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器物學講座——中國古代陶瓷專題⑳ 遼代陶瓷

文/吳棠海.圖/震旦博物館
2021年 10月 No.603

遼代.黃釉劃花長頸瓶

古器物學講座——中國古代陶瓷專題⑳ 遼代陶瓷瓶身高長,表面敷白色化妝土,刻劃花紋,高溫燒製定型,再施黃釉,低溫燒成黃彩。(圖一)
圖片來源:《中國陶瓷全集9遼 西夏 金》,頁105,圖65。
遼代是契丹族在中國北方建立的政權,時間約在五代~北宋時期,與中原漢地及西域各國都有密切的關係。契丹人在文化上兼容並蓄,學習漢人設窯燒造陶瓷,開創出獨樹一格的陶瓷藝術。

一、黃釉長頸瓶

長頸瓶是遼代的典型器之一,器身高長,瓶口較大,口沿有喇叭形和圓盤形的變化,也可以做成鳥首狀,表面以綠釉、黃釉、白釉或剔刻等裝飾。
例如圖一為遼代的黃釉劃花牡丹紋長頸瓶,此器是遼寧省博物館藏品,瓶口外敞如喇叭狀,頸部長而收束,肩部平緩向下傾斜,腹部深長且上寬下窄,表面施以黃釉。
仔細觀察瓶體胎色和釉下紋飾,可以還原當初的製作過程。陶工先用質地較粗的黏土製作胎體,敷上白色化妝土,然後在頸部環刻平行弦紋,在肩部和腹部淺刻牡丹花卉,高溫燒製定型,再罩上黃釉,低溫燒成黃褐色的釉彩。
由於陰刻線紋部分會露出胎體,積聚釉料,因此顏色較深,即使在比較深暗的黃釉或綠釉覆罩下,仍能具有突顯紋飾的效果。

遼代.綠釉單孔皮囊壺

古器物學講座——中國古代陶瓷專題⑳ 遼代陶瓷壺身上扁下圓,頂部有管狀壺流與雞冠形孔鼻,孔鼻內部透穿小孔,俗稱「雞冠皮囊壺」。(圖二)
圖片來源:《中國出土瓷器全集4內蒙古》,頁87。

二、綠釉皮囊壺

皮囊壺是契丹族的傳統水壺,用皮革縫製而成,方便游牧民族隨身攜帶。當他們轉為定居生活後,盛行用黏土仿製皮囊容器,產生陶瓷皮囊壺之品類。
例如圖二為遼代綠釉單孔雞冠壺,此器由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浩爾吐鄉樺杆子溝村出土,壺體輪廓近似橢長方形,器身上方較扁,其下逐漸圓闊,頂部豎立圓管狀的短壺流與雞冠形的孔鼻,孔鼻內部透穿一個小孔,提供穿繩掛帶,俗稱「雞冠皮囊壺」,是遼代皮囊壺常見的形式之一。
此器的胎土較粗,表面先敷一層白色化妝土,高溫燒製定型,再施綠釉,低溫送燒。由於化妝土和釉料並未施滿全器,腹底可見灰黃的胎質原色、白色化妝土及低溫綠釉層層相疊的關係。
遼代皮囊壺的器身長短不一,雞冠形的孔鼻處亦可做成弧形提梁,或者帶有小孔的象生動物,造型富有變化。
 

遼代.三彩鴛鴦注壺

古器物學講座——中國古代陶瓷專題⑳ 遼代陶瓷鴛鴦造型,鳥喙即是壺流,背上突起花形注水口,其後連接弧形把手,表面施加多色鉛釉。(圖三)
圖片來源:《中國陶瓷全集9遼 西夏 金》,頁144,圖113。

三、三彩鴛鴦形水注

水注是中國陶瓷的傳統品類,形狀隨著時代和窯口而改變。遼代一方面吸收中原漢地的水注造型,另一方面根據自己的傳統文化,製作富有特色的形制。
例如圖三為遼代的三彩鴛鴦注壺,此器由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松山區遼代墓葬出土,採模印法製作壺體正背兩面,再組合成鴛鴦的器形,鳥喙內部透空為壺流,背上突起花形注水口,其後連接弧形把手,方便提取,表面敷有白色化妝土,高溫燒後施以低溫鉛釉,呈色斑斕美麗。
根據現有的資料分析,遼代水注有圓身、扁身或葫蘆形之狀,也有禽鳥、游魚、人物等象生類型,表面施單色釉或多色釉,器形變化頗為豐富。
 

遼代.三彩
印花海棠式長盤

古器物學講座——中國古代陶瓷專題⑳ 遼代陶瓷此器的造型與紋飾用模印法一體成形,表面配合器形和紋飾施以褐、綠、白之低溫釉彩。(圖四)
圖片來源:《中國出土瓷器全集2天津 遼寧 吉林 黑龍江》,頁134。

四、三彩印花海棠式長盤

盤子也是中國陶瓷的故有品類,形狀多呈圓形,運用直口、敞口及花形口做變化。遼代瓷盤既有圓形和花形,還有獨特的方形及海棠花形二類。
例如圖四為遼代的三彩印花海棠式長盤,此器由遼寧省新民縣巴圖營子村遼代墓葬出土,盤口外翻成折沿狀,弧形器壁往下收窄,腹部略淺,輪廓近似一枚海棠花朵,口沿環繞一圈卷草紋,底部壓印折枝花卉,花卉兩旁有蜂蝶飛舞。
盤體和紋飾採模印法一體成形,表面先敷化妝土,高溫燒製定型後,配合器身的曲折變化與紋樣分布,施加綠釉、褐釉及白釉,低溫燒成三彩裝飾。
此類海棠形瓷盤的造型源自於唐代金銀器,盤內常有支釘痕跡,顯示當時採支釘法疊燒的工藝。

遼代.三彩印花硯

古器物學講座——中國古代陶瓷專題⑳ 遼代陶瓷此器的受墨處不施釉,以利研磨發墨,其餘器表配合圖框與紋飾布局,施加多色彩釉。(圖五)
圖片來源:《中國出土瓷器全集4內蒙古》,頁78。

五、其他品類

遼代陶瓷的品類眾多,除了上述四種器皿之外,還有一些器物尚未見於其他地區,屬於本地獨有之品類,亦頗受世人矚目。
例如圖五為遼代的三彩印花紋硯,此器由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營子出土,器身呈圓體狀,採分段模印法製作,再組合成完整的造型,硯池部分由器緣向內傾斜深入,周邊保持一圈C形平台作為硯緣。
硯池前段露胎不施釉,以利研磨發墨,其餘器表皆模印花卉,敷上白色化妝土,高溫燒製定型,再依器形與紋飾需求施加綠釉、褐釉及透明釉,低溫燒成多彩裝飾。
其他的特殊器物還有套盒、撲滿及鱖魚壺等等,製作精美,釉彩斑斕,反映遼代進步的陶瓷工藝、宗教信仰及文化生活。

遼代本是游牧民族,與周邊國家交流頻繁,積極吸收漢族文化,創製出富有草原民族特色的陶瓷產品。下期將以三彩為題,比較唐代、遼代及金代三彩器物的差異。

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

震旦集團 AURORA GROUP
瀏覽人次:1140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或撥打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延伸閱讀

震旦博物館新展 靈光: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展

上海震旦博物館於2025年5月16日起在五樓古器物學研究中心展廳開展「靈光: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展」,共計展出兩百餘件玉器精品,覆蓋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時期及齊家文化,呈現新石器時代「四大文化譜系」的玉器之美。

認識元青花瓷專題——形紋設計➅ 元代青花多棱器型的設計

元代青花的造型頗為豐富,既有中原本土的傳統器類,也有草原民族的特殊風情,或是配合市場需求,吸收異國元素而產生的新形制,如多棱形的器物即是受到伊斯蘭文化影響的產物。

震旦博物館出版叢書介紹—戰國玉器

戰國時期是一個變革極大的時代,而戰國玉器在造形、紋飾及形制功能的演變上,正可反映出這個時代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