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4 期文章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博物館,翻轉歷史與未來的新實驗室

震旦博物館即將在11月推出「時間之光—胡介鳴.記憶的拼圖」特別展覽,作為第11屆上海雙年展的「城市項目」,在富有巴羅克風格的震旦博物館水晶廳,為觀眾帶來一場迷人的視覺體驗。迥異于傳統美術館的白盒子∕黑盒子空間,水晶廳賦予這項展覽獨特的氛圍與挑戰,激蕩出嶄新的藝術活力。

 

談及藝術與科技的交融,一定會聯想到全方位的文藝復興大師達芬奇,他除了作為畫家外,還是建築師、音樂家、數學家、解剖學家、地質學家、植物學家、作家……同樣地,影像科研水準升級對於攝影藝術的推動、材料的演進帶來的便利性及多樣性,也使得藝術與科學水乳交融,難分彼此。科學與技術,翻越重重險阻,攻克難關,為藝術開闢新途徑,開發更多潛在的可能性。

 

近期,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宣佈將與藝術家合作,在極低的對流層飛行,拍攝記錄格陵蘭島融化的冰蓋。NASA格陵蘭島冰蓋融化任務(Oceans Melting Greenland)首席科學家Josh Willis如是說:「將感性的藝術和科學資料相結合,或許是使公眾瞭解到我們如何徹底地重塑地球氣候的最有力的方式了。」

 

對於觀眾而言,不論是運用科學領域的實驗方式反思藝術,還是從思維領域打破科學的穩定秩序,或是通過兩者的結合來思考藝術與科學的邊界,發現作品中的隱喻以及這隱喻背後的思考方式,都令人備感興奮。藝術和科技跨越媒介,科學與技術化身為藝術的羽翼,為充滿隨機性的藝術增添秩序。新科技拓寬藝術家的思維和意識,通過異於常態的方式,撞擊藝術的邊界。兩者的結合獨特又危險,卻值得藝術家不斷堅持向前。

 

在新媒體藝術的引領之下,藝術與科學的對話非常活躍。但依舊需要不斷地歸於源頭,思考以藝術為核心的本質意義。此次與震旦博物館攜手的新媒體藝術先驅胡介鳴如此看待「藝術」與「科技」的關係:「藝術一直都是主體,技術再怎麼發展,它都是為藝術服務的。只是技術在服務的過程中,角色越來越重要。反過來,技術的改進和突破又影響了藝術表現的程度,這也是我所希望的藝術和技術之間相互促進的關係。」作為當今中國數位媒體和錄影裝置的先驅藝術家之一,胡介鳴利用多樣化的創作媒介,在科技的未來性與新媒體的變幻莫測,回溯根植於土地、城市的歷史,在記憶的吉光片羽中,尋索亙古不變的價值、觸動人心的創作本質。

 

科技、藝術與人的關係變得愈發融合。科技有時能把藝術的奇思妙想量化出來,藝術有時會讓科技更具魅力。而新媒體藝術則是溝通其間的橋樑和創作媒介。震旦博物館的座標,同樣也是新與舊、過去與未來、歷史與科技多重對話的樞紐。在「時間之光—胡介鳴.記憶的拼圖」展覽期間,博物館所藏華夏古器物影像,流淌在視頻裝置的長河之中,期望引導觀眾參與、探索,並且隨著時間流轉穿越時空、體悟歷史。

關於╱胡介鳴

1957年生於上海,在魔都受教育、成長、工作、生活,典型的老上海人,經歷這個城市翻天覆地的變化,格外有其敏銳、深刻的感受。他反芻生活中的點滴記憶,觸發為創作的靈感,試圖在快節奏的時代變化之中,沉澱真正的價值,造就了胡介鳴近年來對「時間」母題的關注。

 

胡介鳴是當今中國數位媒體和錄影裝置的先驅藝術家之一,自90年代中期的作品便加入媒介裝置。他醉心於研發媒介技術的多樣可能,熱衷於藝術中「媒介」的探索與對「媒介」本身藝術化的思考,形成胡介鳴作品的鮮明特色,並且利用眾多的媒介,持續提出他的辯證與觀點。胡介鳴甫參展2016年釜山雙年展,並曾於2002年、2004年、2012年三度參展上海雙年展,作品曾在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美國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PS1當代藝術中心以及巴黎、鹿特丹、柏林、多倫多等歐美各大重要藝術機構展出。

相關圖片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輸入驗證碼
TOP
在線客服
客服時間
周一~周五 08:30~18:00
0809-068-58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