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博物館遇上新科技 談博物館的數位化思維

圖.文/震旦博物館
2020年 5月 No.586
當博物館遇上新科技 談博物館的數位化思維
數位科技技術在不斷發展之下,早已經滲透到了社會各個領域,文博行業也不例外。到如今,當我們大踏步地來到後數位化時代,網路、數位化、雲技術對於博物館來說已經成為了一種有機組成部分。

 

放眼國內外,近年各大博物館線上開發所做出的的努力是驚人的。單從資料來看,根據學者在2013年的統計,國內外各大博物館網站網頁數都超過1,000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網站網頁數更是達到了2,300,000個。

故宮博物院的數字文物庫收錄了52,558件線上文物資料可供查閱,而英國阿什莫林博物館的藏品開放數量是103,500件,達到了總藏品數量的25%。除此之外,在創造性數位應用上,各館也各顯神通。有豐富多樣的平台,絢爛多彩的線上互動,不一而足。這些舉措,使得冷硬的數位和螢幕成為人們探索的好奇屋。
 

當博物館遇上新科技 談博物館的數位化思維阿什莫林博物館以時間和種類為線索的檢索頁(圖一)


震旦博物館也充分利用數位技術帶來的契機,通過各大線上平台努力豐富博物館觀眾線上的參觀體驗。以官方網站為例,除了常規的線上四大類藏品開放、活動講座服務資訊發佈等功能之外,還內嵌了一個「數字震旦」(Virtual AM)的單元。(圖二)
 

當博物館遇上新科技 談博物館的數位化思維數字震旦中運用3D技術製作雲博物館(圖二)


這是一種基於3D技術而產生的「雲博物館」的概念。觀眾可以在這個介面中360°地實景體驗震旦博物館的展覽。館內每一個樓層都在網站上有一個相對應的3D實景建模,觀眾能夠「進入」其中,通過螢幕中所標示的虛擬展線進行參觀(圖三)。對於展廳內的重點展品,觀眾也可以通過點擊的方式查看詳情。借由網路這個平台,採用了適宜而悅目的傳播手段,震旦博物館將自己帶到了每一位潛在觀眾的身邊。
 

當博物館遇上新科技 談博物館的數位化思維數字震旦中對於展廳內部的VR呈現(圖三)


在這一切的現象背後,是大量的人力和資金的投入,也存在安全性等問題。那是什麼讓博物館做出了這樣的運作?

過去,博物館以館舍建築作為唯一存在的載體,以其為中心,影響力向外輻射傳播,觀眾到館實地參觀展品或參與活動便是它服務公眾、教育傳播的形式。那麼,博物館又將如何看待因為身體障礙、地域限制而無法到館參觀的人群?針對新時代下成長起來的這一批觀眾,博物館要如何適應他們?博物館如何與數字時代交融?如果遇上如此次疫情這樣的特殊情況,又如何處理?數位媒體正是一種可能的答案。也就是說,「博物館×數位技術」應用的精神核心仍然是其本身多樣性、開放性的要求。

當今博物館對數位科技的態度,已不止步於「我要用什麼樣的高新技術手段」,而是「我這個博物館應該是什麼樣?」、「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技術能幫我做到哪些過去做不到的事情」以及「後數位化時代會為博物館帶來哪些新的主題?」不可否認,後數位化時代正在迫使博物館重新思考自己的行為和展覽模式,形成一種數位化的思維,也為博物館帶來全新的可能性(圖四、圖五)。
 

當博物館遇上新科技 談博物館的數位化思維V&A美術館以電子遊戲為主題的展覽(圖四、圖五)
 
當博物館遇上新科技 談博物館的數位化思維V&A美術館以電子遊戲為主題的展覽(圖四、圖五)

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

震旦集團 AURORA GROUP
瀏覽人次:283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或撥打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延伸閱讀

藝術棚棚1.0系列:「卡班」藝術項目 引領現代上班族藝術療癒新方法

“不是上班,不是下班,是「卡班」。在上下班之間、績效和焦慮之間,每個人都可能被卡在日常的某個角落。”

認識元青花瓷專題—— 形紋設計⑦ 元代青花大盤的設計

青花瓷是元代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許多大型器物透過傳統絲路和海上航線運送到伊斯蘭地區,其中既有知名的青花大罐和青花大瓶,也有尺寸龐大、器身厚重、裝飾華美的青花大盤。

震旦博物館出版叢書介紹—漢代玉器

漢代玉器是在戰國晚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制功能集早期玉雕之大成,除了劍飾玉、組佩飾及喪葬玉臻至成熟之外,玉帶鉤、動物玉雕、玉質器皿及大型玉璧也呈現出多采多姿的風貌。本書收錄漢代玉器224組件,內容分為禮瑞用玉、喪葬用玉、佩飾用玉、人物造形、動物造形、飲食用器、嵌飾用玉、璽印、劍飾用玉、似玉材質及改形玉器等類,導論和分說明皆由北京大學考古學博士蔡慶良先生所執筆,深入淺出的分析漢代玉器獨樹一格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