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疫情催化到數位轉型—開啟混合式人生的新篇章

文/鄭緯筌.現任企業顧問、職業講師與專欄作家
2025年 10月 No.651
從疫情催化到數位轉型—開啟混合式人生的新篇章
在21世紀第三個十年,職場邏輯正被徹底改寫。新冠疫情讓遠距與彈性工作成為日常,「混合式工作」改變了工作方式,也重新定義成功。數位遊牧(Digital Nomad)興起,人們可透過網路自由移動,模糊工作與生活的界線,開啟「人生職場混合式」新篇章。

混合式工作並不是遠距與辦公室的簡單拼湊,而是徹底挑戰了歷史悠久的朝九晚六文化。它象徵一場價值觀的革命:工作不再只是職場的事,而是與生活深度交織。對個人來說,這意味著自由與選擇;對企業來說,是重新定義生產力;對社會來說,則是重新詮釋成功的意義。

疫情催化的職場實驗

無論個人經歷多少企業職場變動,最終都會面臨「年齡大限」的一關。建議每位「屆齡」經理人,以平常心坦然面對,採用「漸進式退休」方法,規劃過渡期。現在說明如下:

前幾年肆虐全球的這場疫情,無疑是催化劑。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數據顯示,在疫情前全球僅有5% 的工作可以完全遠程執行,而疫情期間則來到37%,而這個巨大差距不僅是數字的差距,更是觀念的全面翻轉。企業原本堅信員工一定要在場才能有效率,卻被實驗證明即使不進辦公室也能完成工作。

不過,在疫情逐漸獲得控制之後,人們開始發現遠距工作並非完美,諸如孤立感、創新不足或協作效率下降的問題逐漸浮現。於是,既能保留彈性又維持連結的折衷的混合模式,開始成為理想的選擇。

能夠順利推展混合式工作,技術進步自然是重要的推手。像是各種便捷的雲端服務、線上協作平臺以及AI助理工具,讓地點不再是工作效率的決定因素。數位原住民世代逐漸成為職場主力,他們對非同步協作更能適應,也更渴望自主與彈性。對這個世代的人而言,工作的意義不是待在某個空間裡的活動,而是可以隨時隨地創造價值的能力。這種觀念上的巨大差異,迫使企業文化不得不轉型。過去的文化強調時間與控制,而混合式文化則強調結果與信任。由此不難理解,未來的領導者,不是坐在辦公室監督的主管,而是能激發團隊價值、維繫連結與心理安全感的教練。
 

從疫情催化到數位轉型—開啟混合式人生的新篇章

從職場到人生的價值轉向

混合式工作的背後,反映的是人生哲學的轉向。過去,職業成就是人生的唯一標準,甚至加班被當作敬業的象徵。然而,這種單一價值觀正逐漸瓦解。愈來愈多人開始追求健康的身體、平衡的心理、深厚的人際關係、興趣的滋養,以及社會參與的意義感。對他們來說,職業是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而這一切,正是混合式人生的核心:它不僅關乎人們要怎麼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如何生活?

混合式人生的挑戰,往往來自各種邊界。舉例來說,當你在家裡工作,客廳可能同時是會議室,也是孩子的遊樂園;當你帶著筆電旅行,戶外的風景再美,也可能被一堆未讀訊息打斷。自由固然帶來彈性,也帶來混亂。有人因此選擇建立儀式感,好比在開始工作前先泡一杯咖啡,結束工作後散步半小時,讓大腦與身體知道角色已切換;也有人重新設計家庭空間,把家裡的角落打造成專屬的辦公區域,劃定心理界線;還有人調整溝通方式,緊急的事用即時通訊軟體來處理,深度思考則用筆記軟體來記錄。這些微小的設計,正是混合式人生能否長久的關鍵。

國際企業的實踐案例

放眼國際舞台上,某些企業已經成為先行者。像是美國的微軟(Microsoft)重新定義工作的本質,提出「Work-Life Integration」的理念。它提供員工心理健康資源、彈性時間、甚至無限期休假,把人置於制度核心。而電商平臺Shopify 則更激進,宣布採取數位優先的政策,關閉大部分辦公室,大力推動無界工作與非同步文化。

至於來自英國的跨國消費品公司聯合利華(Unilever),則把混合工作與永續發展結合,不僅讓員工更幸福,還降低碳排放。Salesforce 提出「成功無處不在」,把辦公室轉型為協作與創意的場域,而不是每日報到的場所。這些案例提醒我們:混合式人生不是降低標準,而是更高層次的挑戰,它要求企業以人為本,也要求個人更具自律與自省。

未來,混合式人生只會更加深化。人工智慧(AI)將不只是工作上的幫手,而是幫助人們管理能量、分析健康與提供決策建議的夥伴。虛擬實境(VR)與擴增實境(AR)將重塑遠距協作,模擬面對面的臨場感。通勤的減少,不僅是便利,也是對地球的回饋。全球人才市場也會因此重新洗牌,地理限制逐漸消失,企業能找到最適合的人,而個人也能選擇最適合的工作與生活型態。

 

從疫情催化到數位轉型—開啟混合式人生的新篇章

 

這是一個令人期待卻也充滿挑戰的未來。文化差異、時區管理、法規適應,都會成為新的課題。但我們不能忽視,機會其實遠大於風險。最終,混合式人生要追求的,不是效率的最大化,而是人生的最大化。它讓我們有機會在有限的時間裡,活出更自由、更完整的自己。它提醒我們,工作與生活不必對立,而是可以交融、互補。當我們能在自由與責任之間找到平衡,在效率與幸福之間找到節奏,在工作與生活之間找到融合,我們就不只是參與了一場職場革命,而是親自書寫了一場人生重構。
 

從疫情催化到數位轉型—開啟混合式人生的新篇章

社會契約的更新

我們可以想像未來某一天,成功不再用年薪來衡量,而是看一個人是否能擁有豐富的人際關係、穩定的心理健康、創造的價值與留下的影響力。企業也不再只追逐短期的績效,而是與員工共同追求長遠的永續。這樣的世界,不會因為科技加速而讓人失序,反而因為更深刻的人性化設計,而讓人類更接近理想。

或許,我們真正該追求的,不是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切割出一條清晰的界線,而是如何在這條不斷流動的河流裡,學會順勢而行,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當我們能在變動中找到穩定,在自由裡承擔責任,在生活與職涯之間編織出更豐富的篇章,那麼混合式人生,將不僅是一種工作模式,而是一種更完整、更自由也更有意義的生命哲學。

這樣的混合式人生,其實也是一種社會契約的更新。我們不再是被單一的制度與時間表所約束的勞動者,而是能夠主動設計、積極協商的生活建築師。當企業願意給予信任,個人也願意承擔責任,雙方才能在一種新的合作模式下共生共榮。這種契約不僅重塑職場,也讓社會變得更具韌性。

同時,混合式人生還是一場教育與文化的長期革命。大家不再把進公司打卡當作唯一的職涯藍圖,而是理解如何運用科技與創意,打造屬於自己的生活樣態。教育體系、職業訓練與公共政策,都必須隨之調整,培養能在多元場景中自由切換的人才。當學校、企業與個人三者形成循環,混合式人生才能真正落地,成為社會的常態。

回歸人性核心

最重要的是,混合式人生呼喚我們回歸人性的核心。雖然,科技能讓工作更有效率,但幸福感、歸屬感與意義感,仍需由人來創造與體驗。當我們在辦公室、咖啡館或任何角落展開工作時,別忘了問自己:這樣的生活,是否讓我更接近理想中的自己?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混合式人生不只是未來的趨勢,而是我們正在建構的美好生活。

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

震旦集團 AURORA GROUP
瀏覽人次:7
標籤索引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或撥打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延伸閱讀

在多變世界,活出自我

本期封面故事以「數位遊牧,開啟工作新樣貌」為題,帶領讀者探索疫情後的職場新趨勢。從遠距、彈性到數位遊牧,工作與生活的界線正被重新定義。自由與彈性不再只是選項,而是新世代職場的核心價值,開啟融合生活哲學與職涯設計的全新篇章。

跨越時區的工作新世界—從全球案例看未來職場可能性

數位遊牧(Digital Nomad)正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的生活與工作方式,從「在家工作」延伸到「全球移動辦公」,展現出工作與生活深度結合的新模式。隨著科技進步與專業人士對自由彈性的渴望,越來越多企業擁抱遠距與跨國合作,甚至將數位遊牧納入組織文化。這股潮流不僅重塑人才市場,也為傳統企業的經營帶來全新啟發。

無疆界職場 重塑職涯平衡

地點不再是工作的限制,數位遊牧正改寫職涯版圖。從企業到個人,如何駕馭遠距協作與彈性自主,將成為未來競爭力的決勝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