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彈性工作」的概念和定義本身就很彈性。它更像是一種心態,意味將自己從「工作=辦公室和工作日=朝九晚五」的思維解放出來。它的重點是為你的公司帶來最佳成果,而不是指定工作地點和時間。
Slack是一家企業訊息傳遞平台公司,總部位於舊金山。為了吸引和留住需要的工程人才,Slack的辦公室提供了大量昂貴的設備。雖然公司從來不曾反對彈性工作的做法,但創辦人對於彈性工作是否可行仍抱持懷疑態度。他們非常喜歡讓員工按照固定的時間來公司辦公,這樣他們就可以進行合作,並希望因此完成創新工作。
當疫情來襲時,Slack被迫進行了一場大規模實驗。辦公室被關閉,員工被要求遠距工作。原本以為這只是暫時的事件,但隨著時間過去,Slack的管理階層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根據他們使用的各項指標──產出、工作品質、可靠性等──Slack公司整體生產力在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間上升了。隨著公司引進更新、更彈性的工作方式,公司員工的情緒和參與指標也在上升。幾個月後,Slack的領導團隊開始討論將其中一些改變變成永久設置。2020年,Slack宣布彈性工作成為公司永久策略,這樣做的直接好處包括:
• Slack可以開始在美國任何地方雇用最優秀的人才,而不僅僅是居住在舊金山的人。
• Slack員工即使搬家,仍然可以保留工作。
• Slack在人才爭奪戰中占有優勢,因為人們高度重視彈性的工作安排。
同時Slack也成立了名為「未來論壇」(Future Forum)的線上論壇,專注為所有類型的人們重新設計工作,分析人們需要什麽來達成他們的最佳工作表現,並找出領導者可以引進彈性工作的方法。
根據未來論壇的研究,通往彈性工作的路線圖有7個關鍵:
❶ 協定彈性的基本規則:「彈性」對不同的人可能代表不同的意義,先讓大家達成共識,然後就可以開始制定具體的彈性工作原則。
❷ 為行為建立護欄:建立護欄的目的是使彈性工作更容易實踐,且不會偏離方向。
❸ 制定團隊層次的協議:包括團隊的工作價值觀、時間表、問責制、如何一起工作、檢視協議。
❹ 實驗和常態化學習:在最佳做法出現之前必然要歷經實驗、失敗、學習和調整。你需要建立一個常態的學習文化。
❺ 創造一種連結的文化:讓員工覺得自己與更偉大的東西連結在一起,而不是每天在工作中出現。
❻ 培訓你的領導者,使其發揮作用:投資重新培訓經理人,使他們學會如何激發信任、創造清晰度和釋放潛力。
❼ 始終關注成果:彈性工作的本質,就是一個以更好的方式評量進度和成功的機會。與其盯著員工的肩膀,估算他們工作的時數,不如開始追蹤個人和團隊層次取得的成果。
彈性工作雖然不是解決所有職場問題的萬靈丹,但若實施得宜,無疑是邁向正確方向的重要一步。企業若能提供彈性的工作制度,不僅更容易吸引與留住優秀人才。更關鍵的是,彈性工作能直接推動更優異的商業成果──因為當員工更快樂、壓力更小、投入度更高時,自然會提升顧客的參與與滿意度,進而促進企業營收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