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永樂 青地白花波濤龍紋扁瓶

文/吳棠海.圖/震旦博物館
2023年 3月 No.620
明 永樂 青地白花波濤龍紋扁瓶明 永樂 青地白花波濤龍紋扁瓶 高47公分/震旦博物館提供
青花瓷器主要以筆繪方式製作紋飾,部分器物結合「貼、塑、刻、劃」等胎體工藝技法來豐富紋飾的表現,如本期所要欣賞的明永樂時期青地白花波濤龍紋扁瓶即是其中一例。

此器的瓶口外敞,頸部略長,中間收窄為束腰狀,腹部圓闊,橫斷面呈橢圓形,屬於體型比較渾厚的扁瓶形制。瓶底形狀與腹部互相對應,具有橢圓形的淺凹足,足底一圈無釉,是模仿伊斯蘭地區金屬器的產物。

瓶身表面布滿紋飾,口沿勾勒卷草紋,頸部環繞纏枝花卉,腹部正背兩面各有一龍,龍紋翹鼻張口,昂首曲頸望向後方,修長的身軀上下起伏,四肢前後開展,毛髮飄揚,周邊布滿海水和浪花,組成波濤龍紋之圖樣。

龍紋採陰刻法製作,再用鈷料點睛,勾勒嘴巴和身形輪廓,繪畫一波接著一波、洶湧翻騰的海浪,罩上透明釉後高溫燒製定型。海水部分呈寶藍色,龍紋部分則為白色,線刻處因釉料積聚而微泛淡青,在藍色水紋的襯托下顯得氣勢非凡。

類似的器形和紋飾亦可見於景德鎮珠山官窯遺址所出土的永樂青花海浪刻白龍紋扁壺上,提供讀者鑑賞的參考。

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

震旦集團 AURORA GROUP
瀏覽人次:1207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或撥打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延伸閱讀

專題導讀(一)——紅山文化 靈光: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展

上海震旦博物館於2025年5月16日起在五樓古器物學研究中心展廳開展「靈光: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展」,共計展出兩百餘件玉器精品,覆蓋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時期及齊家文化,呈現新石器時代「四大文化譜系」的玉器之美。

認識元青花瓷專題——形紋設計⑧ 元代青花執壺的設計

在眾多的元代青花瓷裡,「執壺」雖然不像青花大盤、大罐那麼突出而顯眼,卻也是這個時代頗富特色的品類之一。使用者以手握持壺柄或壺體,將壺內的液體倒出來,體型不至於太大。

震旦博物館出版叢書介紹—唐宋元明清玉器

中國玉器發展到了魏晉南北朝,數量大幅減少,直到隋唐以後才重新蓬勃起來。此時的玉器受到外來文化、文人品味及庶民文化的影響,以服飾玉、陳設器、仿古玉、吉祥玉、把玩器及嵌飾器等品類為主體,呈現實用性與生活化的新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