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領之夜系列講座回顧 自然中的建造(上) 主講人——程雪松(上海大學 上海美術學院)

圖.文/震旦博物館
2022年 6月 No.611
白領之夜系列講座回顧 自然中的建造(上) 主講人——程雪松(上海大學 上海美術學院)
建造是人與自然相處的一種方式。「自然中的建造」就是建造同自然對話,透過材料、形式和工藝,去實現人造物與自然環境的溝通。2022年4月8日白領之夜系列講座,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設計系的程雪松教授解讀何為自然、自然和建造的關係,並以當代著名建築師的作品為例,為我們剖析自然中的建造之美。

何為自然?

一般認為「自然」有兩方面含義:一是自然界、自然環境,二是事物順其本身的規律運行。
西方對自然的認識,追溯到亞里斯多德,他將自然概括為:1.生長;2.生物生長的種子;3.事物生長的動力;4.組成事物的原材料;5.事物的本質或形式;6.一般的本質或形式;7.自然萬物的動變淵源。可以總結出:生長不是揠苗助長,也不是無方向的盲目衝動,自然的生長是其本性的自我實現。中國的自然觀,以老子的道家為代表,一是「道法自然」,以自然為法,從自然中去尋找規律;二是「大美自然」,順應自然是一切美的源泉;三是「自然而然」。老子說:「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意即一切事物並不受誰的命令或主宰,而是順其自然地發展。「自然界」和「自然而然」貫穿於中西方對於自然的理解中。
日本著名建築師隈研吾說:「建築應該是自然的一部分。」他早期在北京的作品「竹屋」(圖一),整體建築由竹子製作而成,是一個流動性的空間,室內外景觀相得益彰。自然的材料、形式、構造方式等,都在他的建築中有所呈現。
建造活動是人自古就有的能力,但過去我們常把建造活動看成是和自然的「對抗」,而在今天更多地將其看作是和自然的「對話」。一般來說,我們透過材料、形式和工藝,去實現人造物和自然界之間的交流。比如:採用自然形態的直接仿擬,提取和抽象自然環境的構成秩序、讓自然要素向建築內外延伸擴展等方式,透過藝術和技術相結合的創作實踐將其賦予建築設計中,創造出具有滿足人行為或心理需求的建築空間形態(圖二)。
 

白領之夜系列講座回顧 自然中的建造(上) 主講人——程雪松(上海大學 上海美術學院)圖一:竹屋,隈研吾,北京,2002.04
 
白領之夜系列講座回顧 自然中的建造(上) 主講人——程雪松(上海大學 上海美術學院)圖二:上海美術學院學生張駿作品。

建造與自然的關係

程老師認為經歷了四個階段:敬畏自然、效仿自然、征服自然、順應自然。
首先是對自然的敬畏。先人早期的庇護所,是搭建在樹上且仿鳥巢而建,得名「巢居」。一方面抵禦毒蛇猛獸,另一方面抵抗洪水,尤其是南方較為潮濕的地方。而且高處的巢居通風、輕盈。其次,效仿自然。經典案例就是義大利著名建築師博埃裡的作品「垂直森林」(圖三)。第三,征服自然。過去我們認為可以很容易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力量,但也帶來許多反思和教訓。例如,三峽水電站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和清潔能源基地,也是目前大陸有史以來建設的最大型工程項目。而它也帶來如移民搬遷、環境改變等諸多爭議性問題。最後順應自然,山西大同的懸空寺(圖四),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是在力學和選址上的奇蹟。

 

白領之夜系列講座回顧 自然中的建造(上) 主講人——程雪松(上海大學 上海美術學院)圖三:特魯多垂直森林,斯泰法諾.博埃里,荷蘭,2017-2021
 
白領之夜系列講座回顧 自然中的建造(上) 主講人——程雪松(上海大學 上海美術學院)圖四:懸空寺,山西大同

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

震旦集團 AURORA GROUP
瀏覽人次:1040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或撥打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延伸閱讀

藝術棚棚1.0系列:「卡班」藝術項目 引領現代上班族藝術療癒新方法

“不是上班,不是下班,是「卡班」。在上下班之間、績效和焦慮之間,每個人都可能被卡在日常的某個角落。”

認識元青花瓷專題—— 形紋設計⑦ 元代青花大盤的設計

青花瓷是元代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許多大型器物透過傳統絲路和海上航線運送到伊斯蘭地區,其中既有知名的青花大罐和青花大瓶,也有尺寸龐大、器身厚重、裝飾華美的青花大盤。

震旦博物館出版叢書介紹—漢代玉器

漢代玉器是在戰國晚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制功能集早期玉雕之大成,除了劍飾玉、組佩飾及喪葬玉臻至成熟之外,玉帶鉤、動物玉雕、玉質器皿及大型玉璧也呈現出多采多姿的風貌。本書收錄漢代玉器224組件,內容分為禮瑞用玉、喪葬用玉、佩飾用玉、人物造形、動物造形、飲食用器、嵌飾用玉、璽印、劍飾用玉、似玉材質及改形玉器等類,導論和分說明皆由北京大學考古學博士蔡慶良先生所執筆,深入淺出的分析漢代玉器獨樹一格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