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才不是靠錢 價值共鳴才永續

文/黃至堯.知名人力資源專家博士
2025年 7月 No.648

Q1:人難招也難留,獲利≠留人?

1. 企業文化空洞,人才用腳投票
這家公司導入績效制度,績效面談也定期進行,問題在於制度若沒有真正與員工共鳴,就不具備向心力。
許多企業談「人才」只看外在誘因(薪資、獎金、升遷通道),卻忽略內在驅動:「我是否感受到被理解、被需要、被成就?」我常說:人才不是招來的,是吸引來的。這不是雞湯,而是現實。

2. 只靠薪,留不住心
對Z世代來說,賺錢只是基本,「工作意義」與「價值認同」才是核心。Impact Foundation調查指出:超過68%年輕員工表示,如果公司無法說清楚「為社會創造什麼價值?」他們會考慮離開,找下一家值得投入的公司。這就是企業從「利己」轉向「利他驅動」的原因。
我與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執行長彭冠宇教授共同出席一場論壇,他提到一句話,深深打動我:「真正聰明的企業,會把每一個利他的動作,轉化為獲利的正循環。」從商業模式上,就讓解決社會問題成為營運的一部分。

【問題拋給你!】
你的團隊,有這三個危險信號嗎?
❶每次績效面談都像「交作業」,沒人真正敞開心說話
❷優秀人才總是撐不到第二年升遷
❸公司講了很多願景,但員工私下卻說「那不關我的事。」

如果三項中了兩項以上,很快地,你可能就將面臨人才流失。

Q2:如何靠「解決社會痛點」化解人力危機?

「企業最難的事是什麼?」多數老闆毫不猶豫地回答:「招不到人。」在人才荒的艱難局面下,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不花錢搶人,反過來「培養人」。

1. 從抱怨學校不實用,到親自進入校園「做連結」

這家公司原本每年花大筆預算投放招募廣告、辦說明會,但效果極差。我建議他們與學校合作職涯輔導課程共創,派高層員工走進教室、邀請學生參與「專案體驗」。這不是慈善,不是企業參訪,而是把培養未來人才當作營運的一環。一年後發現:

  • 投入最多時間的學生,超過50%在畢業後主動應徵。
  • 招募成本降低近一半。
  • 這群員工的留任率與內部影響力都遠高於平均。

本業即公益,不是額外多做什麼,而是設計一個能讓社會受益的商業模式。

2. 解決社會問題,也解決自己的問題

「做好事」會增加企業成本?但現實往往相反——當你解決社會問題,你的獲利反而更穩定、更具延續性。想想以下兩個場景:

  • A公司:花200萬買廣告爭取曝光、卻換不回應徵者。
  • B公司:花200萬投入校園專案,產出100個潛在人才庫及品牌好感度。


【問題拋給你!】
有沒有把痛點變成「影響力設計」?
❶你的產品/服務,可以對社會有積極作用,卻從沒被好好包裝或升級?
❷你的痛點(像是招募、離職)是否可用更根本的社會合作模式來轉化?
❸從企業視角,設計一個能「自我造血」又能「創造價值」的ESG模組?

如果你開始思考這三件事,你就已經走在「利他變現」的第一步。

Q3:真正的企業價值是賺得多,還是被記得?

如果明天你的公司消失了,世界會少了什麼?過去,企業存在價值被簡化為:股東回報、營收報表、EPS數據。在價值重構的時代,真正具備未來生命力的企業,是那些「離開後還會被懷念」的存在。

1. 「被記得」,是下一個商業競爭力

「影響力」不是你說了多少,而是別人用什麼情緒想起你。

  • 宜家不只是家具,而是那份「平價也能有設計感生活」的價值選擇。
  • 台積電除了製程與晶片,還會想到它在供應鏈中扮演「穩定者」角色。
  • 星巴克不是咖啡,而是創造一個「激發人們的潛能,讓人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的空間」。


企業所以強大,不只是因為產品好,而是因為他們參與了我們的生活記憶建構,變成了集體經驗的一部分。這就是企業影響力的高階版本「情緒資產 Emotional Capital」。

2. 從「短線業績」到「長線關係」

被記得的企業,往往做對三件事:

  • 制度設計讓人活得更有尊嚴:不是只給KPI與控制,而是讓每位員工在組織中「有位置、有話語、有影響」。
  • 產品服務真實解決痛點:不是製造需求,而是深入理解問題本質,讓人感受到「這東西懂我」。
  • 品牌姿態帶來集體情緒投射:不只是賣東西,而是形成一種「我選擇這個品牌,就是選擇某種人生立場」。


我曾協助一間企業重新定義它的品牌故事,並建立基金會。在半年內面試到職率提升了四倍,最感人的是有人選在面試後反饋:「我第一次覺得,我很想加入一家重視公益與社會責任的公司。」這就是被記得的力量。

【問題拋給你!】
你的公司,值得被記得嗎?

❶如果有一天公司不再存在,顧客會懷念什麼?
❷你的員工,在未來面試時,真心驕傲地說:「我曾經在那裡工作」?
❸你的產品或服務,是否能進入別人生命的「重要時刻」中?

這些問題,沒辦法靠廣告、數據或行銷解決,它需要一場對於「存在意義」的重新選擇。就不會被短期流量、財務報表牽著鼻子走。相反我們會問得更深:如何讓顧客更安心?如何讓員工更成長?如何讓社會更進步?這些問題,會反過來帶來真正長久的營收與忠誠度。

Q4:下一個10年,贏的企業是誰?

回顧過去20年,成功企業往往有個共同特點:它們不只會賺錢,而是能持續創造價值並被社會接納。未來的競爭,不只是產品、人才,而是價值敘事的競爭。當你能清楚說出:

  • 我們的存在,是為了解決哪個社會痛點?
  • 我們的成長,是否讓更多人一起變好?
  • 我們的營運,是否能在不剝削、不犧牲尊嚴的情況下前進?


1. 三句話,寫給想「轉向利他」的企業經營者

如果你正在思考企業轉型、文化重塑或品牌重構,請先記住這三句話:
❶ESG不是附加項,而是商業設計的第一頁。
❷人才不是搶來的,是吸引來的。
❸被記得,是未來最強的護城河。

三句話決定你是「短線贏者」,還是「長線信任者」。信任這條路不好走——也正是因為這樣,它成為了門檻,也成為了真正競爭力的來源。

2. 如果你想開始,這三步是最務實的起點

我分享「利他營運」的三個落地起手式:

❶重新定義內部KPI加入EMP(員工滿意度)指標:問問每位員工:「你在這份工作中,獲得了什麼樣的意義感?」定期量化追蹤。
❷產品服務導入社會連結設計:不論B2B或B2C,問自己:「這個產品,如何為某一群人帶來尊嚴、自由或安全感?」
❸建立「被記得計畫」:邀請顧客、員工、合作夥伴寫下「我為什麼記得你們」的故事,用這些故事反推企業的營運決策。
這三步,不需要大預算也不需團隊,但能打開一條新思維的門。

3. 你曾經在哪間公司,感受到「我真的重要」?

  • 有沒有曾在某家公司老闆或團隊裡,感受到「這裡值得我留下來」?
  • 那是一個怎樣的時刻?
  • 他們做了什麼,讓你想記住、甚至想效仿?


我們這一代人,正經歷一場價值轉向,一場「從利己到利他」的革命。願我們都能參與其中,成為讓未來值得期待的人。

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

震旦集團 AURORA GROUP
瀏覽人次:6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或撥打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延伸閱讀

薩提爾溝通引導師——李崇義 用對話重啟職場關係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也都能夠替自己做出最好的決定,如果有人只看到別人的所做所為不符合自己期待就忿忿不平、自怨自艾,沒有動力改善當前的困難,他很有可能並未意識到每個人都應該、也都可以為自己負責,面對自己的課題。

善用優勢而不依賴 當個聰明的AI駕馭者

近幾年來,各國在應用型與解決方案型AI領域發展迅速,新創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企業導入AI的腳步也持續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