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對大阪來說至為關鍵,在睽違55年之後,這座城市再度舉辦萬眾矚目的世界博覽會,不僅吸引各國旅人前來朝聖,也創下許多紀錄與先例,帶來再次向上升級的契機。
今年走在大阪街頭巷尾,「脈脈」(Myaku-Myaku)的身影無所不在!這個由日本插畫家山下浩平操刀的紅藍相間偶形,最初造型發想原點由細胞與水結合的意象而來;形似甜甜圈的紅色頭環是「細胞」,會分裂和繁殖,藍色的臉龐與身體則為「清水」,流動時可自由改變形狀。而且最奇特的是,它竟然有六隻眼睛!平常只看得到五眼,一旦找到身後的小尾巴,就可以發現另外藏著一隻眼睛。
多數人第一眼瞧著,總感覺它有點醜怪,但也正是這種呆萌趣味,讓這大阪世博吉祥物愈來愈受歡迎,各種聯名周邊商品開賣以來,熱度持續不墜。
這是新冠疫情爆發又平息以來,日本第二度舉辦大型國際性盛會。許多人已在疫情期間深刻體認,儘管透過網路通訊與電子虛擬連結,貌似能夠讓人無遠弗屆,但面對面的實體交流,其實仍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更是讓全世界人們彼此互相理解的重要管道。因此繼東京奧運順利落幕,大阪也在睽違半世紀—1970年首度舉辦世博之後,再度卯足全力營造盛會。就算自今年四月開展至今,爭論始終不休,但也取得不少亮眼成績,展現日本令人刮目相看的創新實力。
首先,由於本次世博所在地位於大阪灣新開發的人工島「夢洲」,因此在位處偏遠的狀況下,大阪市政府與籌辦單位並不鼓勵開車前往,並規劃出不少大眾運輸配套設施,讓大阪世博在起跑第一步,就直攻綠色永續目標。



交通運具有新意 上天下海一次展現
為了有效快速疏運大量人流,大阪地鐵在今年一月開通了嶄新的「夢洲站」,以鐵道運輸連結市區各點。旅客一下車就會發現,簇新車站挑高相當可觀,月台也頗為開闊,在設計上也特別結合摺紙藝術與可回收材料,形塑出大阪新一代地鐵車站的創新面貌。
負責規劃的安井建築設計事務所運用可回收鋁材質,做出曲面翻折的視覺效果,將日本傳統的摺紙藝術以嶄新手法表現於月台天花板等處,讓公共美學既蘊含傳統和風意涵,也展現富於現代感的流利時髦。
再來,本次世博會,也是在交通運具配套上最「綠」的一次。
為了呼應「設計一個讓生命閃耀的未來社會」命題,策展團隊讓夢洲成為結合自然與科技的「未來實驗場」,除了肩負輸運重責的地鐵站,觀眾在本次大阪世博會還能發現氫能船、無人電動巴士、電動飛行器、輕型個人移動工具等多樣選擇,展現日本作為研發大國的實力。
比方從大阪市區,就可搭乘日本首艘零碳排的氫燃料電池船,強調零污染,可永續使用,只要40分鐘就能直達會場。另外在廣大會場之內,還配置了多種短程運輸工具,像是十多輛具備自動駕駛功能的巴士,便穿梭在特定區域的兩條路線之上,為觀眾展現了智能運輸的未來。
汽車大廠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也在「未來生活區」的「未來生活村」推出輕型個人移動運具「Honda UNI-ONE」,不需要轉盤或操縱桿,只要透過感應就可藉由使用者的身體移動而進行操作,最高時速可達六公里。
另外另一家汽車大廠大發(Daihatsu Motor Co., Ltd)也在會場布署了一百五十組輕型個人交通工具「e-SNEAKER」,作為未來生活的解決方案。這種方便騎乘的電動車除配備可交換式電池,增加充電便利性,也具有障礙物偵測、防碰撞保護等功能,不僅可作為行動不便者在展館之間穿梭的短程往來工具,也可作為工作人員用車,提供物品協尋、孩童走失、緊急載客、載貨等功能。
而來自南韓的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除了打造行駛園區的電動巴士ELEC City,也將其中一輛電動公車改造成可供遊客自由休息的空間Green Park Bus,除以「綠色公園」為主題,主打木紋和草坪為基調,營造出自然溫馨氛圍,也將原本放置座椅的區域改造成柔和的弧形地板,以人造草坪營造出彷彿置身小山丘的大自然氛圍。
而最有看頭的,還有各國已研發多年的飛天車,這次在大阪世博終於有了更具規模的具體展示與應用。雖然還無法實際載客,但由全日空、日本航空、丸紅株式會社、SkyDrive等四家企業合組的聯盟,不僅在園區特設展館,向大眾呈現垂直起降輕型飛行器的真貌,也在會展期間公開舉辦示範飛行,讓大眾更了解近似「飛天計程車」概念的未來交通載具。





展場迴廊創紀錄 全球最大木構建築成地標
就連展場整體環境規劃,也有破格設計。最獨特的就是環繞整個展場的圓環迴廊「大屋根」,不僅沿用日本傳統工法,打造出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的「世界最大木造建築物」,成為會場地標與象徵,明確界定出展場範圍,同時也兼有遮陽迴廊、戶外露臺、公園綠地、展望台等多重功能。
負責設計的藤本壯介一向致力於「自然與都市環境的融合」,是以「自然系」風格聞名的日本中生代建築師,此次不僅擔任大阪世博設計總監,躋身十位專家策展人之一,也以高12至22公尺、直徑寬達615公尺、周長達到兩公里的巨型環狀木造建築,巧妙串接園區動線。
他在2020年接下會場設計總監一職後,決定師法日本傳統,巧妙將古代廟宇常見的「貫工法」榫接樑柱結構,以現代設計手法呈現,一方面讓全世界看到令人驚豔的日本傳統木構建築之美,另一方面也以木料回應了全世界對於低碳與環境永續目標的追求。
行走在杉木與柏木構築的巨大木造結構當中,「大屋根」提供了極佳的遮蔽效果,讓參觀民眾與工作人員能夠免受風吹日曬雨淋之苦。而登上開闊的頂層露台,則會發現屋頂被規劃為天空步道與綠地植栽區,不僅可以迎著海風觀賞瀨戶內海與落日風景,也能透過登高望遠,幫助訪客在84座國家/國際組織展館和8座主題館之間,更容易建立展區分佈的方向感,進而達到「心理串聯」與「動線串聯」的雙重功能 。
克服重重困難才終於打造出來的永續建築範例,啟用後普遍受到好評。但是目前最大的爭議點就在於,好不容易能向全世界展現日本營造大型木構實力之際,大阪市府卻也在面臨高昂後續養護費用的沉重壓力下,傾向在展期後拆除或僅保留部分「大屋根」,而未能走向真正「永續」,讓這座全球最龐大的木構建築,在未來壟上一層未知的陰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