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領之夜講座回顧 圖說《點石齋》—百年之前的新媒體 主講人——邵文菁(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圖.文/震旦博物館
2021年 5月 No.598
白領之夜講座回顧 圖說《點石齋》—百年之前的新媒體 主講人——邵文菁(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點石齋畫報》是由申報館發行的一份旬刊,每月三期,發行自1884至1898年,共528期,約4665幅畫作。它並非是中國第一份畫報,但在中國石印畫報史上有著重要地位。正如現代文學家阿英在其《中國畫報發展之經過》中所寫:因《點石齋畫報》之起,上海畫報日趨繁多,然清末數十年,絕無能與之抗衡的。

《點石齋畫報》最早的旬刊存世已不多,現存多為後來的合訂本。圖一為一期旬刊的殘本。圖中可以看出,畫報為線裝本,算上散佚作,原應共有八幅畫作。每一期畫報的制式也並非完全相同,部分會以連載的形式刊登《淞隱漫錄》等附錄,個別還有附贈畫像立軸,如逢年過節的吉祥畫等。
 

白領之夜講座回顧 圖說《點石齋》—百年之前的新媒體 主講人——邵文菁(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圖一:《點石齋畫報》


《點石齋畫報》是以新聞為主題的畫報,如圖二為畫報第一期第一幅畫:《力攻北寧》,畫面內容是中法戰爭中的北寧戰役。當時中法戰爭引起了民眾的普遍關心,民間畫坊產出的一些相關畫作也頗受歡迎。申報館敏銳地發現了這一動向,順勢推出了《點石齋畫報》,並將北寧戰役作為第一幅畫的內容。跟民間畫坊相比,申報館在新聞資源和印刷技術上擁有巨大的優勢,所以《點石齋畫報》的成刊和風靡也就水到渠成。
 

白領之夜講座回顧 圖說《點石齋》—百年之前的新媒體 主講人——邵文菁(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圖二:《力攻北寧》
從現代研究的角度來看,畫報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六個主要話題:時事紀要、海外奇聞、洋場新貌、社會新聞、民風世相及鄉聞軼事。
「時事紀要」這一主題反映的是國內外發生的重大新聞,尤其聚焦外交新聞與戰爭。這些報導往往不追求完整性,從中可以發現許多中法戰爭、甲午海戰等戰役的事件片段。而部分畫中還附有一些立場性的評論,富有愛國情懷(圖三)。
白領之夜講座回顧 圖說《點石齋》—百年之前的新媒體 主講人——邵文菁(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圖三:《西商集議》:與關閉吳淞口事件有關

「海外奇聞」這部分的內容聚焦於國外發生的新鮮事,關注時新科學發明,但畫面多根據傳說聽聞,再加上想像猜測來進行重構,所以往往失真(圖四)。在這些畫中,潛水艇被描繪成了一個單純的帶電器設施且能下水的卵形容器,而布魯克林大橋的畫面中被加上了中式的山水,愛迪生發明的鬧鐘則帶有一個大叫的頭顱,以示自動發聲的功能。
 
白領之夜講座回顧 圖說《點石齋》—百年之前的新媒體 主講人——邵文菁(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圖四:《水底行船》:時人想像中的潛水艇
「洋場新貌」反映上海租界的發展和重大事件,多為租界裡西方人的事務和活動,如賽馬、消防隊等,異於傳統的中國城鎮景觀。「社會新聞」包括本埠與外埠的新聞,多關注交通事故、安全事故、警民矛盾、也有不少關於流氓、狎妓的事件。「民風世相」和「鄉聞軼事」則多發生在市民之間,有風俗習慣、八卦異聞等內容(圖五)。
 
白領之夜講座回顧 圖說《點石齋》—百年之前的新媒體 主講人——邵文菁(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圖五:《煙狗》:一隻學人抽煙的小狗

如果讓現代人閱讀《點石齋畫報》,多少會覺得有些不適應,甚至過時。然而仔細想想,這種以圖敘事的形式從晚清到現在,其實從未消失。從前的石印畫報,現在的圖解推文,儘管閱讀習慣、閱讀載體發生了變化,但當你滑動手機螢幕,閱讀圖文資訊時,或許也和20世紀的人們購買和翻閱畫報時的心情並無不同。
 

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

震旦集團 AURORA GROUP
瀏覽人次:557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或撥打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延伸閱讀

藝術棚棚1.0系列:「卡班」藝術項目 引領現代上班族藝術療癒新方法

“不是上班,不是下班,是「卡班」。在上下班之間、績效和焦慮之間,每個人都可能被卡在日常的某個角落。”

認識元青花瓷專題—— 形紋設計⑦ 元代青花大盤的設計

青花瓷是元代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許多大型器物透過傳統絲路和海上航線運送到伊斯蘭地區,其中既有知名的青花大罐和青花大瓶,也有尺寸龐大、器身厚重、裝飾華美的青花大盤。

震旦博物館出版叢書介紹—漢代玉器

漢代玉器是在戰國晚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制功能集早期玉雕之大成,除了劍飾玉、組佩飾及喪葬玉臻至成熟之外,玉帶鉤、動物玉雕、玉質器皿及大型玉璧也呈現出多采多姿的風貌。本書收錄漢代玉器224組件,內容分為禮瑞用玉、喪葬用玉、佩飾用玉、人物造形、動物造形、飲食用器、嵌飾用玉、璽印、劍飾用玉、似玉材質及改形玉器等類,導論和分說明皆由北京大學考古學博士蔡慶良先生所執筆,深入淺出的分析漢代玉器獨樹一格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