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器物學講座——中國古代陶瓷專題⑰ 黑釉瓷系的發展

文/吳棠海.圖/震旦博物館
2021年 7月 No.600
古器物學講座——中國古代陶瓷專題⑰ 黑釉瓷系的發展唐代.黑釉貼花執壺
執壺表面貼花並施黑釉,貼花突稜處因流釉而呈褐色,是結合二種裝飾技法的產物。(圖一)
圖片來源:《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5陜西》,頁87。
黑釉瓷和青瓷屬於不同的色系,但是二者的呈色劑皆為鐵元素。青瓷的鐵質含量較低,若在釉料中加重含鐵量,燒成的釉色越深,到達某個比例即能產生黑色的釉面,所以說黑釉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根據考古資料顯示,黑釉瓷起源於東漢中晚期,成熟於唐代,到了宋代盛行茶道,崇尚白茶黑盞之故,使黑釉瓷器蓬勃發展,南北各地都有窯場燒造,形成一個黑釉系統。本文即以五件唐宋時期的黑釉瓷器為例,介紹它們的特色。

一、唐代黑釉貼花執壺

唐代雖然以青瓷和白瓷為主,並且發展出「南青北白」的鼎盛局面,但是部分窯場兼燒黑釉瓷器,如安徽、河南、陝西、山東、山西等地即有生產黑瓷。
唐代黑釉瓷器的品類以碗、盤、壺、罐、盒、燈等日常生活用器為主,造型具有時代風格。例如圖一為唐代黑釉執壺,此器由陝西省銅川市黃堡窯遺址出土,器型呈敞口、短頸、鼓腹下收之狀,肩部附加壺流和曲柄,屬於唐代的常見形制。
執壺胎體較厚,表面罩上黑釉,釉面不及器底,色澤凝厚深沉,是唐代黑釉瓷器的胎釉特徵。壺流部分做成仰首、翹鼻、張口的龍首狀,肩部黏貼大片花卉,龍首與貼花突稜處因流釉而呈褐色。
唐代黑釉瓷器既有純粹單色的黑釉產品,也有在黑釉基礎上加飾天藍或月白色斑點的花釉瓷器,因與宋代鈞窯的窯變釉近似,故有「唐鈞」之稱。

二、建陽窯油滴天目碗

建陽窯亦稱「建窯」,窯址位於福建省建陽縣,此窯創燒於唐代,以青瓷為主要品類,到了宋代開始興盛起來,大量生產黑釉瓷器。
宋代建陽窯的產品以碗居多,胎體顏色暗黑,質感堅硬厚重,表面釉層偏厚,大多垂流至半身,流釉頓住處微微外凸,表面釉料因溫度變化而產生不同的色彩。
例如圖二為宋代建陽窯的鑲金油滴黑釉碗,此器為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品,碗口鑲金,腹部略深,器表施釉至碗體下半部,圈足無釉,露出灰黑色的胎體。碗腹下部有釉料垂流頓住的突出現象,釉面可見扁圓形的藍色結晶,因為形狀近似水面上的油滴而得名。
除此之外,建陽窯黑釉碗還有曜變、兔毫之釉彩變化,以及用金銀彩繪的紋樣或文字,是當時很受歡迎的茶具。


 

古器物學講座——中國古代陶瓷專題⑰ 黑釉瓷系的發展宋代.建陽窯鑲金油滴黑釉碗
碗體下半部因釉料垂流頓住而鼓凸,釉面散布扁圓形的藍色結晶,如水面之油滴。(圖二)
圖片來源:《平凡社版中國的瓷器6天目》,頁33。

三、吉州窯剪紙梅花紋瓶

吉州窯創燒於唐代,窯址位於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因為古代屬於吉州而得名。此窯盛行於宋代,產品種類豐富,尤其以黑釉瓷器最為世人稱道。
吉州窯的黑釉瓷器以碗、瓶、壺為主,胎體呈色灰黃,質感比較疏鬆,表面釉層的流動性不高,因此光亮度較低,部分出土瓷片甚至呈現斑駁的現象,有人稱之為「無光釉」。
即便如此,吉州窯黑釉瓷仍以特殊的裝飾技法獨步瓷壇。例如圖三為江西省宜春市宋代墓葬出土的吉州窯黑釉剪紙梅花紋瓶,造型呈直口、長頸、溜肩、墜腹、圈足之狀,表面以黑釉和露胎梅花紋裝飾。此一技法是將剪紙梅花貼於胎體上,施釉過後去除剪紙,再用黑褐色的釉料勾勒花蕊細節,燒成露胎紋樣。
除了剪紙貼花之外,吉州窯黑瓷還有黃釉彩繪、玳瑁斑黑釉、木葉紋黑釉等技法,風格獨樹一幟,而其生產的茶碗與建盞齊名,是當時重要的茶具。

 

古器物學講座——中國古代陶瓷專題⑰ 黑釉瓷系的發展南宋.吉州窯黑釉剪紙梅花紋瓶
瓶身先貼剪紙梅花,施釉過後去除剪紙,再用黑褐色釉料勾勒花蕊細節,燒成露胎紋樣。(圖三)
圖片來源:《中國出土磁器全集14江西》,頁87。

四、河南地區黑釉凸線紋罐

前面所述的建陽窯和吉州窯是宋代南方燒製黑釉瓷器的主要窯場,北方則以河北磁州窯和河南、華北一帶磁州窯系之產品為代表。
河南黑釉瓷的產品有碗、瓶、罐及水注,胎體灰黃,質地較密,裝飾技法有白覆輪、鷓鴣斑、柿天目、鐵鏽花斑及白泥堆線紋等等。例如圖四為河南省鶴壁集窯出土的金代黑釉罐,罐口凸脣,頸部粗短,腹部圓闊,表面以白泥擠劃成凸起的稜紋,罩上黑釉後送燒,凸稜表面的釉料往下垂流,露出白色稜線,可與黑色器身形成對比,俗稱「白泥堆線」。
其他器型如碗類的製作也有獨到的方式。陶工採倒置法將碗的坯體浸入釉中,先讓釉料施至器底,然後迅速上抽,抽至一半停住,使碗的上半部附著更多釉料,形成釉面上厚下薄的特色。

 

古器物學講座——中國古代陶瓷專題⑰ 黑釉瓷系的發展金代.黑釉凸線紋罐
以白泥擠劃成凸起的稜紋,罩上黑釉後送燒,因釉料往下垂流之故,產生黑白雙色的對比。(圖四)
圖片來源:《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2河南》,頁189。

五、定窯黑釉金彩瑞花紋碗

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位於河北省曲陽縣,因屬定州境內而得名,產品以白瓷為主,兼燒黑瓷,俗稱「黑定」。
定窯黑釉瓷器以碗為大宗,胎體細密潔白,器表施釉至腹底,釉面漆黑瑩潤,光亮如鏡,有的器物以純黑釉裝飾,有的黑釉之中帶有兔毫、油滴、鐵鏽斑等窯變色澤,或用金彩及金銀彩裝飾出富麗的風格。
例如圖五為北宋定窯黑釉金彩瑞花紋碗,此器為日本救世箱根美術館藏品,碗口外敞,器壁傾斜收窄,腹部略淺,具有圈足,胎質細白,表面施黑釉,高溫燒至定型,再用金彩繪畫圖案,形成黑色與金色的對比。
定窯黑釉瓷器的傳世品數量不多,帶有油滴、兔毫、鐵鏽斑或金銀彩裝飾者更是少見,因此極為珍貴。

黑釉瓷器雖然不像青瓷和白瓷一樣,普受眾人喜愛,流行的時間也比較短,但其幽秘深沉的古奧之美值得細心品味與鑑賞。下期將以白瓷系為題,介紹宋遼時期南北各地的白瓷特色。

 

古器物學講座——中國古代陶瓷專題⑰ 黑釉瓷系的發展北宋.定窯黑釉金彩瑞花紋碗
胎體細白,表面高溫燒成黑釉,再彩繪金色圖案,風格富麗莊重,是比較少見的品類。(圖五)
圖片來源:《世界陶磁全集12宋》,頁25,圖17。

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

震旦集團 AURORA GROUP
瀏覽人次:600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或撥打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延伸閱讀

專題導讀(一)——紅山文化 靈光: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展

上海震旦博物館於2025年5月16日起在五樓古器物學研究中心展廳開展「靈光: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展」,共計展出兩百餘件玉器精品,覆蓋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時期及齊家文化,呈現新石器時代「四大文化譜系」的玉器之美。

認識元青花瓷專題——形紋設計⑧ 元代青花執壺的設計

在眾多的元代青花瓷裡,「執壺」雖然不像青花大盤、大罐那麼突出而顯眼,卻也是這個時代頗富特色的品類之一。使用者以手握持壺柄或壺體,將壺內的液體倒出來,體型不至於太大。

震旦博物館出版叢書介紹—唐宋元明清玉器

中國玉器發展到了魏晉南北朝,數量大幅減少,直到隋唐以後才重新蓬勃起來。此時的玉器受到外來文化、文人品味及庶民文化的影響,以服飾玉、陳設器、仿古玉、吉祥玉、把玩器及嵌飾器等品類為主體,呈現實用性與生活化的新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