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與當代的交會處—迎接2023上海藝術季

圖.文/震旦博物館
2023年 12月 No.629
在傳統與當代的交會處—迎接2023上海藝術季
時值上海一年一度的藝術季,震旦博物館迎來了兩位年輕新銳藝術家的展覽:「汪一:『溫和的焦慮』和楊揚:『邊緣』」。

展覽「溫和的焦慮」由 LIANG PROJECT畫廊發起,帶來藝術家汪一2021年至 2023年最新作品。汪一,過去二十年著名留學歐美的青年畫家之一,1984年出生並成長於上海、留學紐約,但兩座大都市從未進入他的畫布,甚或,正是都市人格使他的內心想像,遠離都市。

在此次展覽中,我們可欣賞到他畫中出現的大自然,並非風景畫,而是景觀的代碼,一種填充畫布空間的色塊需要。當他畫的人物或遠或近活動於虛擬的山谷、湖面、岩間、林中,畫面有如放大的卡通或數位空間,藏著曖昧的隱喻,而其中的敘事、被簡化或被模糊。

著名藝術評論家陳丹青先生為展覽撰文:「汪一在畫布上隨機分割的大塊色域,或許參酌種種抽象畫資源的色彩譜系或對比元素,或許,僅僅取決於畫家的個人趣味或心理偏愛。他喜歡用滲入若干綠意的深藍色(這樣的藍,最遠能追溯到北歐的蒙克),然後以大塊藍色色域的深淺變化,映襯粉質的薔薇色、檸檬黃,還有明快的翠綠。這樣的色塊組合當然有夢境的(再次令我想起蒙克)、異質的效果(類似高更的世界),但我更願意相信,他似乎有意無意將自己和觀眾帶入童話世界,而他並不確認,也不想確認他與童話、童話與他的關係。」

在傳統與當代的交會處—迎接2023上海藝術季執行長黃聖智(左)與藝術家汪一(右)舉行開幕式座談。

AM Next 特展系列

「楊揚:邊緣」於藝文廳展出。楊揚1989年出生於敦煌,現工作生活於北京。他於2019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表現性油畫工作室,獲碩士學位。通過一種當代的、全景性的感知,楊揚反思了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技術、主題與圖示,並且融合了古代宗教藝術、表現主義、以及街頭塗鴉的元素。

「邊緣(Edges)」精選了楊揚近期的布面綜合材料繪畫,以宣誓抽象繪畫的當代表意:它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法,更是一個文化認知入口,通往反覆運算中的全球文明。此次個展中,藝術家充分調動畫布背面與邊框這一傳統意義上的非功能空間,讓色域和筆勢推敲出全景式的歷史文化新視域。相較於壁畫的內容和宗教性,楊揚更在乎其表面承載的「破壞史」,於是,在大面積塗抹與層疊而成的顏料之上,他以線條進行干預,並將生物與化學反應形成的不穩定質感引入畫面,試圖重現人為銷毀與自然侵蝕的痕跡。楊揚在主流文化經驗之上塗鴉,一種當代東方視角下的替代性文化志由此觸發。

在這個充滿活力和創意的時代,震旦博物館始終關注和支持年輕藝術家的成長和發展。未來,震旦博物館將繼續致力於推動藝術的創新和發展,為更多的觀眾帶來更多優秀的藝術展覽和活動。

在傳統與當代的交會處—迎接2023上海藝術季汪一「樹上的人」200X200cm 布面油畫 2023。
在傳統與當代的交會處—迎接2023上海藝術季AM Next特展「楊揚:邊緣」

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

震旦集團 AURORA GROUP
瀏覽人次:267
標籤索引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或撥打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延伸閱讀

藝術棚棚1.0系列:「卡班」藝術項目 引領現代上班族藝術療癒新方法

“不是上班,不是下班,是「卡班」。在上下班之間、績效和焦慮之間,每個人都可能被卡在日常的某個角落。”

認識元青花瓷專題—— 形紋設計⑦ 元代青花大盤的設計

青花瓷是元代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許多大型器物透過傳統絲路和海上航線運送到伊斯蘭地區,其中既有知名的青花大罐和青花大瓶,也有尺寸龐大、器身厚重、裝飾華美的青花大盤。

震旦博物館出版叢書介紹—漢代玉器

漢代玉器是在戰國晚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制功能集早期玉雕之大成,除了劍飾玉、組佩飾及喪葬玉臻至成熟之外,玉帶鉤、動物玉雕、玉質器皿及大型玉璧也呈現出多采多姿的風貌。本書收錄漢代玉器224組件,內容分為禮瑞用玉、喪葬用玉、佩飾用玉、人物造形、動物造形、飲食用器、嵌飾用玉、璽印、劍飾用玉、似玉材質及改形玉器等類,導論和分說明皆由北京大學考古學博士蔡慶良先生所執筆,深入淺出的分析漢代玉器獨樹一格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