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博物館入選上海市首批「社會大美育」課堂 全面實現博物館教育職能

圖.文/震旦博物館
2023年 5月 No.622
震旦博物館入選上海市首批「社會大美育」課堂 全面實現博物館教育職能參加「博物館奇妙夜」的小朋友在館藏神獸前完成任務。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於2023年推出「社會大美育」課堂項目,力圖將各大場館、機構的專業藝術轉化為社會美育資源,提供上海市民優質的藝術教育活動。震旦博物館以自身美育品牌及資源,入選首批「社會大美育」課堂名單,今後將持續致力全面實現博物館的教育職能。

社會大美育計畫

「社會大美育」課堂是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創新文化惠民工程、深化實施社會大美育計畫的重要舉措,被列為2023年「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旨在將更多專業藝術資源轉化為社會美育資源,為市民提供高品質的公共藝術教育供給,滿足市民大眾高品質生活需求。
經過首輪遴選徵集,首批推出的70個「社會大美育」課堂,囊括了眾多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戲劇中心等專業文化藝術場館和機構,形成主題、系列的美育品牌,面向市民提供公益、高品質的公共藝術普及教育活動。

震旦博物館美育資源

作為首批入選的場館之一,震旦博物館長期致力於博物館教育職能的更好實現,推動傳統藝術及當代藝術的教育傳播。 2022年共開展74場教育活動,47場公眾導覽,規劃了包括「博物館奇妙夜」親子活動、「白領之夜」系列講座、「非遺」系列工作坊在內的三大主要品牌性活動。
「博物館奇妙夜」親子活動於每月的第一個週五晚舉辦,作為小學生現場教學課程,每次活動對應特定樓層的主題,由本館導覽員帶領親子家庭進行文物講解,並完成相應任務,填寫本館自主設計製作的展品主題探索手冊。(圖一)
「白領之夜」系列講座於每月的第三個週五晚舉辦,會根據不同的季度主題邀請相關專業領域的專家講師進行講座,初衷是為陸家嘴金融城的白領們設計的文化星期五,現發展為講座主題及觀眾人群均包容性較強的系列性文化講座。(圖二)
「非遺」系列工作坊於每月第三個週六下午舉辦,結合特定節氣或節日,由不同老師(部分為非遺傳承人)帶領觀眾學習相關非遺文化並親手體驗傳統非遺手工藝。(圖三)
此外還有「生活美學體驗」系列活動、「天地世界音樂節」系列分享會、特展配套相關活動。同時,震旦博物館每個週末在常設展內安排公眾定時導覽,針對博物館觀眾進行全館導覽(週六)和單層導覽(週日)。
在2023年入選首批「社會大美育」課堂名單後,震旦博物館將「博物館奇妙夜」、「白領之夜」講座、「學術講座」、「非遺」工作坊四個系列的公益教育活動作為重點美育專案進行推廣。今後震旦博物館也將繼續整合和優化自身美育資源,為公眾帶來更多更高品質的公共教育活動,履行「社會大美育」課堂職能,惠及更多公眾。

震旦博物館入選上海市首批「社會大美育」課堂 全面實現博物館教育職能圖一:親子家庭共同探索六樓展廳,在展品前聽志願者講解。
震旦博物館入選上海市首批「社會大美育」課堂 全面實現博物館教育職能圖二:「白領之夜」講座開啟「絲路藝術」的季度主題,線下及線上均吸引眾多觀眾。
震旦博物館入選上海市首批「社會大美育」課堂 全面實現博物館教育職能圖三:親子參與非遺工作坊,共同製作卯兔布貼畫。

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

震旦集團 AURORA GROUP
瀏覽人次:448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或撥打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延伸閱讀

館藏精粹賞析—元 青花孔雀牡丹紋四繫扁壺

元代是蒙古族人建立的朝代,與伊斯蘭地區交流頻繁,草原文化和伊斯蘭文化都對元代青花製作產生明顯的影響,如本期所要欣賞的四繫扁壺即是代表性的作品。

震旦博物館出版叢書介紹—藏品圖錄

上海震旦博物館座落於黃浦江畔,館體建築由安藤忠雄所設計,館內收藏玉器、陶瓷器、佛像及畫像石刻等古代文物,倡導以「料工形紋」為核心的古器物學研究,推廣古代器物的藝術鑑賞,將古物之美融入現代生活中,力行生活美學的實踐。本書是上海震旦博物館的開幕館藏圖錄,書中收錄88組件的館藏珍品,展閱此書猶如打開文化的寶盒,文物精粹盡收眼底,值得收藏與閱覽。

認識元青花瓷專題——形紋設計⑨ 元代青花單龍紋設計

龍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神話動物,也是帝王權力的象徵,普遍出現在各種不同的器物上。到了元代中晚期,當景德鎮窯廠創燒出藍白相間的青花瓷器時,龍也成為青花瓷器上的紋飾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