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特寫 震旦博物館藏南朝神獸(上)

圖.文/震旦博物館
2019年 2月 No.571
館藏特寫 震旦博物館藏南朝神獸(上)震旦博物館藏神獸
「有翼神獸」是中國古代文物中經常出現的一種裝飾題材。它們的形象通常是以現實或超現實的動物為基本主體,並以身上附加的翅膀為主要特徵。

最早的有翼神獸出現在春秋時期的青銅器上,1923年河南新鄭鄭國大墓出土的蓮鶴方壺上就已經出現了帶翼的螭龍形象(圖一)。隨後歷經戰國、秦漢直到六朝,有翼神獸成為銅器、玉器、石雕中十分常見的裝飾母題,一路演變發展,最終達到高峰。這其中又以東漢及南朝的石雕神獸最為典型(圖二、圖三)。
 

館藏特寫 震旦博物館藏南朝神獸(上)從左至右:春秋時期青銅蓮鶴方壺河南新鄭出土(圖一)、東漢高頤墓石翼獸(圖二)、南朝齊蕭承之永安陵神道東側神獸(圖三)。

震旦博物館收藏的這件神獸昂首闊胸,頜下須髯垂胸,同時在神獸的前胸、下腹部又雕琢出橫隔紋,用以凸顯神獸強壯的肌肉,這樣的處理方式為同類中少見,河南南陽宗資墓前的神獸可謂一例。此外,神獸的整體姿態威武有力,特別是工匠對其頸部及臀部的弧線處理,使其形成富有張力的「S」形,給人以蓄勢待發、氣勢磅礴之感,可謂形神兼備,這體現出了古代工匠「識材成器」的設計巧思,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圖四)。
 

館藏特寫 震旦博物館藏南朝神獸(上)震旦博物館藏神獸背面花紋(圖四)

震旦博物館藏「神獸」的命名來由

有關南朝石雕的命名問題,長久以來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根據石雕的造型特點,他們經常被命名為辟邪、天祿、麒麟、獅子等,這其中神獸頭部「角」的數量是命名的關鍵要素,這樣的命名依據主要是來自歷史文獻的記錄。但是如果仔細梳理歷代文獻,則不難看出其中並沒有完全統一的命名方式。《漢書.西域傳》中記載:「巫弋山離國有桃拔、師子、犀牛。」三國時期孟康對「桃拔」一詞做出了進一步的解釋:「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長尾,一角者或為天鹿,兩角者或為辟邪,師子似虎。」這裡孟康明確的指出桃拔也叫做符拔,其中長有一隻角的為「天鹿」,兩隻角的為「辟邪」,它們的體型像鹿,擁有長尾。

而在《後漢書》中符拔的記載則和孟康的解釋相互矛盾:「符拔形似麟而無角。」且不論整體造型上的差別,單就頭上的「角」而論,就大不相同。之後在清人假託宋人所撰寫的《古玉圖譜》中也提到了天祿及辟邪,不過它們又是另一種面貌:「雙角曰天祿,無角曰辟邪。」近來,又有學者從語言學角度考證得出「辟邪」同古印度梵文的發音近似,推測可能這一名詞為音譯,實際就是指大獅子。

綜上所述,從考證歷史文獻的角度出發,天祿、辟邪、獅子等這些名詞似乎都不能作為準確的定名。因此,震旦博物館收藏的這件石雕選取「神獸」這一名稱最為妥當。

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

震旦集團 AURORA GROUP
瀏覽人次:2324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或撥打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延伸閱讀

館藏精粹賞析—元 青花孔雀牡丹紋四繫扁壺

元代是蒙古族人建立的朝代,與伊斯蘭地區交流頻繁,草原文化和伊斯蘭文化都對元代青花製作產生明顯的影響,如本期所要欣賞的四繫扁壺即是代表性的作品。

震旦博物館出版叢書介紹—藏品圖錄

上海震旦博物館座落於黃浦江畔,館體建築由安藤忠雄所設計,館內收藏玉器、陶瓷器、佛像及畫像石刻等古代文物,倡導以「料工形紋」為核心的古器物學研究,推廣古代器物的藝術鑑賞,將古物之美融入現代生活中,力行生活美學的實踐。本書是上海震旦博物館的開幕館藏圖錄,書中收錄88組件的館藏珍品,展閱此書猶如打開文化的寶盒,文物精粹盡收眼底,值得收藏與閱覽。

認識元青花瓷專題——形紋設計⑨ 元代青花單龍紋設計

龍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神話動物,也是帝王權力的象徵,普遍出現在各種不同的器物上。到了元代中晚期,當景德鎮窯廠創燒出藍白相間的青花瓷器時,龍也成為青花瓷器上的紋飾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