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永樂 青花纏枝花卉紋大扁壺

文/吳棠海.圖/震旦博物館
2023年 1月 No.618
明 永樂 青花纏枝花卉紋大扁壺明 永樂 青花纏枝花卉紋大扁壺 高47.2公分/震旦博物館提供
明代永樂皇帝重視邊疆經營和海外貿易,派遣使者出訪西北、西南、北方諸國及西洋等地,許多外國文物隨著交流的腳步輸入中國,成為青花瓷器的仿製對象,如本期所要賞析者即是此類作品。

此件青花壺的造型頗為特別,壺口小而圓,頸部短直,近口沿處突起一圈凸稜,凸稜下方有小繫孔,壺腹呈扁圓形,肩上附加二個對稱的雙繫,壺腹正面隆起如龜背,中央突起半球形的圓臍。

扁壺的頸部、壺腹正面及側壁一周皆以青花為飾。近口沿處環繞一圈串枝花卉,其下勾畫細密的海水波濤紋。壺腹正面採同心圓的形式布局海水波濤、纏枝花朵及八角幾何星紋等紋飾,八角星紋內外填入卷枝蓮花、花葉紋及海水波濤紋,壺腹側壁則為串枝花卉。

壺身背面平整,中間朝內陷入為圓形凹槽,表面光素無紋,可知其為貼壁掛置之物。露胎處保留十字形的支墊痕跡,顯然此器在窯內燒製時,採用平臥的方式裝燒,下方放置十字形的墊具,與匣缽隔離,是研究當時燒窯工藝的重要線索。

此器的造型和紋飾皆模仿伊斯蘭金屬器,屬於中外交流的產物。類似的形制亦可見於兩岸故宮的典藏中,提供讀者鑑賞的參考。

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

震旦集團 AURORA GROUP
瀏覽人次:1287
標籤索引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或撥打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延伸閱讀

專題導讀(一)——紅山文化 靈光: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展

上海震旦博物館於2025年5月16日起在五樓古器物學研究中心展廳開展「靈光: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展」,共計展出兩百餘件玉器精品,覆蓋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時期及齊家文化,呈現新石器時代「四大文化譜系」的玉器之美。

認識元青花瓷專題——形紋設計⑧ 元代青花執壺的設計

在眾多的元代青花瓷裡,「執壺」雖然不像青花大盤、大罐那麼突出而顯眼,卻也是這個時代頗富特色的品類之一。使用者以手握持壺柄或壺體,將壺內的液體倒出來,體型不至於太大。

震旦博物館出版叢書介紹—唐宋元明清玉器

中國玉器發展到了魏晉南北朝,數量大幅減少,直到隋唐以後才重新蓬勃起來。此時的玉器受到外來文化、文人品味及庶民文化的影響,以服飾玉、陳設器、仿古玉、吉祥玉、把玩器及嵌飾器等品類為主體,呈現實用性與生活化的新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