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器物學講座——中國古代陶瓷專題⑲ 磁州窯系的發展

文/吳棠海.圖/震旦博物館
2021年 9月 No.602
古器物學講座——中國古代陶瓷專題⑲ 磁州窯系的發展北宋.白釉珍珠地線刻梅瓶
珍珠地線刻細小而密集的分布在主紋以外的地子上,可以發揮良好的襯托效果。(圖一)
圖片來源:《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2河南》,頁139。
磁州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間窯場,窯址主要分布在河北省磁縣觀台鎮和邯鄲市彭城鎮二地。磁縣古屬磁州,故稱「磁州窯」,而彭城鎮曾與景德鎮並稱於世(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可見磁州窯在陶瓷史的地位非同一般。

此窯創燒於五代晚期,一直延續到明代,長久的燒製時間發展出多樣化的品類與藝術形式,本文擇取五件代表性的器物,介紹宋金時期磁州窯的產品特色,與對其他窯口的影響。

一、白釉珍珠地線刻梅瓶

五代晚期~北宋初年是磁州窯系的發展初期,產品以瓶、罐、枕、水注為多,器型渾圓厚重,保留不少唐代遺風,表面流行珍珠地線刻和白釉剔花等裝飾。
珍珠地線刻是模仿金銀器鏨刻工藝所發展出來的技法,最早起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河北磁州窯和河南、山西等地窯址所生產的瓷器上,都可看到此一工藝的運用。
例如圖一為北宋時期的白釉珍珠地線刻梅瓶,此器出土於河南省三門峽市區宋代墓葬,造型呈小口折沿、短頸聳肩、腹部深長之狀,胎體先敷上一層白色化妝土,再用陰線刻劃纏枝花卉作為主紋,然後於纏枝紋外側的地子上,壓印細密的小圓圈紋,表面遍施透明釉後送燒定型。
成型的線刻小圓圈紋一個個緊密相連,密布在白色地子上,猶如灑落的珍珠而得名,是襯托效果很好的附屬性紋飾。

二、白釉剔花罐

白釉剔花又稱「白搔落」,也是五代~北宋時期磁州窯系常見的裝飾技法,普遍見於圓筒罐、水注及瓷枕等器物上,大多位於瓷器的主要部位,作為該器的主題紋樣。
例如圖二為北宋時期的白釉剔花罐,此器由河南省淮陽縣宋代墓葬出土,罐口直而微斂,筒形深腹,腰部微微外鼓,口沿和腹底環繞一圈重瓣紋,以瓣尖相對的形式上下呼應,中間裝飾碩大的纏枝花卉。
此器紋飾的做法,是先在胎體表面敷上一層白色化妝土,然後繪畫紋飾,並將紋飾外側的化妝土剔除,露出深褐色的胎體,施透明釉後高溫燒製,形成白釉剔花類型。
由於剔去化妝土的地子露出原本的胎體,施釉之後燒成褐色,與白色紋飾形成對比,讓紋飾顯得更加立體而鮮明。


 

古器物學講座——中國古代陶瓷專題⑲ 磁州窯系的發展北宋.白釉剔花罐
此器利用剔花技法產生褐色胎體與白色化妝土的顏色對比,突顯表面紋飾的形狀。(圖二)
圖片來源:《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2河南》,頁141。

三、黑釉剔花小口瓶

北宋中期到金代的這段時間,是磁州窯系發展的中期,產品以瓶、枕、罐、缽、碗較多,紋飾方面除了剔花之外,又增加刻畫和釉彩二類,是剔花、刻畫、釉彩三者並行的階段,並且出現許多黑釉剔花產品。
例如圖三為金代的黑釉剔花小口瓶,此器由山西省天鎮縣夏家溝村出土,造型呈盤形口、短頸、聳肩、圓鼓腹之狀,肩部環繞一圈菊瓣紋,上腹部用四片大型葉紋構成錢紋式的開光,開光內部填飾較小的草葉紋。
此器紋飾的做法,是先在胎體表面敷上一層黑釉,接著畫上花紋,剔去花紋之外的黑釉,露出灰黃色的胎體,送入窯內,經高溫燒成黑釉剔花紋飾,又稱為「黑搔落」。
部分剔花產品使用白色化妝土和綠色低溫釉,衍生出白地黑釉剔花、綠釉剔花及綠釉黑剔花等品類,色彩表現趨向豐富。

 

古器物學講座——中國古代陶瓷專題⑲ 磁州窯系的發展金代.黑釉剔花小口瓶
器表施黑釉,畫上花紋,剔去圖案以外的黑釉,露出灰黃色的胎體,燒成黑釉剔花紋樣。(圖三)
圖片來源:《中國出土瓷器全集5山西》,頁162。

四、白地鐵繪孩童枕

除了剔花之外,磁州窯系中期還有繪畫和刻、繪並用的刻畫工藝,紋飾題材大多取材於民眾的生活小景,發展出富有鄉土氣息與民間色彩的風格。
例如圖四為北宋晚期~金代的白地鐵繪孩童枕,此器為日本出光美術館藏品,造型做成孩童伏臥之狀,它的胎體表面先塗一層白色化妝土,接著用鐵著色劑繪畫孩童的五官樣貌與衣著,整體施透明釉後高溫燒製,成為白地黑花裝飾。
有些器物在塗上白色化妝土、用鐵著色劑繪畫紋飾之後,還會用比較尖細的工具在鐵繪紋飾上面線刻輪廓或細節,細膩的工法使白地黑花裝飾顯得同中有異。

 

古器物學講座——中國古代陶瓷專題⑲ 磁州窯系的發展金代.白地鐵繪孩童枕
表面先塗白色化妝土,用鐵著色劑繪畫孩童的五官樣貌與衣著,施透明釉後燒成白地黑花裝飾。(圖四)
圖片來源:《中國 磁州窯 出光美術館》,頁37,圖54。

五、黑釉剔花梅瓶

由於磁州窯產品深受世人喜愛,帶動河北、河南、寧夏、內蒙古等地窯場的模仿,生產與磁州窯類似的器物,形成範圍廣大的磁州窯系。
例如圖五為西夏的黑釉剔花梅瓶,此器由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磁窯堡窯址出土之殘器復原而成,屬於靈武窯製器。此窯創燒於西夏,經金代到元代而衰微,品類有白釉、黑釉、青釉、褐釉及茶葉末釉等等,部分器物融入剔刻技法製作紋飾,與磁州窯風格相似。
圖中所示的梅瓶以黑釉剔花裝飾,它的做法是先在胎體上面施黑釉,畫上花紋,然後將花紋以外的黑釉剔除,高溫燒製定型,技法和風格都與磁州窯相同,所以將此類器物劃歸為磁州窯系來討論。

 

古器物學講座——中國古代陶瓷專題⑲ 磁州窯系的發展西夏.黑釉剔花梅瓶
此件靈武窯梅瓶表面以黑釉剔花為飾,技法風格都與磁州窯相同,所以歸為磁州窯系產品。(圖五)
圖片來源:《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6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雲南 貴州 西藏》,頁136。
磁州窯系的胎質較粗,必需用白色化妝土來美化器面,因為掌握了胎土、化妝土、透明釉、黑釉及綠釉之顯色原理,運用剔刻及繪畫技法製作紋飾,多元化的藝術形式在宋瓷中自成一格。下期將以遼代瓷器為題,介紹遼瓷的典型器物與特徵。

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

震旦集團 AURORA GROUP
瀏覽人次:1091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或撥打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延伸閱讀

專題導讀(一)——紅山文化 靈光: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展

上海震旦博物館於2025年5月16日起在五樓古器物學研究中心展廳開展「靈光: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展」,共計展出兩百餘件玉器精品,覆蓋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時期及齊家文化,呈現新石器時代「四大文化譜系」的玉器之美。

認識元青花瓷專題——形紋設計⑧ 元代青花執壺的設計

在眾多的元代青花瓷裡,「執壺」雖然不像青花大盤、大罐那麼突出而顯眼,卻也是這個時代頗富特色的品類之一。使用者以手握持壺柄或壺體,將壺內的液體倒出來,體型不至於太大。

震旦博物館出版叢書介紹—唐宋元明清玉器

中國玉器發展到了魏晉南北朝,數量大幅減少,直到隋唐以後才重新蓬勃起來。此時的玉器受到外來文化、文人品味及庶民文化的影響,以服飾玉、陳設器、仿古玉、吉祥玉、把玩器及嵌飾器等品類為主體,呈現實用性與生活化的新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