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工具持續進化、全球景氣低迷、組織架構極簡化,最為人力資源專家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AI來了,我還有工作嗎?AI帶來了方便,也帶來了焦慮,不少中高階主管午夜驚醒。
這些年我協助超過百家企業在全球招募與培養關鍵人才,也在非營利組織推動大學生就業與職涯賦能。根據我的觀察——未來的職場淘汰賽,已悄悄開打。我從實務觀察出發,協助企業領導者與職場工作者掌握以下三大關鍵——「未來的職場趨勢」、「企業對人才的重新定義」,以及個人可立即採取的「職涯調整策略」。
Q1:你是否已身處「職場冰河期」?
我們熟悉的「穩定職涯」模式,正逐步瓦解。面對經濟結構調整、成本提高,許多老闆心中其實早有答案:不是不想用人,而是不想用沒價值的人。尤其在現金流吃緊的情況下,企業不再以「資歷」決定去留,而是以「價值創造能力」衡量人才的貢獻。
疫情後的經濟復甦仍然疲弱,我與許多企業主對話發現,許多企業早已進入「撐著但不賺錢」的階段。你以為的穩定工作,只是老闆還撐得下去;等現金燒完、資金斷裂時,就是下一輪裁員潮的開始。因此,你需要思考如何為企業創造價值,創造營收,才是你能否續留企業的關鍵。目前正經歷「職場冰河期」,要再就業必然是難上加難。你在老闆眼裡的價值,決定了你能不能撐過這波冰河期?
Q2:我的工作是否很快就被AI取代?
我深信AI會淘汰不會用AI的人,因此我在演講中或文章中經常反覆強調:「你不需要變成AI專家,但你需要與AI共舞。」
以我自己為例,前些時候我寫了一篇文章,是關於星雲大師〈最後的遺囑〉與管理間的連結。我除了自行創作也同步讓AI參與分析,結果AI列出的十大觀點中,我選擇中了其中六項放入我的文章中,比我自己的觀點還要多,最終的專欄文章包含了我與AI的觀點,兩者結合之後,文章的含金量以及對讀者的價值就從加法,變成了乘法。
請務必記得我反覆強調的重點:AI會取代很多人,但是究竟優先被取代的是誰?答案很簡單:「不會用AI的人,將被會用AI的人取代」。

Q3:工作的定義正在改寫,你跟上了嗎?
過去一份工作做十年是穩定的象徵,現在?恐怕是缺乏競爭力的標誌。雇傭關係多元化,是人力資源領域多年來一直十分重要的課題:全職、兼職、freelancer(自由工作者)、外包、顧問,自媒體工作者等,都在取代傳統的「正職」概念。職場型態的多元化,正挑戰傳統人資管理的邏輯。企業用人思維,也從「僱人」轉向「借力」——如何以最小固定成本,整合最有效內外部資源。老闆不在意你是哪一種身分,他只在意你能不能「用最小的資源,幫他創造最大的價值」。
未來用人的趨勢,會更關注成果而非工時、貢獻而非職稱。對個人而言,代表的就是:若無法明確定義自己的價值與貢獻,便容易淪為在職場冰河期被淘汰的人。
Q4:焦慮時代,你該從哪三條軸線升級?
透過《職場能力白皮書》調查發現,我們觀察到大多數職場人有三種典型焦慮:不知道自己該補什麼技能、學了很多但沒明顯成效、不確定努力是否能轉化為回報。我建議每個人應該針對以下三個軸線來進行職涯升級:
❶單點突破:找到一個你熱愛、有天賦、且市場願意為之付費的技能,做到專業可被辨識、價值可被衡量。
❷多點觸發:有意識地跨領域連結,建立自己「知識邊界以外」的對話能力。
❸持續輸出:你的價值來自於「對別人有用」。將所學透過分享、教學、自媒體等方式轉化為個人品牌,並與市場對話。
Q5:頂尖人才的共通特質,你具備幾項?
這些年來我面試過無數位企業高管、年薪數百萬的職場菁英,發現他們身上有八大共同特質,其中前三點尤為關鍵:
1. 正能量
他們擅長調整自己的情緒能量,在變局中保持冷靜、自我激勵。例如:我推薦「4-7-8呼吸法」(深吸4秒,屏住呼吸7秒,用8秒把氣吐完),幫助自己情緒穩定的簡單好用的方法。
2. 量身訂製
不論是對待顧客、同事,或是職場應對,他們總能讓人感受到「你不是其中之一,而是唯一」。這是一種細節與人味並存的職業美學。想讓人過目不忘,你必須與眾不同!
3. 梅迪奇效應(The Medici Effect)
優秀的人不會只困在自己的專業圈與舒適圈,他們會主動跨業、跨界吸收靈感與經驗,形成獨特的綜合競爭力,正如「梅迪奇效應」所說:創新來自異質碰撞。這一點我深刻認同!
若你想成為職場頂尖的人物,「同理心」、「公眾演說」、「邏輯思考」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
Q6:哪幾個行業仍有發展潛力?
我經常被問到,現在到底還有哪些產業是未來較看好的賽道?我個人更看好的是行業融合有以下的趨勢:
科技+人文 / 綠色+智能 / 健康+場景
➡結構性成長行業(受大趨勢驅動):
AI / 高科技:智慧製造、AI應用、大數據、半導體
大健康:生技、長照、心理諮詢、保健食品、新藥研發
寵物經濟:飼養、醫療、美容、陪伴服務
永續發展:綠色能源、核聚變、電池回收、智慧物流
➡人味難被取代行業(需同理心與感知力):
教育與職涯教練、美學與設計相關、餐飲與私廚、遊戲與電競、自媒體經營與個人品牌
Q7:為何公益是最強投資?
「成功人士」最後都不約而同地選擇投入公益。因為公益是一種「最高級別的利他」,也是建立人脈與信任快速且長遠的方式。你仔細觀察便不難發現,大部分的企業家都有一顆公益之心,很多老闆甚至會成立基金會,長期回饋社會。
很多人把公益當成是「有餘力時的選項」,我倒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參與公益反而是對職場人的「職涯投資工具」。透過參與公益活動,你將有機會認識很多大咖。你想賺錢,你需要知道「賺錢的本質是利他」也就是為他人創造價值。而公益的本質,同樣也是利他。
未來沒有標準答案,職場也沒有標準賽道。但你可以選擇學習與探索,與人連結,成為那個能夠適應變化、擁抱成長的人。工作從來不是一場「先到先得,持久佔位」的比賽,而是「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競賽。願你在風起的年代裡,不只是穩住自己,而是成為能帶動風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