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黃地洋彩番蓮紋尊

文/吳棠海.圖/震旦博物館
2021年 8月 No.601
清乾隆 黃地洋彩番蓮紋尊清乾隆
黃地洋彩番蓮紋尊
高53公分/震旦博物館提供

 
洋彩是清代著名督陶官唐英所創燒的彩瓷,此一品類由琺瑯彩發展而來,泛指使用琺瑯色料、模仿西洋畫法和紋飾的瓷器。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雍正時期開始出現「洋彩」之名,但是存世器物寥寥無幾,目前所見的傳世品大多為乾隆時期的製器,如本期所要賞析的黃地洋彩番蓮紋尊即是乾隆朝的作品。 
尊的頂端為盤形口,頸部收窄,肩部斜敞,腹部外擴並朝下收窄,器底具有圈足,足內書寫「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書紅款。尊的內部施以松石綠釉,外表以黃釉為地,按照器身的弧度變化,分為頸部、肩部及腹部三個主紋區塊。 
主紋題材為番蓮花,花朵或大或小,形狀或繁或簡,以上下穿插、左右並陳的方式排列,對稱的枝葉勾轉交纏,鋪排成連續性的圖案,主紋之間用卷草紋、如意雲頭紋、壼門紋邊框及帶狀番蓮紋為飾。 
由於琺瑯彩料加入白粉塗繪出由淺至深的漸層感,賦予花卉紋飾明暗的光影效果,而番蓮紋所組成的滿地繁花圖樣,則是乾隆六年以後唐英監造洋彩的特徵,呈現乾隆瓷器華美富麗的風采。

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

震旦集團 AURORA GROUP
瀏覽人次:778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或撥打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延伸閱讀

專題導讀(一)——紅山文化 靈光: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展

上海震旦博物館於2025年5月16日起在五樓古器物學研究中心展廳開展「靈光: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展」,共計展出兩百餘件玉器精品,覆蓋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時期及齊家文化,呈現新石器時代「四大文化譜系」的玉器之美。

認識元青花瓷專題——形紋設計⑧ 元代青花執壺的設計

在眾多的元代青花瓷裡,「執壺」雖然不像青花大盤、大罐那麼突出而顯眼,卻也是這個時代頗富特色的品類之一。使用者以手握持壺柄或壺體,將壺內的液體倒出來,體型不至於太大。

震旦博物館出版叢書介紹—唐宋元明清玉器

中國玉器發展到了魏晉南北朝,數量大幅減少,直到隋唐以後才重新蓬勃起來。此時的玉器受到外來文化、文人品味及庶民文化的影響,以服飾玉、陳設器、仿古玉、吉祥玉、把玩器及嵌飾器等品類為主體,呈現實用性與生活化的新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