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處理揮之不去的情緒,第一步就是要「面對它」。惱人的情緒就如同失眠,我們越不想要失眠,偏偏越無法趕走失眠。所謂「面對」指的是,不將情緒視為毒蛇猛獸,也不將情緒分為「好的」、「壞的」情緒,反而將情緒視為一個能幫助我們找到方向的信使。
1. 面對情緒
面對它的具體方法是什麼呢?就是給它一個名字,承認它的存在。
這名字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情緒的形容詞」,例如:「喜」、「怒」、「哀」、「懼」,或者是開心、生氣、難過、害怕等。給它一個名字,其實也就是說出一個最能夠如實地反應我們的情緒狀態的形容詞。當我們說出這個情緒的形容詞時,效果就如同將一股在我們身體裡面到處亂竄的氣流釋放到體外。
簡單來講,替情緒命名,也就是說出情緒的形容詞,對我們的第一個幫助是,將「我這個人」和「我的情緒」分開,這往往意味著,我或許「不喜歡這個情緒」,但這並不等同於我「不喜歡我這個人」。當我們能夠區辨這兩個概念時,往往就已經讓我們產生處理情緒的信心。
說出情緒的形容詞,對我們的第二個幫助是,我們開始可以用理性客觀的眼光來看待這個情緒,而理性客觀才是解決任何問題所需要的態度。

2. 接受情緒
當我們能夠面對情緒,不排斥情緒,找出相應的形容詞時,就可以開始解讀情緒想告訴我們的訊息是什麼—它反映了我們內在冰山的「觀點」與「期待」這兩個要素。例如:「喜」這個情緒所反映的觀點是「我得到我想要的」;「怒」反映的觀點是「我被攻擊、侵犯了」;「哀」反映的觀點是「我失去重要的東西」;「懼」反映的觀點是「我碰到危險了」。
情緒也反映了我們的期待,最終促成我們採取一些行動。例如:「喜」這個情緒讓我們期待再度獲得喜歡的東西;「怒」讓我們想要防衛反擊;「哀」讓我們想要尋求協助、得到慰藉;「懼」讓我們想要逃離。
換句話說,情緒所捎來的訊息一方面告訴我們為何有此情緒(也就是「觀點」),另方面也告訴我們接下來該做些什麼(也就是「期待」)。所以解讀情緒所帶來的訊息的方法是,當你找到情緒的形容詞後,問問你自己:「我之所以會有這個情緒,是因為⋯⋯」,所得到的答案就是你的情緒背後的觀點。然後再問問你自己:「接下來我會想做些什麼?」所得到的答案就是你的情緒背後的期待。
3. 處理情緒
處理情緒的重點在於,加入理性思考後才決定如何反應,而非只是隨著情緒的指引,而做出像是高興就得意忘形、大聲喧嘩,生氣就罵人打人等這類反射式的反應。
因此,「處理情緒」的方法是,一方面評估你情緒背後的觀點是否有所根據,另一方面評估你的情緒背後的期待是否務實可行。
當我們走過這個步驟後,所產生的效果是,平衡了感性與理性,也就是說,我們收到了情緒想要傳達的訊息,但是又不讓情緒來掌控我們,而是由我們來掌控情緒,做出最能夠解決問題的理性選擇。此時,我們也準備好進入轉化情緒的最後步驟──「放下情緒」了。
4. 放下情緒
放下情緒是管理情緒的最後步驟,這是什麼樣的狀態呢?除了原本揮之不去的情緒已經不再困擾我們之外,還有一個評斷的標準,就是問自己:在做出這樣的決定後,我是否「歡喜做、甘願受」了。
所謂「歡喜做」指的是「這是我經過充分的自我覺察之後所做出的選擇」,而不是根據侷限性的資訊而做出的選擇,更不是反射式的反應下的選擇。
「甘願受」指的是:既然這是我的選擇,所以不管結果如何,我都會承擔起責任。也就是說,我的選擇如果帶來好結果,當然我會很開心;但如果沒有帶來好結果,我也會承受、忍受這種後果,不會怨天尤人。
因此你評估自己是否已經做到「放下情緒」的方法,首先當然是觀察自己原本揮之不去的情緒是否已經淡化或消失了;其次就是問自己是不是已經「歡喜做、甘願受」了;最後,此時你應該會產生輕鬆、坦然、篤定等這種屬於「喜」類的情緒。
實踐情緒管理四步驟的障礙
遵循以上的原則來處理情緒,不但可以讓我們避免經常陷入「揮之不去的情緒」之困境,同時也會讓我們的行為更能同時兼顧「自己」、「他人」、「情境」的需求,趨向「一致性」。
但即便如此,許多人仍然不想按照情緒管理的四步驟來做,或者認為自己即使想做也做不到。例如:許多人會說「解決問題不是要靠理性嗎?情緒有那麼重要嗎?」或者「我就是常常感覺不到我的情緒,所以連第一步『面對它』都做不到了,更遑論『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了」。
我的經驗指出,之所以有這些實踐上的障礙,源頭在於對情緒有錯誤的認知,如認為情緒會妨礙理性思考、情緒管理的目標就是做到沒有情緒或者只有正向的情緒、工作之外的情境才需要情緒與感性等等,因此無法接受情緒,也就根本談不上覺察情緒,以及解讀情緒所帶來的信息。再者,這種錯誤的認知會讓我們形成一些不健康的「情緒模式」,例如:習慣性地壓抑自己的情緒、忽略他人的情緒、不允許自己有某類情緒(男兒有淚不輕彈)等,最終導致不一致的行為模式。
出自:《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天下雜誌出版社
ABOUT 陳茂雄
2001年開始擔任企業高階主管教練(Executive Coach)以來,以一對一輔導的方式,為兩岸知名跨國及本土企業,培育高階管理人才。以累積多年的企業教練與心理諮商的實務經驗,開發「薩提爾教練模式」以及「從自我覺察到發揮影響力」兩大課程,協助領導人由內而外的深刻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