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
週一~週五08:30-18:00
社會新鮮人逐漸進入職場,就遇上市場不確定性,企業用人趨於保守,這也是為什麼經常會聽到面試都談得不錯,但遲遲收不到聘書,最終不了了之。今年前兩季,全球新創發源地矽谷就裁員超過10萬人,面對這一波裁員潮,即將步入職場的年輕學子一定是既徬徨又迷茫,面對就業難,求職難的當下,肯定有很多的問題。
AI 發展一日千里,人類在AI面前似乎越來越渺小了。第一次接觸ChatGPT就能感受到它強大的威力,專欄作家與記者如不能善用AI與時俱進,失業或被淘汰只是時間問題。老實說以前只要書多讀一些,總能總結出一些觀點,然後透過文字的形式跟大家分享;在有了ChatGPT之後,學習如何與AI 共舞,是每個現代人接下來最重要的必修課。
隨著科技不斷創新,人類社會跟企業發展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資訊化等等創新技術一次次顛覆傳統的商業模式。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浪潮下,企業必須思考如何轉型成為「生態型組織」,透過平台整合成一支聯合艦隊;任何一家企業都很難靠一己之力單打獨鬥,在產業中保持活力並永續生存。
提到烏卡(VUCA,volatile,uncertain,complex and ambiguous)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其實這個概念早在1985年就提出,簡單的說就是外在環境的變化快速、複雜且充滿著不確定性。烏卡的出現,目的説明管理者理解環境的狀態
受疫情影響各地處於半停擺狀態,為市場添加不小的變數。依據高盛發佈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指出,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將以1.8%的增長速度,並指出美國經濟具備韌性,可能勉強避免衰退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一篇內部文章引起朋友圈刷屏,其內文表示,全球經濟將面臨著衰退、消費能力下降的情況,應改變思路和經營方針,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
未來幾年將會是氣候變化的關鍵時期,企業必須加快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發展進程,複合型ESG人才將成為職場新寵兒,是企業持續轉型的關鍵。
未來的管理趨勢是「自組織」(在敏捷式管理中意指為達到群體目標,由內部主動發動,所產生的協調和行動),讓團隊更加靈活,減少對CEO的依賴,是企業邁向成功的關鍵趨勢。
「企業文化」對企業發展重要嗎?企業文化不僅深深影響著企業的經營發展,更是企業吸引人才的核心競爭力。如把企業比作人體,那企業文化就是靈魂,沒有靈魂必然渾渾噩噩,不知何去何從;同理沒有企業文化,企業便會失去方向進入混亂呆滯。
微軟(Microsoft)股價在執行長薩帝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接手近7年,市值成長了6倍以上! 微軟執行長在受訪中多次提到無論管理還是產品開發,同理心(Empathy)都是重要的關鍵勝任力!
Covid-19改變所有人的生活及工作模式。好不容易在2021年有了喘息的空間,但2022年Omicron讓許多國家又緊繃起來。全球貨運大亂,俄烏戰爭等黑天鵝事件更是推升了經濟的不確定性。
全球化讓國際市場的連結加深,往往發生在各地的單一事件,最終多將擴展到其他的國家,且一發不可收拾。尤其是長期依賴外貿及國際市場參與度越高的國家,影響更為顯著。作為當前全球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國際形勢的每一次變化都會牽動著經濟的波動,沒有一家資訊封閉的企業能長期生存。
在大家熱烈討論「元宇宙」和「NFT」之後,還有一個非常火爆的科技概念,就是「Web3.0」。行走在科技先驅的行業大佬及資本市場早已經將目光聚焦至此,許多人認為Web3.0代表互聯網的下一個風口。
2020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2021年塔利班重掌阿富汗、2022年俄烏戰爭衝擊世界經濟,這些無法預期的事件一個比一個勁爆,天天都有大新聞,在這樣一個變動的時代,同時也是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動盪的市場環境下,每天都有公司受衝擊而倒下,但同樣的每天也有公司乘勢崛起。
過去一年最火的概念莫過於「元宇宙」,特別是在臉書(Facebook)改名為Meta後,這個概念幾乎被全球所有投資者追捧並被年輕人掛在嘴邊。然而若提到近年大量出現在金融、投資圈及商管文章的關鍵字,則應當首推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莫屬。在世界各國紛紛設立明確碳中和指標的趨勢驅動下,ESG成為各國企業與投資機構關注的焦點。
ESG(Env i 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近年快速冒起,成為市場的主流策略。其實聯合國(UN)早在 2005 年便提出ESG概念,美國市值前3,000大公司,ESG評分愈高越得到投資人的信任,受金融危機波及愈小,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將ESG納入其營運準則。
微軟(Microsoft)在執行長薩帝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7年的領導下完成變革華麗轉身,他成功地帶領著微軟公司重回王座。在《哈佛商業評論》總編輯殷阿笛(Adi Ignatius)的訪談中,薩帝亞不只一次的強調「同理心」的重要性。他提到,「關懷,才是真正價值所在,關懷就是你必須具備同理心,從被你領導的對象角度看事情。」
有遠見的人喜歡思考,充滿好奇!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知道未來長什麼樣,特斯拉馬斯克Elon Musk、蘋果賈伯斯 Steven Jobs、微軟比爾‧蓋茲Bill Gates,還有臉書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他們都在創造未來,化不可能為可能。四期的《經濟學人》都出現了「元宇宙」這個名詞。
新冠疫情以來,商業環境出現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全球化重構過程當中,企業處於隨時被顛覆淘汰的邊緣,員工更是充滿不同程度的焦慮、煩躁和壓力。來自日本的研究指出「心理健康問題」有普遍化與年輕化的趨勢,日本情緒障礙症協會(Japan Society of Mood Disorders)將職場壓力所引發的憂鬱狀態定義為「職場憂鬱症」。
成功的人與一般人最大的差別是什麼?是出身、外貌還是學歷? 正確答案是思維的差別。成功的人多擁有創新思維,充滿好奇,更願意挑戰各種不可能。一般人卻總是碰上「聯想壁壘」,究竟如何才能找到創新的想法與思維呢?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想成功就一定要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人生就是彩色的。相反則人生大概將是黑白。「學歷決定人生成敗」這樣的信念導致無論是不是讀書的料,多數人一面倒選擇升學,也抹煞了許多的天賦。
我們處於訊息轟炸的時代,但過多且雜的碎片化訊息讓我們思考淺碟化,我們也處於機會多元的時代,而各類的跨界競爭、變化莫測都讓我們充滿不安全感,備感壓力;我們更是活在一個隨時被(數位工具)干擾的年代,讓專心、思考、安靜……變成了稀缺性資源。
疫情帶來的市場變化快到無法想像,當企業變革的速度跟不上外部變化,被淘汰是早晚的事。人跟企業的關係也從早期的終身聘用制,到現在的自由人模式,過往的思維將隨著時代的演變一次次不停地被打破。
「帶出你的接班人」一書作者約翰.C.麥斯威爾(John C. Maxwell)在書中說到——發展極佳接班人制度的組織,會較其他組織有更強的競爭優勢,具體的說,好的接班人管理制度有二個目的:一是因應組織需求、二是因應員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