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
週一~週五08:30-18:00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肥胖為損害健康的異常或過度脂肪積累。肥胖是代謝紊亂的一種跡象,它是一種慢性疾病,不只會造成體能衰退,還與各種心血管和代謝疾病密切相關。全球超重和肥胖的盛行率在過去40年中幾乎增加了一倍,肥胖盛行率在大多數國家仍然不斷增加,目前近40%的成年人體重高於正常健康體重,是相當值得關注的議題。
筋膜不是一直伸展、放鬆就好,健康的筋膜,還需要兼具「剛性」與「彈性」在進一步解說筋膜的功用之前,先了解一下筋膜的組成成分,這樣也能幫助你更清楚了解為何筋膜會有那些驚人的功用,以及它為我們做了些什麼!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肥胖為損害健康的異常或過度脂肪積累。肥胖是代謝紊亂的一種跡象,它是一種慢性疾病,不只會造成體能衰退,還與各種心血管和代謝疾病密切相關。全球超重和肥胖的盛行率在過去40年中幾乎增加了一倍,肥胖盛行率在大多數國家仍然不斷增加,目前近40%的成年人體重高於正常健康體重,是相當值得關注的議題。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自2019年以來造成全球性的重大影響,它與一般呼吸道病毒不同,對人體侵犯的範圍不限於呼吸道,連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皮膚等都可能受到侵犯,常有多器官的症狀,例如:疲倦、記憶力或專注力下降、呼吸困難、心悸、胸悶、咳嗽、食慾不振、嗅覺或味覺喪失、肌肉痠痛、失眠、焦慮、憂鬱、掉髮、紅疹等。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報告,全台有高達80萬人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只有一成左右的人確診,而更令人擔憂的是,確診後實際接受治療並長期追蹤者,不到一半。
只要得過一次「帶狀疱疹」(俗稱皮蛇)就會讓人永生難忘,那種錐心刺骨之痛,只能用「可怕」兩字來形容。長庚診所副院長胡倩婷表示,天氣冷颼颼,除了要加強保暖,免疫力較差的民眾,更要提防帶狀疱疹找上門!
順應現代生活忙碌節奏,透過簡易可行的「微養生」心法。從起床到入睡、從坐臥到行走,皆能輕鬆落實「養生即日常」的健康美學。養生不複雜也不困難,只要每天一點點,就能為自己加強免疫力、儲存自癒力!
從立冬到隔年的元月初八(臘八),是補充身體元氣最佳時節,不少人想趁冬天吃碗藥燉排骨、羊肉爐、麻油雞補補身子增強體能。營養師表示,冬令進補並非人人適合,特別是長期疲憊、經常熬夜、作息不正常以及有慢性病的患者,反而容易補到肝火過旺。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肌少症被視為老化社會中潛藏的高風險病症,近幾年「養肌」成了新興的健康促進議題,由於肌少症是50歲以上常見的病症,肌肉質量與肌肉力量隨著時間的增長而流逝,不論是身體的平衡、步態的穩健、手部的握力等均會逐漸變差,影響日常正常生活,嚴重者易因跌倒而導致骨折等併發症。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超過兩年,至今已逾5.6億人罹病、愈來愈多臨床研究發現,患者在疫後產生嚴重且長期的後遺症,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長期未癒症狀稱為「長新冠(Long COVID-19)」。
永續近年是火熱議題,而RE-THINK從2013年發起,於社群媒體臉書(Facebook/現已更名為Meta)起步的頭幾年開始號召淨灘行動。一路到2022的今天,社群媒體平台繁多、使用者普及化、呈現形式多元。因應這樣的趨勢,「永續議題」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和挑戰。
為了避免人際摩擦,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隱藏想法,或是包裝說詞,在這個講究「包裝」的時代,每個人都難免會誇大一點,不然,別人就會覺得你講的話「不夠有趣」、「不夠分量」。也因此,剛認識一個人的時候,第一個要做的功課就是測出對方的「說話的可信度」有多高?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造成的壓力,導致不少患者的自律神經失調變嚴重,症狀也跟著惡化。人體全身的器官都受自律神經所調控,哪裡失調就會產生哪裡的症狀,只要掌握住地水火風四元素,一起搶救體內植物神經。
面對高齡化慢性疾病與退化等無法解決的問題,隨著年齡增長,膝關節也在持續磨損與退化;有好的骨關節,就擁有繼續健康長壽的本錢。「運動治療」在各種疾病上,可以減輕關節疼痛,有助於預防和減少關節疾病,獲得生理、心理和功能上的益處。
震旦集團長久以來與齊柏林基金會合作,提供辦公家具及辦公設備,協助基金會運作;本月我們呼應封面故事「ESG永續未來」主題,邀請基金會執行長萬冠麗,在「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成立四年之際,分享成立至今的心路歷程,並邀請讀者們一同關心地球與環境,塑造美好的永續未來。
中醫講究時令,調補要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點,認為「冬主寒,春多風,春陽屬肝,其性升發。」如今已到寒極而迎春的冬春交接時節,氣候依然寒冷,而人體陽氣已開始升發。中醫養生的要點是「以防風禦寒為主,配合通陽調肝以助陽氣初升」。
「第一隻綿羊跳過去,第二隻綿羊跳過去、第三隻綿羊跳過去……第兩百零一隻綿羊跳過去……」,可是睡不著就是睡不著,這時決定從棉被裡跳出來,開始煩燥和憤怒。氣惱夜深人靜了,大家都放鬆地好好睡覺,怎麼只有自己還思緒紛擾、心情受挫。
中醫的時間醫學強調要順應四時養生,也就是利用季節性養生大法,來順應身體機能四季變化,脾胃疾病發生的時間也不例外!而中醫特有的「證型分類」、「對症治療」是西醫治療所欠缺的,除了規律服藥外,飲食生活衛教也是相當重要,若能做到內養外調,即能「護胃有成」。
生活在空汙、二手菸、甚至是疫苗也追趕不及的變異病毒的巨大威脅之中。應當強化心肺、消解寒濕、鬆開肩背,增強免疫能力,透過伸展學會放鬆、靈活身體,讓「導引」透過放鬆達到極致。
在台灣疫情降為二級警戒後的8月午後,來到位於台北大同區大稻埕的「島內散步」,雖然少了以往假日人聲鼎沸的熱鬧聲,在人文味十足的小巷弄,依舊感受到這股文化氣息,島內散步執行長邱翊說,因為今年5月的這場疫情,也讓這裡的店家收了不少,其實能生存下來,才是真正符合「在地文化」特色的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