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玉帶鉤的前世今生 淺談震旦博物館藏 戰國獸首玉帶鉤(四)

圖.文/震旦博物館
2019年 11月 No.580
一件玉帶鉤的前世今生 淺談震旦博物館藏 戰國獸首玉帶鉤(四)震旦博物館藏 戰國獸首玉帶鉤
根據前幾期的分析,我們得知同震旦博物館藏獸首玉帶鉤相近或相同造型及工藝的帶鉤相對集中於楚地及周都中原一帶。如果再對獸首帶鉤的紋飾及裝飾母題進行討論,並比照相似紋樣帶鉤出土的地點,就又能為判定其地域屬性提供新的線索。

一、震旦博物館藏獸首玉帶鉤紋飾分析

目前並沒有已知出土帶鉤同獸首帶鉤擁有完全一致的紋樣,但是如果將獸首帶鉤的紋飾進行拆解則可同出土帶鉤進行關聯性對比。震旦博物館收藏獸首玉帶鉤其裝飾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勾首及勾尾的獸首;2.活環連接的獸面;3.勾身上側的圓雕螭虎;4.勾身上滿布的「階梯式連線乳釘紋」。

筆者搜集了戰國至西漢出土帶鉤之圖像資訊,通過比對後發現震旦博物館藏獸首玉帶鉤同安徽巢湖北頭山一號西漢墓出土的帶鉤有著諸多共同點。北頭山一號墓為西漢初年(文景時期)居巢縣最高地方長官之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其中包含玉帶鉤兩件(圖1、2)。如果將這兩件玉帶鉤的裝飾紋樣進行拆解,會發現其同震旦博物館藏玉帶鉤的裝飾要素高度一致。

二、紋飾與地域資訊

首先來看勾首及勾尾部分,這兩件玉帶鉤勾首和勾尾部分雕刻著同震旦博物館藏玉帶鉤一致的獸面。具體來看勾首獸面耳呈闊耳狀,雙目較圓並略微突出;勾尾的獸面頭部無耳,取而代之的則是兩根較長的角,眼角上揚呈杏核狀。再來看勾身的部分,震旦博物館收藏玉帶鉤的勾身遍佈階梯式連線乳釘紋,最為特色的是在勾身上方圓雕兩隻螭虎,這種裝飾形式在同時期帶鉤中十分罕見,巢湖北頭山出土的兩件帶鉤中,較大的一件長牌形帶鉤其勾身上就出現了圓雕螭虎一隻,而較小的一件帶鉤其勾身則滿布階梯式連線乳釘紋。再加之在北頭山漢墓中亦發現了活環裝飾的玉卮(圖3),這也間接說明了活環工藝對於此地玉工而言是已經掌握的裝飾技法。因此通過多方面對比我們可以認為震旦博物館藏玉帶鉤同巢湖北頭山漢墓出土的玉器其在地域屬性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北頭山一號漢墓所處巢湖市內,此地在戰國時期隸屬楚國領地。雖然該墓時代為西漢早期,但是總體來看深受戰國楚文化影響。北頭山一號墓的墓葬形制較為特殊,其墓口為臺階式,這種樣式在戰國晚期楚墓中較為普遍,此外該墓的槨周填塞白青膏泥,是典型楚人埋葬習俗。同時北頭山一號墓出土玉器的紋飾風格、雕刻技法均同安徽長豐楊公地區戰國晚期楚墓發現玉器極為相似。

透過以上造型、工藝及紋飾的分析我們認為震旦博物館藏獸首玉帶鉤其為楚地所產器物。
 

一件玉帶鉤的前世今生 淺談震旦博物館藏 戰國獸首玉帶鉤(四)

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

震旦集團 AURORA GROUP
瀏覽人次:271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或撥打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延伸閱讀

藝術棚棚1.0系列:「卡班」藝術項目 引領現代上班族藝術療癒新方法

“不是上班,不是下班,是「卡班」。在上下班之間、績效和焦慮之間,每個人都可能被卡在日常的某個角落。”

認識元青花瓷專題—— 形紋設計⑦ 元代青花大盤的設計

青花瓷是元代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許多大型器物透過傳統絲路和海上航線運送到伊斯蘭地區,其中既有知名的青花大罐和青花大瓶,也有尺寸龐大、器身厚重、裝飾華美的青花大盤。

震旦博物館出版叢書介紹—漢代玉器

漢代玉器是在戰國晚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制功能集早期玉雕之大成,除了劍飾玉、組佩飾及喪葬玉臻至成熟之外,玉帶鉤、動物玉雕、玉質器皿及大型玉璧也呈現出多采多姿的風貌。本書收錄漢代玉器224組件,內容分為禮瑞用玉、喪葬用玉、佩飾用玉、人物造形、動物造形、飲食用器、嵌飾用玉、璽印、劍飾用玉、似玉材質及改形玉器等類,導論和分說明皆由北京大學考古學博士蔡慶良先生所執筆,深入淺出的分析漢代玉器獨樹一格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