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器物學講座——元明清彩繪瓷專題➄ 低溫釉料彩繪瓷

文/吳棠海.圖/震旦博物館
2022年 6月 No.611
古器物學講座——元明清彩繪瓷專題➄ 低溫釉料彩繪瓷金代.三彩枕
胎體先上化妝土,刻畫紋飾輪廓,素燒定型,再施黃、綠、白等釉彩,低溫燒製。(圖一)
圖片來源:震旦博物館藏
低溫釉彩是以鉛化合物為釉料的助熔劑,再加入金屬著色劑燒製而成的。此類彩釉起源於漢代綠釉陶與褐釉陶,唐宋時期發展出多樣化的色彩,燒成唐三彩、遼三彩及金三彩等器物。

到了明清時期,低溫釉彩從陶胎發展為瓷胎,成品必須經過二次燒造的工序,表面顏色五彩繽紛,品類十分多元。本文選取金三彩、明嘉靖黃地綠彩、明代法花、清康熙素三彩及黃地褐綠彩等器類,介紹低溫釉料彩繪瓷的概況。

一、金代三彩

低溫釉彩從漢代的單一顏色發展到唐代,成為多色並陳的三彩器,遼金時期北方窯廠繼續生產,以黃、綠、白、褐等呈色最常見。
圖一為金代的三彩枕,此器為震旦博物館藏品,整體近似長方形體,器身上寬下窄,枕面中間下凹、兩端上翹,呈現微微彎曲的弧面狀,枕面下方的四個邊壁傾斜收窄,器表以花卉紋為飾。
從製作工藝的角度來看,此器先在胎體表面敷上白色化妝土,刻畫紋飾輪廓後,以高溫燒製定型,再於輪廓線內填入各種鉛釉,低溫燒成黃、綠、白等多彩裝飾,顏色繽紛漂亮。
金代鉛釉的流動性小,釉色配合圖案形狀分布,整體風格趨於規整,是金三彩的特色。

二、明嘉靖黃地綠彩

明代低溫釉彩的胎體為瓷胎,表面釉色有黃、綠、紫、黑等顏色的組合變化,產生黃地綠彩、綠地紫彩及黑地綠彩等品類。
圖二為明代嘉靖時期的嬌黃綠彩鳳凰方洗,此器為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器身呈方形,口沿外敞,器壁傾斜收窄,底下具有方形圈足,表面以串枝靈芝紋、雲鶴鳳鳥、番蓮紋、蕉葉紋及卷草紋為飾,足內書寫「大明嘉靖年製」六字二行青花楷書款。
方洗的胎體表面先線刻紋飾圖案,圈足內部用鈷料書寫年款,然後在紋飾外側的地子上與圈足內部施加透明釉,高溫燒製定型。接著,再於露胎紋飾內部填上綠彩,外側地子塗上黃彩,低溫送燒。
由於黃彩部分先上一層高溫透明釉,釉層較厚,綠色釉彩則直接施於素胎上,釉層較薄,所以綠彩邊緣常有流釉露白的現象。


 

古器物學講座——元明清彩繪瓷專題➄ 低溫釉料彩繪瓷明嘉靖.嬌黃綠彩鳳凰方洗
黃地部分先上高溫透明釉,釉層較厚,綠釉部分直接施於素胎上,邊緣因流釉而露白。(圖二)
圖片來源:《明瓷名品圖錄-嘉靖窯 隆慶窯 萬曆窯》,圖147。

三、明代法花

「法花」流行於明、清二代,在裝飾技法上融合了堆貼、雕刻及低溫釉彩等多重工藝,風格頗為繁複。
圖三為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的明代法花花鳥紋罐,此器的口沿往外突出圓脣,頸部粗短,腹部較深,腰部以下逐漸收窄,表面裝飾雲紋、如意雲頭紋、花鳥紋及海水波濤紋等圖樣。
這些裝飾的製作過程概分為二個步驟,首先在成形未乾的濕坯上,以瓷土堆塑圖案,圖案上面雕出細部紋樣,周邊地子施藍釉,高溫燒製定型。其次,在紋飾表面施加黃、綠、淺藍、白等低溫釉彩,二次送燒完成。
採堆貼法製作的紋飾猶如淺浮雕一般突出於器表上,在各色釉彩的襯托下顯得立體而鮮明。

 

古器物學講座——元明清彩繪瓷專題➄ 低溫釉料彩繪瓷明代.法花花鳥紋罐
以瓷土堆塑圖案,雕出細部紋樣,高溫素燒定型後,再施各種鉛釉彩,低溫燒成。(圖三)
圖片來源:《世界陶瓷全集14明》,頁134,圖135。

四、清康熙素三彩

「素三彩」是清代康熙時期特有的彩類,在裝飾技法上融合了陰刻暗花紋與多種低溫釉色,成紋工藝頗為特殊。
圖四為震旦博物館收藏的清康熙素三彩盤,此器的盤口外敞,器壁以圓緩的弧度向下收窄,盤腹略淺,底下具有圈足,表面以暗刻龍紋和彩色石榴紋為飾,圈足內部書寫「大清康熙年製」六字二行青花楷書款。
此器的紋飾製作分為二個步驟,首先在成形的胎體上陰刻龍紋,圈足內部用鈷料書寫年款,並施透明釉,高溫燒製定型。其次,用黑色顏料畫出花果紋,塗上低溫黃、綠、紫等釉彩,地子施低溫透明釉,二次送燒而成。
由於盤底和盤身分別施以不同的透明釉,前者屬於高溫釉,燒成顏色為蛋青色,後者屬於低溫釉,顏色純白,二者對比十分明顯。

 

古器物學講座——元明清彩繪瓷專題➄ 低溫釉料彩繪瓷清康熙.素三彩盤
此器以暗刻龍紋和花果紋為飾,花果紋用黑、黃、綠、紫等低溫釉料繪畫而成。(圖四)
圖片來源:震旦博物館藏

五、清康熙黃地褐綠彩

清代康熙時期的黃地褐綠彩以明代黃地綠彩為基礎,結合「素三彩」的多色運用製作而成,所以也有「素三彩」之稱。
圖五為震旦博物館收藏的清康熙素三彩雙龍紋盤,此器呈敞口、圓弧壁、淺腹、圈足的造型,盤內以雙龍搶珠紋為主題紋樣,周邊環繞折枝花卉,外壁亦以龍紋為飾,圈足內部書寫「大清康熙年製」六字二行雙圈青花楷書款。
此器的紋飾先在胎體上陰刻而成,高溫燒製定型後,再於紋飾部分填塗褐、綠、白等釉彩,地子上施加黃釉,低溫燒製。由於黃釉與其他釉彩都施於素胎上,彼此釉層厚度相當,紋飾邊緣不會因為流釉而產生露白的現象。

 

古器物學講座——元明清彩繪瓷專題➄ 低溫釉料彩繪瓷清康熙.素三彩雙龍紋盤
此器以低溫黃釉為地,紋飾用褐、綠、白等低溫釉呈現,是康熙時期的著名彩類。(圖五)
圖片來源:震旦博物館藏
古代的低溫釉彩始於漢代,經過漫長的發展,到了明清時期演變出多種式樣的彩繪瓷,以不同的工藝技法呈現多元化的風格。下期將以琺瑯彩為題,介紹此一外來釉彩在清代的發展特色。

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

震旦集團 AURORA GROUP
瀏覽人次:806

延伸閱讀

震旦博物館新展 靈光: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展

上海震旦博物館於2025年5月16日起在五樓古器物學研究中心展廳開展「靈光: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展」,共計展出兩百餘件玉器精品,覆蓋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時期及齊家文化,呈現新石器時代「四大文化譜系」的玉器之美。

認識元青花瓷專題——形紋設計➅ 元代青花多棱器型的設計

元代青花的造型頗為豐富,既有中原本土的傳統器類,也有草原民族的特殊風情,或是配合市場需求,吸收異國元素而產生的新形制,如多棱形的器物即是受到伊斯蘭文化影響的產物。

震旦博物館出版叢書介紹—戰國玉器

戰國時期是一個變革極大的時代,而戰國玉器在造形、紋飾及形制功能的演變上,正可反映出這個時代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