要的學習。為什麼未來的人類會欠缺體驗呢?主要是人類過度依賴電子產品,我們所有的學習都能用一台電視、一支手機以及一個平板就能解決。
這就是為什麼演唱會與舞台劇的票會賣得越來越好,因為人們需要「體驗」。而每個人得到的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無法被複製的。但是目前人們十分缺乏know-how,就是如何去體驗。「這食物非常好吃!」那麼能不能讓我體會到有多好吃呢?「這個演唱會很嗨!」那麼能不能讓我知道是有多嗨呢?感動你的細節是什麼?如果你只會說好吃或是很嗨,聽者無法感受到有多好吃或多嗨,他們想要「體驗」到你的熱情。你需要把你的熱情描繪得更詳盡。


名人檔案×曾寶儀 節目主持人
兼具主持、歌手、演員等多重身分的全方位演藝工作者。大學畢業後進入電視幕後工作,從助理主持正式跨到螢光幕前,曾榮登暢銷女歌手,也參與戲劇演出,主持眾多知名綜藝節目,無論海內外各大知名頒獎典禮、晚會,以及韓國藝人見面會等。近期更參與電影製作與紀錄片拍攝,跨足全球。
好書推薦
《50堂最療癒人心的說話練習》
作者:曾寶儀
出版社:大田出版社
本書是作者多年來在說話與溝通的課題上,不斷求進步與改變的經驗實錄。她分享自己在各種場合的說話心境,也分享如何練習說話的基本功。關於表達與溝通,她從中獲得最珍貴的禮物是「療癒自己,改變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