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青花龍紋的眼睛微凸,趾爪尖銳如鷹,鬃毛帶狀飄揚,體態雄健而有氣勢。(圖一)
龍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神話動物,也是帝王權力的象徵,普遍出現在各種不同的器物上。到了元代中晚期,當景德鎮窯廠創燒出藍白相間的青花瓷器時,龍也成為青花瓷器上的紋飾題材。
根據目前的資料顯示,元代青花龍紋大多繪於圓體罐、梅瓶、至正型大瓶、四繫扁壺、高足碗及圓盤等品類上,龍紋的姿態與器形、所在位置及其他附屬性紋樣互有關聯,本文選取四件代表性的器物,介紹單龍紋的設計概況。
一、元代青花龍紋特徵
元代青花龍紋屬於長條狀的蛇身類型,有單龍和雙龍的組合,姿態或許不同,但都具有共同的特色,形狀參見圖一所示。
此圖為震旦博物館收藏的元代青花雲龍紋罐局部特寫,龍首採斜角俯視狀,嘴巴微張,吐露舌頭和獠牙,雙眼略呈橢圓形而有鼓凸之感,瞳孔較大且點畫在眼眶邊緣,前額微微凸起,長長的雙角分岔如犄角。
龍的頸部長而彎曲,表現出抬頭挺胸的昂揚精神,龍身修長如蛇,以S形為基調上下彎轉,背脊上面的脊板成排豎立,體表布滿扇形或網狀鱗片,四肢前後開展,趾爪尖利如鉤,體態雄健而有氣勢。
龍首可以面向前方或往後迴轉,身軀配合器形與所在位置安排,產生橫向遊走、上升下降及環狀盤繞等形式。
二、圓體罐的龍紋設計
元代青花罐的體型以大型罐和中型罐為主,大型罐上附加二個器耳,龍紋以對稱式的雙龍組合居多,中型罐沒有器耳的限制,故有雙龍或單龍的設計。
例如圖二為震旦博物館收藏的元青花雲龍紋罐,器口大而圓,頸部短直,肩部朝下傾斜,腹部外擴為圓鼓形,器底有淺凹足,表面用鈷料繪畫海水波濤和雲中行龍等青花紋飾。
龍紋曲頸昂首,面向前方,鼻吻朝上翹起,張口露出獠牙,修長的龍身起伏有致,順著圓闊的器壁往後蜿蜒,環繞罐腹一周,龍紋旁邊散布朵朵祥雲,下方則有洶湧的波浪。由於龍紋所在的器面寬闊,圓鼓的器身強化它的體積量感,下方海水限縮在狹窄的底部,兩者對照之下,顯得龍紋更加雄健威武。

昂首拱身,環繞器壁一周,四周散布祥雲,下方海水洶湧,是單龍紋在圓體罐的設計。(圖二)
三、寬口梅瓶的龍紋設計
寬口梅瓶是從小口梅瓶衍生而出的新形制,造型參見圖三之例。
此器為震旦博物館的藏品,瓶口狀如盤形,頸部收窄,肩部傾斜外擴,腹部深長且上寬下窄,足底微撇,器底圈足淺而寬,表面用鈷料繪畫斜格錦紋、海水波濤、壼門紋邊框內填雜寶、串枝牡丹及海水波濤雲龍紋。
龍紋昂首曲頸,朝上仰望,身上披著長條火焰,以上下起伏的狀態環繞器身一周,四肢前後開展,鬃鬣迎風飄揚,龍紋周邊伴著朵朵祥雲,下方則是高聳環立的波浪,水勢洶湧澎湃。
此器的瓶腹高長,龍紋約佔2/3,底下的海水未滿1/3,二者之間的留白墊高了上方的空間,襯托神龍凌空飛行的瀟灑與快意。

梅瓶的腹部高長,龍紋與海水之間留白,可以烘托龍紋御風而行的瀟灑快意。(圖三)
四、高體瓶的龍紋設計
元代青花瓶的體型高長,尤其是葫蘆瓶和至正型大瓶的高度都在60公分以上,前者以花卉、昆蟲、八大碼為飾,後者以龍為主紋,搭配其他附屬性的紋樣。
例如圖四為震旦博物館收藏的元代青花雙象耳龍紋至正型大瓶,瓶口呈盤形,頸部略長,肩部斜溜,腹部深長,腰部以下收窄,下方具有台座式的圈足,頸部兩側附加一對象首,獠牙外露,長鼻下捲,做為器耳。
瓶身表面用鈷料繪畫八層青花紋飾,由上至下依序為海水波濤紋、雙層蕉葉紋、鳳鳥祥雲紋、帶狀蓮花、海水波濤雲龍紋、海水波濤紋、帶狀牡丹,以及壼門紋邊框內填火焰、雙角、銀錠、法螺等雜寶圖案。
龍紋昂首、拱身,環繞器壁一周,旁邊漂浮著祥雲,下方海水洶湧,因為器身寬窄變化較大,紋飾題材多元的關係,海水雲龍紋採取比較緊密的方式布局,與其它附屬性的紋樣層層堆疊出華美的風格。

瓶身高長,紋飾豐富,海水波濤雲龍紋的布局較為緊密,與其他紋飾堆疊出華美的風格。(圖四)
五、圓形盤的龍紋設計
元代青花盤以繁密的布局著稱於世,表面大多繪畫花卉、瓜果、麒麟、禽鳥、蓮塘、魚藻及八大碼等紋樣,只有少數的大盤和中型盤以龍為主紋。
例如圖五為震旦博物館收藏的元代青花龍紋盤,此器屬於窩形盤之類型,盤口朝上,口沿做成菱花形,器壁呈弧面狀向下斜收,盤底坦平,具有圈足,表面繪畫青花龍紋、串枝菊花及壼門紋邊框內填如意雲頭圓珠紋。
龍紋昂首挺胸,張口吐舌,身軀順著盤底邊緣蜿蜒,配合角度取象的變化,營造扭身前行、彎轉迴繞的動態,撐開的四肢和飄揚的鬃鬣也與盤底圓框自然和諧,在串枝菊紋的襯托下呈現出祥和的氛圍。

龍身順著器形蜿蜒,配合角度取象的變化,營造扭身前行、彎轉迴繞的動態。(圖五)
元代青花單龍紋依據器物形狀而布局,與其他附屬性的紋樣一起搭配裝飾,產生同中有異的變化。下期將以魚藻紋為主題,介紹此一題材在瓶、罐、盤等器物上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