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領之夜系列講座回顧 藝術的遷徙與融合——晉唐時期外來藝術的漢化(上) 主講人——胡煒(同濟大學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圖.文/震旦博物館
2022年 4月 No.609
白領之夜系列講座回顧 藝術的遷徙與融合——晉唐時期外來藝術的漢化(上) 主講人——胡煒(同濟大學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東西方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希臘化藝術、波斯藝術、佛教藝術都經由中亞進入中原。晉唐時期,外來的繪畫技法對中國繪畫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時,中國也對外來藝術進行著符合民族審美的選擇和融合。2021年12月17日震旦博物館白領之夜講座,同濟大學胡煒老師結合中國繪畫技法的歷史發展,談外來文化對中國繪畫的影響以及晉唐時期中外藝術的遷徙與融合。

中亞地區的藝術遺產

中國的西部曾經有兩大重要的文化地區,波斯帝國和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疆域(圖一)裡的粟特地區、大夏地區和犍陀羅地區,由於戰爭和統治王國的更替,都同時融合了波斯文化和希臘文化。
例如,《米洛的維納斯》(圖二)是一件典型的希臘化藝術作品,「希臘化」意即它並不是在古希臘時期所創造,但它嚴格按照了古希臘時期,尤其是鼎盛時期所創造的藝術法則。比如站立姿態的「對立均衡原則」,原本兩河流域和古埃及的雕塑站立特點是呆板對稱地一前一後站立,但在古希臘時期突破形成了新的站立方式,這種方式使它變得更加貼近人所具有的特點,是呈對角線的協調的美,也符合人的自然狀態和身體比例。
再來看中國的一個典型波斯文化案例:北周薩保安伽墓的圍屏石榻。在北周時期的國都長安(今西安),有來往經商的粟特外族人,薩保就是其中的頭領。老師展示了石榻的局部畫面「騎馬射獅」(圖三),而這樣的圖像最早出現在波斯王宮殿牆的浮雕上。在此後的波斯薩珊國王夏普爾二世騎馬獵獅紋鎏金銀盤中也能看到同樣的圖像。

白領之夜系列講座回顧 藝術的遷徙與融合——晉唐時期外來藝術的漢化(上) 主講人——胡煒(同濟大學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圖一:亞歷山大帝國疆域(前4世紀)
白領之夜系列講座回顧 藝術的遷徙與融合——晉唐時期外來藝術的漢化(上) 主講人——胡煒(同濟大學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圖二:法國盧浮宮博物館《米洛的維納斯》。
白領之夜系列講座回顧 藝術的遷徙與融合——晉唐時期外來藝術的漢化(上) 主講人——胡煒(同濟大學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圖三:北周薩保安伽墓的圍屏石榻(局部)。

「天竺遺法」與「曹衣出水」

外來文化影響中國繪畫的兩個代表特點就是「天竺遺法」與「曹衣出水」。「天竺遺法」是印度傳至中國的繪畫技法,又稱凹凸法,即在形象輪廓線條內通過深淺漸變的色彩暈染等方式產生一定立體感的畫法。「遠望眼暈如凹凸,就視即平」。
老師以阿旃陀石窟第1窟左壁的壁畫《持蓮花菩薩》(約580年)局部(圖四)為例,我們看到其鼻樑、下巴、前額和兩頰仿佛凸起,而眼窩、鼻子兩側、人中和臉的兩頰則凹下去,這樣一種凹凸(立體)效果所用的方法就是明暗。老普林尼在《博物志》中就已經提到,在古希臘就已經發明了光影,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加立體感效果。
「曹衣出水」意即衣服褶紋多用細筆緊束,似衣披薄紗,又如剛從水中撈出。這一特點最早體現在佛像樣式上,西方藝術進入到中國主要依賴於佛教傳播,作為傳教的重要載體,藝術品被大量帶入中原地區。從犍陀羅時期的立佛、馬圖拉地區印度風格的笈多式佛像到雲岡石窟的北魏佛像,都能看到衣服是貼體的。而這也是來自於希臘藝術樣式的典型特徵。

白領之夜系列講座回顧 藝術的遷徙與融合——晉唐時期外來藝術的漢化(上) 主講人——胡煒(同濟大學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圖四:壁畫《持蓮花菩薩》局部,阿旃陀石窟第1窟左壁,約580年。(由左至右)

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

震旦集團 AURORA GROUP
瀏覽人次:964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或撥打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延伸閱讀

專題導讀(一)——紅山文化 靈光: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展

上海震旦博物館於2025年5月16日起在五樓古器物學研究中心展廳開展「靈光: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展」,共計展出兩百餘件玉器精品,覆蓋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時期及齊家文化,呈現新石器時代「四大文化譜系」的玉器之美。

認識元青花瓷專題——形紋設計⑧ 元代青花執壺的設計

在眾多的元代青花瓷裡,「執壺」雖然不像青花大盤、大罐那麼突出而顯眼,卻也是這個時代頗富特色的品類之一。使用者以手握持壺柄或壺體,將壺內的液體倒出來,體型不至於太大。

震旦博物館出版叢書介紹—唐宋元明清玉器

中國玉器發展到了魏晉南北朝,數量大幅減少,直到隋唐以後才重新蓬勃起來。此時的玉器受到外來文化、文人品味及庶民文化的影響,以服飾玉、陳設器、仿古玉、吉祥玉、把玩器及嵌飾器等品類為主體,呈現實用性與生活化的新風格。