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美術館展覽回顧——盛夏藝事,典藏記憶

圖.文/震旦美術館
2025年 10月 No.651
震旦美術館展覽回顧——盛夏藝事,典藏記憶
2025年暑期,盛夏的熱烈氛圍為文化藝術領域注入活力。在此期間,震旦美術館精心策劃,攜手梁纓、周松兩位風格鮮明的當代藝術家,重磅推出 「踏花行—梁纓個展」與 「超・自然—周松個展」兩檔特色展覽,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打造一場兼具美學享受與思想深度的當代藝術盛宴,為暑期文化生活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藝術家梁纓個展「踏花行」於2025年7月19日至8月17日向公眾開放。本次展覽呈現其近年創作的40餘件作品,以當代視角重構傳統水墨意象。

梁纓近年的創作尤其注重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與古為徒,以現代視野和手法詮釋傳統美學,展現對當下生活的思考與想像。其筆下的花卉不再是傳統吉祥符號,而是被賦予呼吸感的生命載體——花瓣的蜷曲舒展與色彩碰撞,隱喻著生命盛放與凋零的哲思。

從早期以女性視角解構經典的「梁纓日記」系列,到如今超越性別敘事的創作,她始終以畫筆捕捉「存在與消逝」的美學。

ABOUT  藝術家 梁纓
生於藝術世家,作為新中國成立後最早出國留學的藝術家之一,她的藝術之路融合東方傳統⽔墨根基與西方現當代藝術養分,形成既含蓄蘊藉又具鋒芒的獨特繪畫語言。
 

震旦美術館展覽回顧——盛夏藝事,典藏記憶踏花行——梁纓個展

 

震旦美術館展覽回顧——盛夏藝事,典藏記憶《雙枝石榴紅》/紙本設色/96x179.5cm/2025。

藝術家周松個展「超.自然」於2025/8/22-9/21在震旦美術館正式開放,本次展覽由震旦美術館黃聖智策展,威尼斯佩吉.古根海姆美術館策展人Grazina Subelyte(格拉齊娜.蘇貝利特)擔任學術主持,展覽呈現藝術家周松近年創作的四十餘件繪畫與裝置作品。

以「超.自然」為主題,周松在宗教史、藝術史與未來學的多重視野中,探索人與自然、科技與精神之間的深層關係。以尼采「超人」哲學為精神背景,周松在本次個展中構建起一個跨越宗教史、藝術史與未來史的多維藝術世界。在這裡「自然」不僅是山川草木的表像,更是人類精神與宇宙秩序的隱喻;而「超」則意味著突破現實與文明的邊界,進入一個兼具哲學思辨與視覺震撼的領域。

展覽以〈熵增〉與〈熵減〉作為隱形線索,將超寫實的「樹、鉛筆、人體」等符號組合成隱喻性的生態系統,探討人類在自然、科技與信仰之間的微妙平衡。從《秘境》對山水與機械質感的重組,到《新創世紀》中以機器人取代人類的寓言場景,作品既是對真實與虛幻的追問,也是對後人類時代生存困境的反思。

作為當代藝術中兼具技術嫺熟與思想深度的創作者,周松在傳統山水意象與未來科技符號的碰撞中,延續了中國藝術「觀物取象」的思維方式,並將其置於全球化與人工智慧語境下加以重構。在解構與重構的迴圈中,觀者被引領進入一個既古老又未來的精神秘境,去思考人類價值、文明方向與與自然共生的可能。

ABOUT  藝術家 周松
1982年出生於江西,2006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現工作生活於北京。
 

震旦美術館展覽回顧——盛夏藝事,典藏記憶超.自然——周松個展

 

震旦美術館展覽回顧——盛夏藝事,典藏記憶《重塑》/布面油畫/100x80cm/2025

2025年暑期,震旦美術館憑藉「踏花行—梁纓個展」與「超.自然—周松個展」,為觀眾呈現傳統與當代碰撞、美學與哲思交融的藝術體驗。兩場展覽以獨特視角傳遞藝術價值,為暑期文化生活增添了深刻且豐富的色彩,也彰顯美術館在當代藝術傳播中的重要作用。

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

震旦集團 AURORA GROUP
瀏覽人次:6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或撥打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延伸閱讀

館藏精粹賞析—元 青花孔雀牡丹紋四繫扁壺

元代是蒙古族人建立的朝代,與伊斯蘭地區交流頻繁,草原文化和伊斯蘭文化都對元代青花製作產生明顯的影響,如本期所要欣賞的四繫扁壺即是代表性的作品。

震旦博物館出版叢書介紹—藏品圖錄

上海震旦博物館座落於黃浦江畔,館體建築由安藤忠雄所設計,館內收藏玉器、陶瓷器、佛像及畫像石刻等古代文物,倡導以「料工形紋」為核心的古器物學研究,推廣古代器物的藝術鑑賞,將古物之美融入現代生活中,力行生活美學的實踐。本書是上海震旦博物館的開幕館藏圖錄,書中收錄88組件的館藏珍品,展閱此書猶如打開文化的寶盒,文物精粹盡收眼底,值得收藏與閱覽。

認識元青花瓷專題——形紋設計⑨ 元代青花單龍紋設計

龍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神話動物,也是帝王權力的象徵,普遍出現在各種不同的器物上。到了元代中晚期,當景德鎮窯廠創燒出藍白相間的青花瓷器時,龍也成為青花瓷器上的紋飾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